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挪威的孩子》 母愛最重要的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流浪挪威的孩子劇情

印象最深刻的觀影心得就是雖然北歐國家最著名的就是福利國家,特別重視兒童福利看似能夠幫助孩子擁有更完善的資源,但看到突如其來的將孩子帶離原生家庭,而且一帶就是以年的長時間計算。一位母親為了爭取回自己孩子所踏上的爭戰以及面臨情緒的崩潰,甚至需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媽媽」,讓人不禁思考這麼做是否對孩子真的好呢?《流落挪威的孩子》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案件的劇情片,故事圍繞著一名印度婦女在挪威遭遇兒童保護機構帶走她的孩子的困境。電影展示了她與挪威政府機構長達多年的抗爭,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該片成功地描繪了移民家庭在新國家適應社會規範和習俗時所面臨的文化衝擊。影片強調了母愛超越文化界限和社會規範,並展示了主角為了爭取孩子的監護權而與挪威法律制度和官僚作風抗爭的故事。
《流浪挪威的孩子》/取自Netflix

監護權判定標準

在民法第1055條之1就明確規定了,法官應該要考量哪些因素,再來決定到底孩子的監護權應該判給誰:
・子女之年齡、性別、人數及健康情形。
・子女之意願及人格發展之需要。
・父母之年齡、職業、品行、健康情形、經濟能力及生活狀況。
・父母保護教養子女之意願及態度。
・父母子女間或未成年子女與其他共同生活之人間之感情狀況。
・父母之一方是否有妨礙他方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行為。
・各族群之傳統習俗、文化及價值觀。
那法院又是怎麼判斷這些因素呢?通常法院會參考社福單位的訪視報告,來衡量監護權七大判斷因素,所以訪視內容會大致包括:
  • 親權能力評估:父母的經濟能力、狀況,對孩子了解的程度。
  • 親職時間評估: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
  • 照護環境評估:父母可提供孩子居住的環境。
  • 親權意願評估:父母是否有意願扶養孩子。
  • 教育規劃評估:父母對孩子成長教育的安排。
  • 未成年子女意願之綜合評估:詢問孩子意見。但若年齡還小,無法表示想法的幼兒,因為對媽媽的依賴性較高,或仍處哺乳時期,為穩定幼兒情緒、健全身心發展,法官就會斟酌幼兒從母原則、最小變動性原則。
  • 支持系統評估:是否與父或母以外之其他家庭成員同住,其他家庭成員是否亦能協助照護。
「年齡」的確是判斷監護權的一大重要因素 年齡越小的孩子,對媽媽的依賴程度會越高。 年齡越大的孩子,法院則傾向於讓孩子有表達意願的機會。
《流浪挪威的孩子》/取自Netflix

