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已經不存在了。
無論如何,這一點都不重要,
干我屁事啊!我管你去死!
只是紛擾之餘,卻我想到一個問題:
到底老蔣的「名」、「字」是什麼?
記得小學課本的說法是:蔣公,名中正,字介石。
查了雅唬知識和偽基百科,也都這麼說。
不過,我是覺得有些懷疑啦,
當然,事實真相也許只有「鬼」才知道,
以下要扯的,純粹是從常理推想,不涉歷史考據。
古人有「名」有「字」,
《禮記‧曲禮》云:「男子二十冠而字。」
稱字不稱名,是一般的禮貌;這是大家知道的。
老蔣的「名」、「字」,典故出自《易經》,
《周易‧豫卦》: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這是豫卦六二爻的爻辭,
以及《象傳》對此爻辭的解釋。
介,堅也;「介于石」,即堅如石。
爻辭說:
此爻的德性堅定如石,更能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因此若是占卜得此爻,守正則吉。
《象傳》進一步解釋:
爻辭這樣說,是因為六二爻「中正」之故。
所謂「中正」,
是指六二爻居下卦之「中」,且陰爻當陰位之「正」位。
好啦,不管這些,
總之,《象傳》的「中正」是對爻辭「介石」的解釋。
問題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有意義上的關係。
「字」通常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
所以又稱為「表字」;表者,表其義也。
這種例子很多。
有時,「名」、「字」是同義字:
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觀;「游」就是「觀」。
有時,「字」是「名」的說明:
白居易,字樂天,因為「樂天」才能「居易」;
蘇轍,字子由,因為「轍」是車輪之所「由」。
有時,「字」是「名」的反義字,
但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補充:
韓愈,字退之,「愈」則前進太過,故需「退之」;
朱熹,自元晦,「熹」則光明太露,故需「晦」之。
「名」、「字」常常取自同一典故,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夫是之謂『德操』」;
趙雲,字子龍,《周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
所以,照道理說,
老蔣名中正、字介石的說法應該是錯的,
「介石」是「名」,「中正」是「字」。
理由一,
在《周易》的典故裡,
「中正」本來就是對「介石」的解釋,
既然「字」也是「名」的補充解釋,
那麼名介石、字中正才是合情合理的;
反之便與典故不合,也違反名、字的一般構成原則。
理由二,
「中正」是《象傳》解釋卦爻辭的原則之一,
不只是〈豫卦〉,
如〈需卦〉: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訟卦〉:
「九五,訟,元吉。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堆。
如果,被解釋的「介石」是字而做為解釋的「中正」是名,
那為什麼老蔣的字不叫「酒食」、「訟」,
而是「介石」呢?
可知名介石、字中正才是對的。
當然,以上所說,有一個大前提,
老蔣,或是幫老蔣取「名」、「字」的人必須是讀書人,
必須懂得上述這一套典故、規則。
萬一這位民族的救星、世界的偉人,
真是像「總統蔣公紀念歌」所寫的那樣,
那我也沒話說,隨便他啦。
正因為他名介石、字中正,
所以共產黨、民進黨都直呼他蔣介石,而非蔣中正。
稱字不稱名是禮貌,
如《禮記‧郊特牲》所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如果老蔣字介石而稱呼他介石,豈不是尊重他?
這是老共跟阿扁不可能做的事。
同理,如果老蔣名中正而直呼他中正,豈不是輕蔑他?
這也是國民黨不可能做的事。
由此亦可知,老蔣確實名介石、字中正。
這篇已經寫太長了,還是順便一提吧。
孫文,字逸仙,號中山。
但據說,「中山」其實不是「號」。
原來孫文旅日時,化名「中山樵」,
革命黨人稱他「中山先生」,日久成習慣。
然則「中山」乃是日本人的姓,其實不是「號」。
所以,「中山」就是中山美穗的中山囉。
這樣說來,中山大學、中山國中、中山路、中山公園,
它的音譯就應該是日語nakayama,なかやま。
建議政府,反正沒事做,
不如順便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