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海與日出之外的阿里山之魂,鄒族Mayasvi(戰祭)

2023/03/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鄒族的戰祭(Mayasvi),帶我重新看見阿里山。
族群人口數約近7,000人的鄒族,以台灣原住民的總人口數來說並不算多,且因如今部落的樣貌皆與一般現代化生活無異,因此日常時並非顯眼的存在。不過若綜觀阿里山,會發現身為最早入山的民族,部落分布從山腳到山腰、由南至北共有9個之多。
目前較有名的是經營「優遊吧斯鄒族文化部落」園區的樂野部落,以及建立「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的山美部落。但擁有會所,能夠舉行戰祭與收穫祭等全部落性祭儀的大社,僅有位於更高處的「特富野」與「達邦」兩大社。
戰祭是屬於鄒族全部落性的祭典,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祈求戰神降臨,意義是勉勵鄒族人用全部的精神和生命保護整個部落,以往舉行戰祭的時機通常在男孩週歲獻禮、男子成年禮及征戰(出草)凱旋歸來或重(修)建會所時,因此一年中可以舉行好幾次,也可以不舉行,現在則已統一在每年的二月中。
初次接觸到戰祭的資訊時,給我的感覺是一期一會,因為兩大社是輪流隔年舉辦,且正式的儀式僅有一個上午,錯過就得等來年,因此今年特富野部落舉辦戰祭的當天,我真是懷抱著害怕錯過的惶恐掙扎起床,在凌晨跨上機車騎了2個小時的路程直衝上阿里山。
接近祭儀的會場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巨大的男子會所「庫巴(kuba)」。它是部落政治、經濟、宗教活動中心,除了平時作為部落進行教育、訓練、文化傳承與商議大事的聚會場所,更是戰祭儀式的核心。而門口種植的兩叢金草蘭,是鄒族神話中備受戰神喜愛的神花。
如同漢人的祭典會有許多流程,鄒族的戰祭也可依順序細分為迎神、誇功、送神、平安、歌舞……等10個段落。祭儀舉辦時,因許多儀式皆是在會所內或來往於部落各氏族的祭屋間,外人無法直接觀禮,所以只能在周邊的馬路上相隔一段距離看個大概。
但首日早上的迎神、送神與婦女引火祭、晚間的歌舞祭,以及隔天深夜的結束祭都是在會所前的廣場進行,仍能夠很充足地看見許多鄒族文化特徵。
鄒族與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的最大不同點,在於以狩獵為主要生產活動的生活型態,也因此發展出其他族不具備的獸皮鞣製技術,不論是衣、帽、褲、鞋都是皮製,搭配上祭儀時盛裝打扮用的紅袍,以及彰顯英武的鷹羽,成為鄒族男子最為外界熟知的打扮。
而女子的服飾則以藍衣黑裙為基底,最大的特色在於裝飾著多色流蘇毛球的頭2帶,輕軟蓬鬆的感覺為傳統的穿搭增添了許多可愛,後來才想起她們就是民歌《高山青》中所唱述的,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當天的祭儀過程中,最嚴肅的該是迎神。一開始族人們會在庫巴外的雀榕,也就是鄒族人認為連接神界的神樹下殺豬獻祭,再指派勇士爬上神樹將枝葉砍除,意味幫天神的降臨開路。而修整完樹幹後,頭目便會帶著勇士們拉手圍成人圈,開始頌唱迎神的歌曲,霎時間高亢的歌聲迴盪在山谷間,卻不感突兀,反而覺得所有的鄒族人與阿里山融為一體。
而結尾送神時,女子也加入歌唱的行列,為原本陽剛的歌聲增添了一股柔軟的韻味後,讓人更感覺像是阿里山神性的體現,而自己正面對著,而且被溫暖地環繞。
在整個儀式的過程中,庫巴中的火堆都必須維持燃燒,因為鄒族神話相傳火是天神所賜與,象徵整個族群的生命,因此入夜後必須進行守護庫巴之火的歌舞祭,不只第一晚要持續歌舞到凌晨6點,第二晚亦須歌舞到深夜的結束祭,長時間不間斷的歌舞,是部落的向心力與毅力的真正考驗。
但在夜幕壟罩後,我看到的是下午回家休息的族人,自發性地按照約定時間陸續從家中回到庫巴,並自然地一個個牽起手來同聲高唱,守護著與天神約定的一期一會。
雖然許多人都已經換回便服,但更讓人感到他們心中那份對神靈純粹的相信,祭儀就是他們生活乃至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年一度的返鄉時刻。
驅車下山的夜路上,遠方的群峰間仍傳來悠揚的祭歌,阿里山在我心中的想像,也在那一天永遠重塑。

※ 歡迎追蹤IG:Jed082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3會員
77內容數
再近,沒出門都很遠;再遠,出門就開始變近。 旅行不用趁年輕、不用辭職、不用花光存款、不用鼓起勇氣,只要挽起背包,踏出門就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