哈洛恆河猴實驗

哈洛的實驗旨在探討幼猴對母親的依附行為。他將幼猴分別置於兩個角落,一個有絨布母猴,另一個有鐵絲母猴,並觀察幼猴的行為。結果顯示,幼猴更傾向依偎在柔軟的絨布母猴身上,而不是選擇有牛奶可喝的鐵絲母猴。這證明了幼猴對柔軟觸感和安慰的需求超越了生理上的需求。哈洛的研究成果顯示,他對幼猴進行的實驗讓人無法忽視其倫理問題和不人道性。他的論文《愛的本質》標題宣稱他已經揭示了愛的真正本質,聲稱幼猴對絨布媽媽的愛與對親生母親的愛無異,並聲稱幼猴在絨布母猴身旁能夠安心玩耍。然而,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正常的幼猴實際上並不正常。
當這些幼猴離開籠子回到猴群後,它們的成長遭遇了巨大的困難,無法順利融入群體,甚至表現出攻擊同伴或自殘的行為。
哈洛似乎對這些實驗所涉及的不人道和剝奪幼猴母愛的問題並不關心,他還想進一步探究雌性猴子在生育後對待自己的幼猴的行為。然而,他設計了名為「強暴架」的令人不安裝置,將雌性猴子固定住,讓發情的公猴可以進行交配。結果,大部分雌性猴在生下下一代後仍然無法成為稱職的母親,有些對幼猴置之不理,更糟糕的是甚至會傷害幼猴。
這些實驗行為引起了廣泛的批評,人們對於哈洛的研究方法和倫理問題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樣的實驗是不道德的。這種剝奪幼猴母愛的方式來研究愛的本質是自相矛盾。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93內容數
我們相信,心理健康的力量能夠支撐起全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amie.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快轉人生》的故事主要講述丹堤和女友愛麗絲是一對神仙眷侶,但時間成為了他們的敵人。由於生活瑣事繁多,丹堤忙得不可開交,經常遲到,感覺時間飛逝。在他四十歲生日那天,他的親友為他辦了生日派對,但他還是遲到了。對於丹堤來說,解決問題似乎很簡單,只要更加努力工作,幾年後就會有錢有閒。
七歲的小文從小與外婆一起生活,有天外婆的離世,讓小文一時間無法接受,面對葬儀社的人來帶走外婆,小文只覺得對方是壞人,認為外婆的離去只是短暫的,有一天總能夠再見到外婆。當小文跟隨著帶走外婆的車子來到一間葬儀社,總想在這地方找到外婆,也因為外婆的離去小文頓失依靠,卻也在這間葬儀社找到了溫暖。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我愛上了義式冰淇淋 或許到最後我們都變成跟父母一樣的那種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網路煉獄:揭發N號房 N號房事件是2018~2020在網路社群中發生的數位性暴力案件,受害者有些甚至都還沒成年。網路上討論的風向一開始還將矛頭指向為什麼這些女性要拍清涼照。本文將從數位性暴力、責備受害者現象、如何防範以及從暴力事件中恢復心理健康等面向來介紹。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 老片新看!躁鬱症也是精神科中相當常見的心理疾患,電影中描述了會出現的行為,像是晚上不睡覺,精力特別旺盛等。在醫療體系中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電影中主角一起練習舞蹈,透過運動治療其實也是提供了很好的緩解症狀的方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The Tinder Swindler》Tinder 大騙徒 真心換得到真愛嗎?
《快轉人生》的故事主要講述丹堤和女友愛麗絲是一對神仙眷侶,但時間成為了他們的敵人。由於生活瑣事繁多,丹堤忙得不可開交,經常遲到,感覺時間飛逝。在他四十歲生日那天,他的親友為他辦了生日派對,但他還是遲到了。對於丹堤來說,解決問題似乎很簡單,只要更加努力工作,幾年後就會有錢有閒。
七歲的小文從小與外婆一起生活,有天外婆的離世,讓小文一時間無法接受,面對葬儀社的人來帶走外婆,小文只覺得對方是壞人,認為外婆的離去只是短暫的,有一天總能夠再見到外婆。當小文跟隨著帶走外婆的車子來到一間葬儀社,總想在這地方找到外婆,也因為外婆的離去小文頓失依靠,卻也在這間葬儀社找到了溫暖。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我愛上了義式冰淇淋 或許到最後我們都變成跟父母一樣的那種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網路煉獄:揭發N號房 N號房事件是2018~2020在網路社群中發生的數位性暴力案件,受害者有些甚至都還沒成年。網路上討論的風向一開始還將矛頭指向為什麼這些女性要拍清涼照。本文將從數位性暴力、責備受害者現象、如何防範以及從暴力事件中恢復心理健康等面向來介紹。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 老片新看!躁鬱症也是精神科中相當常見的心理疾患,電影中描述了會出現的行為,像是晚上不睡覺,精力特別旺盛等。