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上不來,下不去,打房打到建商退出市場,究竟誰獲利?

2023/05/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房地產缺乏的並非打房,而是健全的產業政策

強力打房下的房地產現場

雖然政府口口聲聲的"打炒房而不是打房",但事實上的運作結果,應該已經淪為打房無疑,然而打房到底打到誰,對市場會有甚麼影響,筆者觀察下的南部房地產市場現況如下。

小建商或退出市場,或縮小經營

建設是資本密集行業,一個案子動輒2~4年,必須投入大額資金,中間沒有任何收入,拚2~4年後的一筆收入,由於資金龐大,且收入回收期長,非常需要金融業的支持,然而在信用管制,預售制度改變下,小建商的金流遭受非常嚴重的挑戰,加上銷售期拉長,在壓力下開始退出市場,或縮小經營。

大建商仍在屯地

其實小建商屯地情形遠沒有大建商嚴重,因為對於小型建商來說,無法忍受長時間的資金積壓,因此買地都是希望能夠儘早開發,屯地的情形不能說沒有,但規模小,相較中大型建商來說情形並不嚴重,然而在信用管制下,小建商喪失資金的運作靈活度,大建商由於財務結構複雜,銀行關係良好,購地腳步略有放緩但仍在進行,所以打房的結果無助於土地的釋出,看起來只有減少房屋的供給居多。

都市更加緩慢,城鄉差距更加嚴重

成本上升,資金斷鏈,房價停滯,首先影響的是更高風險的都更及危老,然後小建商的退出,造成衛星城鎮的房屋供給下降,這對於市容老化嚴重,地震頻仍的台灣來說,不啻是個警訊。
且據聞建照申請量已開始萎縮,且市面上建築中的建案工期也大幅拉長,使的新成屋供給在未來數年供給不足的問題可能會日益嚴重。

成本上升未見緩和,房價降無可降

雖然鋼鐵最近有明顯降幅,但大部分的原物量漲勢仍未見緩和,尤其水泥又大幅上漲,加上缺工結構性因素未解,環保材質的採用,廢棄物處理成本的增加,如果後續水電又持續漲價,勢必造成建築成本再惡化。

中古價格上漲

新屋的價格的確是難賣,反映在供給量開始萎縮,只是這波相較民國七十幾年的房市崩盤,建商財務體質較好,槓桿並沒有拉得太大,因此普遍的心態就是慢慢賣,因為再蓋也蓋不出更便宜的住宅。
在新成屋無法下降的情況下,剛需族群轉向中古市場,也造成中古市場目前出現補漲行情,緩步上揚。

建商是房市供給者,建商退出市場並非房價下降因素

供給及需求決定價格,目前需求不振是價格下降的因素,然而供給不足則是價格上漲因素,因此建商退出市場對於整體房屋市場絕對不會好事情,對於後勢房價如何筆者也是霧裡看花,因為還涉及兩岸不穩,人口紅利衰退、利率上升、供給需求、物價膨脹、建築相關法規等因素交互影響,是個非常複雜的議題,目前看起來筆者認為六都仍然是中長期緩漲格局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筆者認為都市化加劇、利率到頂、物價膨脹等因素的力度影響可能大於經濟停滯、人口衰退、兩岸不穩等因素。
筆者始終認為,市場運作極其複雜,台灣房地產的現狀是許多不合理制度慢慢造就出來的扭曲現象,需要產官學坐下來仔細規劃,也需要長時間的調整,急就章的政策有可能只會以其他問題來取代現有問題,可能更會得不償失。
但是民主社會有選票考量,想必痛苦而漫長的調整道路,恐怕是避免不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事公務員10年後的Andy,好不容易累積了一小筆錢,兩個小事業,毅然選擇不再為五斗米折腰,離職後在自由市場森林中闖蕩,繼續尋覓財富自由的密碼,一點點興奮、一點點心酸,盡在此處跟你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