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建廟?Why Build a Templ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讀本

林瑋嬪(2013)。〈為何要建廟?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探討馬祖社群再造〉,《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2:1-33。

raw-image

心得內容

關於本篇論文,首先我想先從標題來看。中文標題為:〈為何要建?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探討馬祖社群再造〉;英文標題為:〈Why Build a Temple? The Materialization of New Community Ideals in the Demilitarized Island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在畫線作記的地方,中文與英文翻譯時可以連結得上,如廟Temple、物質化過程Materialization、社群再造New Community Ideals;但在其他文字的使用上卻有差異,比如說中文「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但在英文卻沒有被特別翻譯出來,反而用“in the Demilitarized Island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來表示馬祖的歷史與戰略區位意義。

特別挑出來討論看似不必要,但有時又覺得是作者在傳達給不同群體閱讀時,將對閱讀的期待更大程度寄託在題目上。對東方國家、或專指台灣人來說,廟宇、佛堂、神社等的象徵與形象其實有相當程度的具體理解,更具有地域化、定著於一地的意涵(林瑋嬪,2003);西方國家相對於“Church”與東方“Temple”的理解,是否有差異上的疑慮?但本篇論文重點也並非放在於廟宇如何產生、如何建造的。在中文字面上的理解,廟宇(牛峰境)興建的物質化過程中,信仰為連結社區新舊群體的共同意識,建廟使得菁英、耆老、與當地居民的概念互相轉譯(楊弘任,2007。轉引自林瑋嬪,2013),情感上相互交流(吳介民、李丁讚,2004。轉引自林瑋嬪,2013),馬祖社群再造也因此充滿活力與故事。

有趣的是,我也不確定非中文語系的讀者是否能體會台灣地方社會與廟宇(或宗教信仰)間的情感連結,因此,作者以「去軍事化的島嶼」、「於台灣本島與中國大陸之間」來表示馬祖,意義可能著重在歷史上的轉折作為島嶼意識的基礎,新的思潮、新的概念來源於台灣本島的政策轉型,而舊有的大陸情感、經濟活動,經過轉變仍深根於資深馬祖人心中。Why Build a Temple?新舊下價值衝突下如何被重新定位?宗教信仰對於現代地方社會的角色與網絡關係,就如林瑋嬪老師於文章中說得:「宗教在今日雖如同過去一樣具有整合聚落的功能,但也因為吸納了社造的想法以及與觀光發展相關的概念,而與過去有了不同的面貌。當代的廟宇更發展出有如Harvey所描述之「蒙太奇」(Montage)、「拼貼、混搭」(Collage)的內涵(1990),不斷在吸納與疊合不同的元素。這種拼湊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廟宇跨越了宗教的範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挑戰了我們過去對「宗教」的認識。這些新的發展還一直在進行中,值得我們未來進一步探索(林瑋嬪,2013)。」

對比下來,常常會思考,城、市、城鄉邊際、鄉、村…如何形塑彼此間的地方意識?地方居民對於某項議題有共同意識便能組織成社群的力量,追求更大的集體利益。如今,對開發較晚、剛興起、工商業發展較高、居民來自四面八方的城、市、城鄉邊際地帶,宗教的凝聚力或許變得更弱些,尤其過去在新北市跑社區的經驗,可以看到各種城鄉發展不均的拉扯,所產生多樣的社會議題亟需解決,而地方民眾也因為一些機緣巧合(個人經驗較多是「環境」議題)而組織成的志工隊、巡守隊、倡議組織,有些也是組織在社區大學下,投入地方文化、生態的保存與解說,並往更大區域性的串聯產生社會網絡,其中成員甚至不一定來是來自於在地,跨區、跨縣市的參與都有,這種地方經驗在新興城市間也因為人的活動歷程感動著外地人的投入。

參考書目

林瑋嬪(2003)。〈臺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臺灣人類學刊》1-2:115-147。