在醫療體系中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電影中主角一起練習舞蹈,透過運動治療其實也是提供了很好的緩解症狀的方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電影_《The Tinder Swindler》Tinder 大騙徒 真心換得到真愛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艾氏樹蛙父親照顧蛙寶的育幼行為,研究發現其照顧頻率與胚胎發育階段有關。觀察與實驗均展現生物父愛智慧的一面,引發對育兒與成長的思考,體現艾氏樹蛙父愛的智慧,也啟發人類育兒之道。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原生是母親的天性。現在的母親和以前的母親不一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母親有夢想,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樣了。所以你們不要說原生活法是永遠的教育,雖然原生是母親的天性。母親想什麼?就是要孩子贏,這是次生活法。因此有沒有想過,贏就要贏一個更好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末法時代,有母愛還是法。原生母親知道世
Thumbnail
推動世界的動力是愛還是自管自的﹖ 「愛」和「自管自的」顯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公爵夫人堅持它們的意思都差不多。這是公爵夫人使用語言的自由﹐雖然兔穴之外地上的世界沒有這樣使用「愛」和「自管自的」的習慣。 ...
Thumbnail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經典著作中寫道: 「嬰兒不能辨識物體,不能覺知自己,不能覺知到外在世界。他只能感受到溫暖和食物的正面刺激,還不能把溫暖和食物與其來源 —— 母親區分開來。這個時候,母親就是溫暖,母親就是食物,母親就是滿足和安全的安樂狀態。」
Thumbnail
動物保育、保護,如今已走入大眾的目光中,甚至成為主流社會所信奉、支持的重要價值之一;然而,在保育稀有動物、反對虐待動物的同時,將動物作為招攬客人的展演工具、以保育或教育之名對動物們行終身監禁等行為,卻諷刺地同樣被接受。究竟什麼是動物保育/保護?其真正的意義又該包含哪些價值觀?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
Thumbnail
家族人孩子和荒野狼孩子需要的愛是不同的,透過瞭解孩子的通道特質,可以更有效地表達愛。不要自責或懷疑,要相信,妳是擁有妳所需要的能力的,而妳的孩子也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艾氏樹蛙父親照顧蛙寶的育幼行為,研究發現其照顧頻率與胚胎發育階段有關。觀察與實驗均展現生物父愛智慧的一面,引發對育兒與成長的思考,體現艾氏樹蛙父愛的智慧,也啟發人類育兒之道。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原生是母親的天性。現在的母親和以前的母親不一樣,因為我們這一代的母親有夢想,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樣了。所以你們不要說原生活法是永遠的教育,雖然原生是母親的天性。母親想什麼?就是要孩子贏,這是次生活法。因此有沒有想過,贏就要贏一個更好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末法時代,有母愛還是法。原生母親知道世
Thumbnail
推動世界的動力是愛還是自管自的﹖ 「愛」和「自管自的」顯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公爵夫人堅持它們的意思都差不多。這是公爵夫人使用語言的自由﹐雖然兔穴之外地上的世界沒有這樣使用「愛」和「自管自的」的習慣。 ...
Thumbnail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經典著作中寫道: 「嬰兒不能辨識物體,不能覺知自己,不能覺知到外在世界。他只能感受到溫暖和食物的正面刺激,還不能把溫暖和食物與其來源 —— 母親區分開來。這個時候,母親就是溫暖,母親就是食物,母親就是滿足和安全的安樂狀態。」
Thumbnail
動物保育、保護,如今已走入大眾的目光中,甚至成為主流社會所信奉、支持的重要價值之一;然而,在保育稀有動物、反對虐待動物的同時,將動物作為招攬客人的展演工具、以保育或教育之名對動物們行終身監禁等行為,卻諷刺地同樣被接受。究竟什麼是動物保育/保護?其真正的意義又該包含哪些價值觀?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
Thumbnail
家族人孩子和荒野狼孩子需要的愛是不同的,透過瞭解孩子的通道特質,可以更有效地表達愛。不要自責或懷疑,要相信,妳是擁有妳所需要的能力的,而妳的孩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