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啦"心"知識?! 真 • 肌膚之親

2023/07/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萬年開場

你有沒有好好在抱抱另一半的時候感到安全感滿滿呀 那種體溫在掌間在彼此身體間流動的感受,全身暖暖的,很幸福很舒服 ~

有時忍不住就..>///<

總之,為什麼我們會從擁抱家人或伴侶間得到滿足呢~ 我們已經知道溫度和肌膚觸感會產生" 依戀的情感 "


依附是什麼呢??

依戀或是依附(attachment),是指" 與特定對象形成的情緒連結 ",關於情緒的理論,之前也談過,歡迎回顧

這樣的連結也最常用在嬰兒與照顧者(通常是母親)。這樣的概念來自鼎鼎大名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 - 鮑比(John Bowlby)。他研究嬰兒與母親間的關係連結,也觀迎回顧之前的文章來了解更多知識

在鮑比提出依戀關係的概念之前,有心理學家透過恆河猴進行了一場富有爭議的實驗,就屬傳說中的" 鐵媽媽與布媽媽 "。

美國心理學家 - 哈洛(Harlow)準備了兩個用鐵絲繞成的人形模型,其中一個模型用軟布包裹,另一個則是完完全全的冰冷的鐵。除了觸感不同外,鐵媽媽與布媽媽還有兩項很重要的差別,布媽媽雖然柔軟但無法提供餵奶;鐵媽媽雖然冰冷堅硬,但能給予恆河猴奶吃。最後的差別在,兩個媽媽模型的臉也有所差異,鐵媽媽的面部看起來是簡單且僵呆的;布媽媽的臉部則是相對細緻並有微笑的表情。 在密閉的鐵籠中,恆河猴為了不讓自己肚子餓,牠會選擇餓的時候到鐵媽媽那裏吸奶,但多數時間會待在布媽媽的懷裡。

我們可以發現生理需求的滿足並不一定是幼猴最需要的,牠更需要的是有肌膚觸感的空間,因為那裏能提供安全感的滿足。

實驗從這開始有了新的元素加入,哈洛製作了一個會張牙舞爪並發出噪音的機器人與鐵籠相接。啟動機器人後,幼猴的第一個反應是跑到布媽媽身上。

後續,哈洛進行了許多延伸的實驗,包含把真的猴媽媽用壓克力箱打洞放在密閉空間,旁邊放一隻布媽媽,再把幼猴引入空間中,幼猴知道自己的媽媽在旁邊可是得不到觸感,牠只能跑到布媽媽那裡,可是卻還是想與真的媽媽互動。

或是讓幼猴與沒有頭的布媽媽一起生活一陣子,之後再把布媽媽的頭部用母猴的面具補上,他觀察到幼猴會對原本的布媽媽感到懼怕。

又或是在布媽媽身上製作機關,會向幼猴噴出冷氣或鈍物,幼猴受到驚嚇會逃開,可是過沒多久依然會回到布媽媽身上。


萬年結尾

哈洛的實驗附有爭議的地方在於,我們看到幼猴的反應會覺得不捨,幼猴是無知也是無能為力的,牠的生物本能想生存,可是牠又無法脫離依附帶來的安全感。最後幼猴很可能生長成神經質、解離甚至精神病性的猴子。

實驗所觀察的現象是無法用之前提到的處罰、增強或行為主義的相關模型來解釋,這也是哈洛實驗帶給我們的提醒,所謂的" "、" 關係連結 "、" 需求滿足 "是需要同時給予的,唯有如此,嬰兒的發展才會有穩固的基礎,因此家暴或經常不再嬰兒身邊的父母、動力混亂的家庭等,可能會導致孩子有神經發展障礙、人格疾患等等的潛在風險。

如果你好奇實驗過程,可觀看此影片

raw-image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謝謝。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 [email protected]
35會員
62內容數
醫聊人沒醫療魂,不拿刀也能開心。 心理健康是人權,歡迎來沙龍聊聊坐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