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段時間AI剛崛起時,因為AI產圖的品質與速度讓人驚艷,甚至有了「AI可以取代設計師與藝術家」的聲音。那麼現在AI也可以依我們需求產生論述甚至產出論文了,相關職業與能力也可以被取代了嗎?
上上禮拜參加中華設計協會研討會時,同場次發表的一名博士生他的小論題目是以自己的作品作為範本讓AI學習來產出他的作品風格的創作,研究目的(印象中)是在研究人是否能夠良好的判別出這個作品是AI還是人類製作的,而其中他對於AI的評論我很認同:「AI確實在技法表現上面能夠學習並且表現得非常優秀,細緻程度甚至能夠高過原創作者,但他無法複製出我當初在畫這幅畫時想要給予的意境。」
當初創作者在決定繪製、放置這些符號跟元素的時候是有原因跟意涵的,但那些內在的意義AI是讀不到的,至少現階段讀不到,現在階段AI所能讀取到的仍然是表層的「外貌」。
而設計與藝術最大的價值就在於那些內部的想法跟意涵。呈現的外貌是設計師與藝術家「選擇」的結果,是那些內部的鑽研與發想產生的論述來支撐而產出的成果,是因為前期的研究與決策,所以他現在長這個樣子呈現在大家面前。
但又無法避免的在想:如果社會只在乎「漂漂亮亮的作品」,那麼這些意涵真的有價值嗎?
延伸在想的是:
- 讀不到符碼內在意涵的人類是否是一種劣化的AI?
- 在大數據下這些元素所含有的意涵是不是最終會被歸納、最終還是能讓AI能夠理解這些意涵進而能夠產出?這個工作量會有多複雜?
我這學期是不是文化研究讀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