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之不是一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有部電影,至今我看過起碼30次以上,甚至在線上串流開始蓬勃發展後,我還買數位版本,就是為了能想到就看。
那部電影就是《Short Term 12》(台灣翻譯為:她和她的小鬼們)。
每次看都會有不一樣卻有感覺的橋段。比方說,每個人可能都背負著傷痛或無法跨越的黑暗記憶,我們應該怎們懷著自己的可能尚未結痂癒合的疤痕,向另一個人靠近;又或者,我們該如何讓親近的人了解自己的過去、該坦白到什麼程度;有了看似無回頭路的爭執時,該如何修復等等。
關於這些細節,我從這部電影裡面學到太多太多,雖然不見得能完美做到,但那一直是我理想中各種關係的終極樣貌。
可能我們終究得獨自面對自己人生中的傷痛與議題,不過當心裡徹底疲累、不知道繼續下去到底有什麼意義的時候,如果有人可以靜靜地陪我們一起坐在谷底一下下,跨過那個無望的黑夜,也許我們就能重新再試一次。
許多時候,過得去和過不去似乎真的是一瞬間的事,今天早上醒來,突然很感謝自己很多時候都不是一個人。
的確啦,除了自己,沒人能夠真正幫助我們迎戰眼前那些起伏波濤的兇猛浪潮,可是當喘不過氣時,搞不好向四處一望,有人等著把我們一把撈上小船休息。
很多不同的人對我說過:「休息一下吧,不會一直這樣的。」他們通常都是一語不發地待在我身邊,像是無線充電板一樣,讓我慢慢地振作回神。
近期我聽過一秒想哭的時刻,就是有人和我一起待在深夜門窗緊閉的空間時,突然開口說了句,「為什麼每個光點在妳家窗戶上,看起來都像是一顆顆好大的星星?」我因此短暫幾秒間地忘記當時為何情緒低落,兩人一起數著星星。
希望,我也能好好記住,就算只能和人一起靜靜地坐在黑夜裡,可能已經足夠。畢竟磕碰地活到中年,我們需要的可能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又難得的舉動罷了。
38.media.tumblr.com
早就放棄去想農民曆上的自己幾歲,但我早已跨越40。至少這是我的現實,已經抱著好啊好啊老娘就單身下去的信念,但不小心有種靠腰好像又要暈的鐵齒感。為了回復理智,我決定留下這個紀錄,不單單是我的日常生活、也是我從方方面面感受到的中年危機。其實,沒那麼可怕啦,我竟然開始覺得這樣的人生有點驚喜連連。發現我是誰的人,不如就靜靜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跨過40歲那條線以後,很多事都變了。
今早,因為兩天前身體不太舒服的狀況,決定提著小湯桶去買家裡附近的虱目魚湯吃。
今天不是要走標題黨的路線,但這是我過去24小時來腦袋一直在想的事。
我曾經是一瓶化妝水買來,一整年都用不完的那種人。
照理說我不該一天三更,不該打破最初設定的一天一更。
跨過40歲那條線以後,很多事都變了。
今早,因為兩天前身體不太舒服的狀況,決定提著小湯桶去買家裡附近的虱目魚湯吃。
今天不是要走標題黨的路線,但這是我過去24小時來腦袋一直在想的事。
我曾經是一瓶化妝水買來,一整年都用不完的那種人。
照理說我不該一天三更,不該打破最初設定的一天一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部電影可否用多於一把尺去量度?回想《哪一天我們會飛》,我坦言毫不喜歡它,但不能否認它有讓人反思的空間。因為它包含的命題豐富,只是很可惜簡化了描寫和討究過程,最後剩下回顧初衷的意思比較深刻。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Thumbnail
在與人際關係或團體組織中。我們往往因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內心波動,甚至會自導自演過多的情緒戲碼,如內疚、焦慮、懊悔等,拉離現實的當下。 許多人習慣性地認同並沉迷於自己的劇本,人生故事成為個人身份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戲碼的長期堆積,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也可能引發衝突、暴力,甚至是集體層面的災難。
Thumbnail
最近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幻幻之交」,英文片名Imaginary Friends, 本以為是部兒童電影,意外地發現這是一部很適合大人看的電影。 ​ ​ 劇情主要闡述每個成年人在童年時期都曾有一個想像中的好朋友半歲我們長大(電影中稱之為「幻幻」= IF),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求生存,我們開始關
