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朝聖的心情,緩緩的從厚厚的卷宗裡,翻到第一頁,這是 1917 年「蔣公日記」的起始。要走到這一步,也是經過一番的折騰。首先需要在網上「史丹佛大學」「胡佛圖書館」登記報名,獲准後,再要預約閱覽日期和時間,週一至週五,上下午各四小時為單位。同時選擇「蔣公日記」為要求閱覽文件名稱後,等候調卷時間片刻,所有「日記」目錄會按年代序列出現,並依序將文件分裝於不同的文件盒,每盒分裝若干月份的日記影本卷宗。閱覽者勾選所需(初次以 35 個卷宗為限),確定後送出待核,電郵通知核准後,即可依約前往閱覽。
前往圖書館也有技巧,搭乘 Cal Train 火車到 Palo Alto 車站下車,步道向南三分鐘到 P Line 校內免費巴士站, 直達橢圓大草坪(教堂/胡佛塔)下車,步行三分鐘到「胡佛塔」,有方向指示牌引導至圖書館,回程原點上車。「史大」校區停車不易,收費貴且繁複,最好避免。若乘客運車可達火車站,路線相同。
進入圖書館,接待人員態度親切說明詳細,核對駕照辨明身份後,當場照相辦妥借書證,提供所需閱覽書目清單,簽署保密規定,提醒將隨身物品存放置物箱後,引導指定座位,可向「服務櫃台」取得二隻鉛筆和免費紙張,再向「圖書交換櫃台」領取所需閱覽文件(每次一件)。
閱讀的第ㄧ印象不是很好,淡綠色的模造紙,磅數略輕,觸感不佳。影印這日記的原本,是老式日記的格式,上緣印有中外名人的格言,格式中有提要、重點、天氣、溫度等項目,可能是毛邊紙,因為全篇是用毛筆書寫的,字體工整端正,略帶行草,文白並立,詞句多出古典,閱覽全篇會有幾分吃力。另原件大多字句殘缺不全或污染模糊,致多處難以判讀。
蔣公幼年習性正常,不愛唸書,每當放學視為大赦,及長,則深受其母王太夫人教誨。八歲祖父過世,九歲父親病歿,十二歲讀書學做八股文並選讀古文,十五歲聘竺景崧先生為師讀<左傳>,十八歲顧清廉先生教漢文及<曾文正公家書>,十九歲得知袁世凱奏廢科舉特為文讚之,入「鳳麓學堂」學習英文、數算學、地理等,十九歲肄業,求學日本軍校,但因“非中國陸軍部保送而不准”。二十歲報考「保定陸軍學堂」,一千人錄取十四人,保送日本,二十三歲任「日本高田野炮兵」士官後補生,「辛亥革命」成功,夥同陳英士不假歸國。1917 年追隨總司令居正、許崇智擔任參謀長。
蔣公童年生活在日記中記錄甚少,又因多為殘片,僅能在字裡行間捕捉猜測,一個“喉”字令我想到,他在小時候,曾用筷子深入喉嚨,以探求深度之典故,應是事實。此外,看見小魚逆水向上的典故,則是在我遊覽溪口古鎮時,親眼看見同樣的情況,教科書所述屬實並非造神。
蔣公在求學就業初期,時而旅行到日本、香港、廣州,投宿和餐飲時,曾多次受日籍僕役輕視甚至侮辱,氣憤不已而稱之為短視小人,記恨甚深,仇視之心其來有自,不太可能成為”親日派“。
青年時期日記內容多為自我反省,鞭策靈修甚嚴猶如清教徒,而且此等內容是天天寫、月月寫、年年寫,真是有夠累,哪裡會像是年輕人的思維。其他內容則是閱讀中外書籍,包括名人傳記、戰史、戰術教材、楚辭、外文等等。紀錄與友人間的互動,則是少之有少,若非提及偶而與友人打麻將和撲克牌的休閒活動,簡直像是入定的修行老道。
初入軍旅並不順利,時值二次護國戰爭,南北軍閥林立,中山先生創導國民革命,雖有粵軍、皖軍、浙軍、閩軍支持,內哄不段,戰事膠著,蔣公有志難伸,曾多次請辭。
第一次的閱覽花了八小時,頭昏眼花之餘,總算是我對一代偉人心靈的初次接觸,的確是與我知道的一般人,有不一樣的磨練過程,「見賢當以思齊」也許是安逸慣了,我真的難以效法,還是做我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