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精彩的,身為宮崎駿迷非常推薦到電影院支持一下,細膩又滂薄的畫作,以美術的呈現絕對是非常厲害的。不過看完很難以好看或不好看來形容這部電影,只有想到滿多劇情跟故事線好像都沒交代清楚,因此腦中還在不停的糾結思考中@@到底為小夏阿姨要跑到異界,真人為何要傷害自己等,看完回來只好不斷翻電影解析,似乎也都沒有標準的答案,帶著空白進到電影院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看完之後也只有在心中出現本篇文章的標題。
看到電影中有些人際關係與自我的追尋,仍然有些東西想和大家分享!
以下無雷,請安心服用
看過的書《人慈》重點就是在說人性本善,就算是發生戰爭也發現是用遠距射擊的方式,或是在看似違反人性的實驗當中,其實大多也都是為了實驗所裝出來的,事實上人類的本性是不會去任意欺負他人,更多的是傾向互助合作。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尤其是最近發生的以巴衝突,瞬間失去家人的難受,或是不知道明天是否平安的恐懼,都會讓我們更傾向於享受當下的快樂,這也就是像棉花糖實驗中,每個孩子對於眼前的棉花糖都有不同的反應,是立即享受眼前這顆棉花糖,還是等一段時間獲得兩顆棉花糖。
繼父繼母的關係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微妙的,尤其在電影中是爸爸娶了真人媽媽的妹妹,在孩子心中或許還沒完全撫平失去媽媽的傷痛,又要去接受一個原本是阿姨的人變成自己的媽媽,必定是會有些抗拒或會想逃離這新的關係。
與繼父和繼母有關的議題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 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艾瑞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 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 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艾瑞克森, 1963年)艾瑞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甯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艾瑞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