Thumbnail
曾經,我感受過孤單。那時的孤單,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弱小。那時的孤單,是一種負面情緒。 ​ 現在,我偶爾察覺到孤單。現在的孤單,我卻感到是一種自由。現在的孤單,我不會再與負面情緒連接,並且已經開始享受。 ​ ​
電影「百日告別」上映時,剛好也是我做完百日法會,我鼓起勇氣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這部片是在講述兩個陌生人,在同一天失去摯愛,以一百多天走出失去愛人傷痛的故事。 我是從頭哭著看完的,只有經歷過整個摯愛離世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導演拍的真好!我懂那種到底是夢還是現實,忽然驚醒的感覺,還有一堆親人圍在你身邊
Thumbnail
那些細細描繪的錯過與兜轉,依存與扶持,失而復得的幸福,得而復失的羈絆...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朋友相約我去看電影 配合我的時間限制 所以最終商量結果 選了這部〈天一亮,就想見到你〉 片名及海報 讓人以為只是一部青春愛情文藝片 我想這樣的框架總是難免 女主角是一位無法脫下口罩好好說話的資優生 甚至是所謂的工具人 無法拒絕他人的請託 總是把別人賦予的工作當作是自己的任務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一部電影可否用多於一把尺去量度?回想《哪一天我們會飛》,我坦言毫不喜歡它,但不能否認它有讓人反思的空間。因為它包含的命題豐富,只是很可惜簡化了描寫和討究過程,最後剩下回顧初衷的意思比較深刻。
最近看了這套電影。 再見機械人 / 汪汪夢裡人
Thumbnail
在與人際關係或團體組織中。我們往往因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內心波動,甚至會自導自演過多的情緒戲碼,如內疚、焦慮、懊悔等,拉離現實的當下。 許多人習慣性地認同並沉迷於自己的劇本,人生故事成為個人身份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戲碼的長期堆積,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也可能引發衝突、暴力,甚至是集體層面的災難。
Thumbnail
最近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幻幻之交」,英文片名Imaginary Friends, 本以為是部兒童電影,意外地發現這是一部很適合大人看的電影。 ​ ​ 劇情主要闡述每個成年人在童年時期都曾有一個想像中的好朋友半歲我們長大(電影中稱之為「幻幻」= IF),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求生存,我們開始關
Thumbnail
曾經,我感受過孤單。那時的孤單,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弱小。那時的孤單,是一種負面情緒。 ​ 現在,我偶爾察覺到孤單。現在的孤單,我卻感到是一種自由。現在的孤單,我不會再與負面情緒連接,並且已經開始享受。 ​ ​
電影「百日告別」上映時,剛好也是我做完百日法會,我鼓起勇氣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這部片是在講述兩個陌生人,在同一天失去摯愛,以一百多天走出失去愛人傷痛的故事。 我是從頭哭著看完的,只有經歷過整個摯愛離世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導演拍的真好!我懂那種到底是夢還是現實,忽然驚醒的感覺,還有一堆親人圍在你身邊
Thumbnail
那些細細描繪的錯過與兜轉,依存與扶持,失而復得的幸福,得而復失的羈絆...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朋友相約我去看電影 配合我的時間限制 所以最終商量結果 選了這部〈天一亮,就想見到你〉 片名及海報 讓人以為只是一部青春愛情文藝片 我想這樣的框架總是難免 女主角是一位無法脫下口罩好好說話的資優生 甚至是所謂的工具人 無法拒絕他人的請託 總是把別人賦予的工作當作是自己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