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個地方俯瞰六歲。

我在這個地方俯瞰六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建築呈圓柱型,是香港首幢用澳洲滑模技術興建的大廈,頂樓設有旋轉餐廳和酒樓。合和中心於1980至1989年曾經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建築呈圓柱型,是香港首幢用澳洲滑模技術興建的大廈,頂樓設有旋轉餐廳和酒樓。合和中心於1980至1989年曾經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多得家姐轉校考入聖雅各小學,我做阿妹的可以掹裙尾受惠。那時當然不會有band幾的概念,記得的只有上學、放學、小息去玩、被老師罵、看etv。

由廈門街回聖雅各,最方便的路線就是從合和2樓乘電梯上17樓。合和曾是香港乃至香港最高的大廈,當然,66層在今天來看不是甚麼特別的事,但其圓形設計,其子彈觀光電梯,到今天看,也是無可取代的劃時代標誌。

我喜歡坐由17樓至66樓的子彈電梯。短短一分鐘,把我由地面帶往高處,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家,再遠眺整個灣仔北。天空伸手可及;行人像積木,汽車是玩具,不只是老套的比喻句。

灣仔就是整個世界那年,我六歲。


合和中心位置:https://goo.gl/maps/q85pTe6QHRJCk8Yr8?coh=178572&entry=tt

附近景點:玩具街

avatar-img
陳星晴老師-教育斜棟人生
21會員
115內容數
由小一教到中六,由精英班教到特殊需要,由實習教師做到教師培訓。離開前線卻從未放棄教育體制,紀錄一下多年來的觀察與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第一次進戲院看電影,是到總統戲院看鐘樓駝俠。
三年的幼稚園生涯我都在中國兒童書院渡過。長大後才知道這所樓上幼稚園是南來教育家開設的,在中國已有相當的辦學歷史。 每天早上,由媽媽帶我上學,中午由嫲嫲接放學。因為回家時順路,阿嫲會讓我到修頓遊樂場玩。那裏每個攀爬架,每座滑梯,都有我的汗毛。每格地磚,都承載過我和其他孩子的捉迷藏。 在修頓跑跑跳跳
到了入學的年紀。我人生最早的記憶,是在灣仔堂幼稚園面試。小時候,我明明可以覆述整個面試流程,到長大後,只記得一個尷尬片段。
喜帖街都已重建十多二十年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實這個重建項目,還連着相鄰街道的唐樓。
在那個未有工人姐姐的年代,雙職父母的孩子,都是由四大長老湊大的。可是,我是父系家族第四個孩子,住樓上的阿嫲照顧我姐,已經是極限。於是,在柴灣上班的母親,每天把我從灣仔送到環翠邨,交由婆婆(台灣的奶奶)照顧。 由灣仔到柴灣,即使是三十年前,也不過半小時路程。然而,對於一歲的嬰兒,已經算是舟車勞頓了。
我第一次進戲院看電影,是到總統戲院看鐘樓駝俠。
三年的幼稚園生涯我都在中國兒童書院渡過。長大後才知道這所樓上幼稚園是南來教育家開設的,在中國已有相當的辦學歷史。 每天早上,由媽媽帶我上學,中午由嫲嫲接放學。因為回家時順路,阿嫲會讓我到修頓遊樂場玩。那裏每個攀爬架,每座滑梯,都有我的汗毛。每格地磚,都承載過我和其他孩子的捉迷藏。 在修頓跑跑跳跳
到了入學的年紀。我人生最早的記憶,是在灣仔堂幼稚園面試。小時候,我明明可以覆述整個面試流程,到長大後,只記得一個尷尬片段。
喜帖街都已重建十多二十年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實這個重建項目,還連着相鄰街道的唐樓。
在那個未有工人姐姐的年代,雙職父母的孩子,都是由四大長老湊大的。可是,我是父系家族第四個孩子,住樓上的阿嫲照顧我姐,已經是極限。於是,在柴灣上班的母親,每天把我從灣仔送到環翠邨,交由婆婆(台灣的奶奶)照顧。 由灣仔到柴灣,即使是三十年前,也不過半小時路程。然而,對於一歲的嬰兒,已經算是舟車勞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