韓良憶老師在露水京都這本書裡提到:「我認為像京都這樣的一座城市,就是屬於三十五歲以後的城市,甚至是一座四十歲的城市。人非要有某種歷史的世故,或者文明的敏感,或對生活中大大小小儀式的細心之後,對這樣的城市才會比較感興趣。」
19歲半時去法國讀書,語言學校時期認識了幾位日本朋友,其中特別交好的是住在神戶的Miwa和來自大坂的Kie。這樣的機緣促使我在隔年暑假偕同姊姊展開了一場由南到北的日本自由行。
關西進、關東出。
遊覽神戶、大阪、京都後搭夜車直衝北海道小樽、函館、札幌、富良野,再搭乘新幹線抵達東京。
猶記那時,Miwa看著我們在台灣買的鐵路卷,連連讚歎,因為對日本人而言,從關西搭夜車到北海道比從日本飛到新加坡還貴。
那是年輕時一段能量滿滿、好奇滿滿的旅行記憶。
在那之後,我旅行了世界三十多個國家、上百座城市。其中僅有少數城市會讓我念念不忘,默默期待著再相逢。
而京都,就是那座令我無法忘懷的城市之一。
第一次去京都,我們住在離車站、東本願寺徒步可達的民宿。跟所有第一次造訪京都的人一樣,我們在金閣寺拍照、上清水寺許願、在祗園遊逛。
一張公車一日卷就能讓我們沿途下車走遍許多景點。
可是,那時候的我,對日本歷史一無所知、尚未接觸佛法、對佛像、佛寺走馬看花,也對日本傳統文化毫無概念,只是以偏概全地透過日劇與漫畫粗淺地認識日本的表象。
但是,京都的獨特風情卻令我印象深刻。
第二次去京都.已經三十多歲了。去大阪出差,硬是放下家中幼兒,多排了兩、三天假去京都。目的是為了去池坊大樓採購花道用品。
還記得那是個炎熱的七月天,一到京都就遇上豪大雨,衣服鞋子都濕透。拎著捧著花器道具到了位在烏丸的旅店,方知正巧是祗園祭後祭。夜裡,穿著濕透的鞋子上街湊熱鬧,實在太不舒服了,臨街買了一雙木屐喀喀喀地踩在石板路上,特別應景,只是沒走幾條街,硬邦邦的鞋底和夾腳施力的疲勞就讓我想乾脆打赤腳算了。
隔天,帶著同行的先生上清水寺,可惜本堂整修中,見不到懸崖上的壯觀景色。沿路下行走到建仁寺,後見到祗園甲部正有演出,兩人買了票進場看了一齣完全看不懂也聽不懂的演出。不過,中場休息時,前後左右俱是穿著和服正式打扮的各年齡女子,煞是好看。
第三天,買張公車一日卷到了龍安寺、嵐山天龍寺等地。還記得,我們在龍安寺坐了好久,那裡的枯山水好美,可是貧乏的我完全無法用言語形容龍安寺之美,感受到,卻說不出,如鯁在喉促使我下定決心,下次再到京都,我一定要有更完善的準備。
沒想到,下一次,又隔了將近十年。
人生四十,古都千載
第三次踏入京都,看到的不只是千年古都風華,還有二十歲時背著行囊勇往直前探索世界的自己、三十多歲初為人母、生命視野迥變的我,還有年過四十,帶著先生與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孩子進行家庭之旅的那個我。
生命的風貌與古都的風情相互交織
現在的我和20、30的我同行、坐看庭園中一叢叢的臯月杜鵑靜待綻放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