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韓國版《七月與安生》的《靈魂伴侶》(소울메이트)後,我又找出了《七月與安生》來看,再回頭找自己的文章才發現沒有寫過《七月與安生》。
第一次看《七月與安生》是在那年的金馬影展,我記得我是電影開演前的最後一刻才坐進了座位,席間我還睡著了幾次。(邊跑影展邊做稿超累的,看影展很容易睡著,與內容無關。)後來上院線時,我又看過了一回。《七月與安生》在當年的金馬獎也同時創下兩位女主角共同封后的記錄。
女性的情感在《七月與安生》裡刻劃得細膩,是多數男性無法理解那種幾近愛情的親密,即使有肢體接觸,也未達性愛的欲求,無比曖昧的情愫是男性之間很難看見的:有時你以為她們是愛情,但又發現她們各自懷揣不能共享的心情;有時你相信她們彼此對立在之中橫著對彼此的不滿而生出了厭惡(以及恨),但又經常不明瞭幹嘛不要攤牌說清楚,且又散發著彼此相依、擔心被對方捨棄的恐懼,而顯得萬分糾結。(母女之間也常常是這種情緒!)
為突顯女性那樣子的萬般糾結,故事得從另一場情感延伸,而有了劇中那個男性存在,讓關係變成三角,也讓女性在友情與愛情之間,有了更多的著墨!其中屬於「愛情」的部分,是七月喜歡家明、家明喜歡安生,而安生情落在誰身上?是七月嗎?還是她對家明也有些微的情愫?
第一次看時,我沒意外地想起張艾嘉的
《心動》,也是同樣的兩女一男,同樣在說女性間那份摸不情的情感,看起來是友情卻近乎愛情,看起來是愛情卻更像是一方有愛另一方則是友愛;到了《七月與安生》,女性依然在情感上沒有那麼清楚的分界,彼此相像、彼此相依,卻因為選擇了另一個人而不安自己會失去對方,卻也害怕自己所喜愛的另一個人,被對方給奪走⋯⋯畢竟在友情和愛情間的區隔,不像「愛不愛」那麼輕易地能劃出界線:
我既想要妳的友情,也不想因為選擇愛情而失去妳;我害怕妳奪走我的愛情,卻更怕妳的退讓,讓我失去了妳!
「退讓」這個舉動,在韓版《靈魂伴侶》裡痕跡過於明顯了,不像《七月與安生》裡面更曖昧一些,也使《靈魂伴侶》裡「友情」比《七月與安生》更清晰了點,甚至在《靈魂伴侶》中 ,男朋友的角色也減少大量對微笑(韓版裡的安生)的愛意,讓韓版看起來少了一點安生對七月那種內在也有些愛情的情緒:「因為愛妳所以退讓、因為愛妳所以讓那男人可以全心全意愛妳」這在韓版少了一大半,故事便在愛情與友情間偏向了友情,讓那之中在《七月與安生》最為糾結、女性之間最難以說清楚的都消失了,也就沒有《七月與安生》那樣的動人糾心了。
在兩個故事裡,後來都以「文字」來敘述兩個女孩從相識到最後的故事,但韓版拿掉了「寫作」這件事,而改為畫作來呈現兩人之間的心靈互通,是韓版讓人能感覺比較細緻的部分。「文字」比起畫作是更容易揣摩或描述的,要以不同的視角,站在對方的立場敘述不是件難事,但要用畫畫來描繪對方看到的自己與畫下那個她眼中的妳,則需要更深層的解讀,或者我想這是韓版更想要突顯女性在這樣的情誼裡產生融合在一起的密不可分!
直到這回一次把兩部電影看過,才發現早些看《七月與安生》或後來看《靈魂伴侶》感覺有些時序感覺兜不上,是有現實與虛構之分,它們彼此並陳且沒有清楚地分界被擺放在一起,虛實之間有著心裡所嚮往的故事走向,也有同一個場景真正的故事結局。(端看觀眾選擇相信哪個!)
女性的情感是這世界最微妙的玩意,特別是曖昧不明什麼都不說的那個部分,且不論是往愛情走進欲望之中或是友誼長存到年老一世,都是需要互相揣磨粗枝大葉的男性難以碰觸也難以理解的「感覺」,也是這樣女性與女性之中經常有那些心領神會的懂得,才能安放那些女性性格裡千千萬萬無法解開的結。
若從女性最容易糾結的對象「母女之間」來看,這兩部電影都將母親放在一個旁觀又善解人意的角色,反而沒有過多的著墨。但若是將七月與安生間,把家明這個男性暫時拿開,視作某一種母女的糾結也是說得通的,只是將年紀放在一個對等的位置上,更為突顯那些「什麼都不說,只想要妳懂得」的情緒是如何折磨彼此,卻又如此親密!
就作品的完整與描述女性情感的細膩度,《七月與安生》還是完勝,《靈魂伴侶》把友情的層次往上拉,就少掉了那種曖曖昧昧的糾結,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對對方的,那大概是韓國的民族文化跟中國民族文化裡,在女性的角色的差異,或者是後來改編認為應該著墨更多友誼的部分?也就不得而知了。
《七月與安生》/2016
原著:安妮寶貝
導演:曾國祥
編劇:林詠琛、李媛、許伊萌、吳楠
演員:馬思純、周冬雨、李程彬
《靈魂伴侶》소울메이트/2023
原著:《七月與安生》
導演:閔龍根
編劇:姜賢珠、閔龍根
演員:金多美、全少妮、邊佑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