後記

raw-image

大二(2018年)的時候便跟著老師在馬祖四鄉五島做了近8-9個月的環境色彩調查與社區工作坊,寒暑假一次基本都會待個半個月、開學時也常常兩三周就要飛過去或從基隆港搭船,雖然當時主要是在做空間營造而較少研究的地方史脈絡,但也對文中「復興村(牛角村)」的一些景象與地產相當懷念,如「依嬤的店」與曹以雄先生。當時僅剩「依嬤的店」留下,第一次品嘗到私釀老酒、地瓜餃、紅糟炒飯的記憶還是回味無窮。「刺鳥咖啡」便是由曹以雄先生文化局長卸任後,將舊軍事設施改建成咖啡廳、書屋,留著白鬚、充滿人文氣息地為我們一行人解說基地環境,內容現今遺忘得差不多,但景象卻歷歷在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uangzhexian的沙龍
1會員
4內容數
huangzhexia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24
污名(Stigma)源於社會偏見,對不同性別、種族、性取向、身心狀況等的歧視。某地或空間也可能受負面社會標籤影響,居民遭受歧視、刻板印象、排斥。本文研究社會污名化現象,關注污名定義、形成方式,以及受影響地點。結論指出權力、身份、空間在污名建構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影響人們的思維與行動。
Thumbnail
2023/09/24
污名(Stigma)源於社會偏見,對不同性別、種族、性取向、身心狀況等的歧視。某地或空間也可能受負面社會標籤影響,居民遭受歧視、刻板印象、排斥。本文研究社會污名化現象,關注污名定義、形成方式,以及受影響地點。結論指出權力、身份、空間在污名建構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影響人們的思維與行動。
Thumbnail
2023/05/12
作者以嘉義縣新港鄉為例,研究文化資本如何透過社會資本中介影響地方發展。除了了解新港鄉擁有的文化資本並分析社會資本的脈絡產生,作者認為組織文化是文化資本的一個重要面向。
Thumbnail
2023/05/12
作者以嘉義縣新港鄉為例,研究文化資本如何透過社會資本中介影響地方發展。除了了解新港鄉擁有的文化資本並分析社會資本的脈絡產生,作者認為組織文化是文化資本的一個重要面向。
Thumbnail
2023/05/05
Place and Experience: A Philosophical Topography/ Jeff Malpa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Introduction: The Influence of Place讀後心得
Thumbnail
2023/05/05
Place and Experience: A Philosophical Topography/ Jeff Malpa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Introduction: The Influence of Place讀後心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作者以嘉義縣新港鄉為例,研究文化資本如何透過社會資本中介影響地方發展。除了了解新港鄉擁有的文化資本並分析社會資本的脈絡產生,作者認為組織文化是文化資本的一個重要面向。
Thumbnail
作者以嘉義縣新港鄉為例,研究文化資本如何透過社會資本中介影響地方發展。除了了解新港鄉擁有的文化資本並分析社會資本的脈絡產生,作者認為組織文化是文化資本的一個重要面向。
Thumbnail
中華文化是『成為中國人』不可或缺的一枚核心,也是從黨國時期就刻意推行的政治意識形態。台灣的宗教信仰和廟寺,又尤其容易被汙染。本篇要介紹的台獨文化為彰化南瑤宮,其硬體建設都非常地不中華,而是因應台灣歷史時代的混血面孔;而所謂媽祖早在台灣落地生根,找到了與這座島嶼契合的嶄新意義。
Thumbnail
中華文化是『成為中國人』不可或缺的一枚核心,也是從黨國時期就刻意推行的政治意識形態。台灣的宗教信仰和廟寺,又尤其容易被汙染。本篇要介紹的台獨文化為彰化南瑤宮,其硬體建設都非常地不中華,而是因應台灣歷史時代的混血面孔;而所謂媽祖早在台灣落地生根,找到了與這座島嶼契合的嶄新意義。
Thumbnail
當今世界各地重視「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際,我們回顧從小生長的土地,各個地方的寺廟前廣場,原本就已經在保護、推廣和傳承我們珍貴的傳統藝術文化。在臺灣廟前文化實例中,我們試以土地公(福德祠)、關公廟、媽祖廟作為民俗文化的重點,至於城隍廟或佛道共濟的佛堂、道觀則更要另題討論。
Thumbnail
當今世界各地重視「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際,我們回顧從小生長的土地,各個地方的寺廟前廣場,原本就已經在保護、推廣和傳承我們珍貴的傳統藝術文化。在臺灣廟前文化實例中,我們試以土地公(福德祠)、關公廟、媽祖廟作為民俗文化的重點,至於城隍廟或佛道共濟的佛堂、道觀則更要另題討論。
Thumbnail
​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知名廟宇,這些廟宇都是從中國分靈而來,廟宇在台灣除了普遍深植人心,成為信仰與寄託生活中心。更是民眾話家常、心靈慰藉場地。小編是一位佛教徒,常遊走各廟宇參拜。更由廟宇中一次又一次旅行,這篇要來參拜與旅行台北市信仰大廟松山慈祐宮。 松山慈祐宮相關資訊:: ​​ ​​ 台北市松山區
Thumbnail
​ 台灣各地都有許多知名廟宇,這些廟宇都是從中國分靈而來,廟宇在台灣除了普遍深植人心,成為信仰與寄託生活中心。更是民眾話家常、心靈慰藉場地。小編是一位佛教徒,常遊走各廟宇參拜。更由廟宇中一次又一次旅行,這篇要來參拜與旅行台北市信仰大廟松山慈祐宮。 松山慈祐宮相關資訊:: ​​ ​​ 台北市松山區
Thumbnail
台灣信仰多元,眾神各顯神通,但一般人較少注意到各家廟宇所供奉的神明、與漢族先民移墾的歷程有關,熱愛古廟的文史古蹟導覽專家姚其中老師,從族群廟的分布消長,為我們說說三百年多來閩客先民拓墾的趣味故事。 口述.照片提供=姚其中    採訪撰文=駱亭伶
Thumbnail
台灣信仰多元,眾神各顯神通,但一般人較少注意到各家廟宇所供奉的神明、與漢族先民移墾的歷程有關,熱愛古廟的文史古蹟導覽專家姚其中老師,從族群廟的分布消長,為我們說說三百年多來閩客先民拓墾的趣味故事。 口述.照片提供=姚其中    採訪撰文=駱亭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