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然被害與獲救的過程──《核災日月》

吳患-avatar-img
發佈於觀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細膩,或稱繁瑣;絕望、漫長;稍有振奮,下一刻又挫敗,或因無援、無力或笨蛋企業和政府干擾而暴怒。這是《核災日月》所表達的氛圍,也是觀眾如我收看時的感受。說是沉浸人物的心情,也對;說是畢竟不耐於寫實的刻畫及敘事,也是。然則正因這樣的分寸,我更偏向於讚譽它,因為快時代,仍有一些作品願用強大卡司、精湛演技,踏實說一點略嫌沉重,無趣,卻實在攸關重大的事情,那更誠懇,很禮貌,甚或有些哀意,所以尊重它。

或者,就直言必須肅穆一些,畢竟它要說的,是福島核災。

Netflix《核災日月》

Netflix《核災日月》

劇情不複雜,就是核災當天,乃至隨後八日,日本人做了什麼?

廠長當日很悠哉,和下屬討論賞櫻旅遊,然後強震。因為強震,所以大家要檢修,接著海嘯突襲,各種設備全淹水,斷電,兩名員工溺斃地下室。爾後反應堆壓力升高,全體翻資料查措施,沒有結果,因為情勢史無前例。人們赴死頂著高劑量輻射去開閘門,嘗試排氣減壓,因輻射過量失敗。翻書。清瓦礫。赴死。有起色。然後地震。然後翻書。找新方法。氫氣爆炸。什麼壞了,方案不適用。翻書。討論。新方案。爆炸或地震。周而復始。直到政府終究下令,軍方調直升機灑下涓涓細流,某建設公司捐車得以抽海水降冷。

那些赴死人,包括根本休假卻一路逆著人潮開回核電廠的員工,或已經進入辦公室仍要返回反應堆的全縣體育冠軍,或那個當高層做出白癡決策,敢於陽奉陰違,視訊搔屁股的廠長,或駐地自衛隊軍曹,或已經抵達安全區域,又再度返回爆炸疑慮現場的消防隊員。有人慌亂,有人訕笑,而有些人下定決心,要為一些什麼犧牲自己。

然則,最終,反應堆為何失控後又穩定,他們不曉得。

企業、政府對核災本身,幾乎沒有幫助──當然公允地說,震災或也使政府疲於奔命,核電廠連外道路也全毀。首相一度興沖沖地搭直升機飛往核電廠,聽完廠長報告就走了,第七天移駕東電總部,除了飆罵,也無作用。企業從頭到尾僅考量商業利益和政治,當電廠決定以海水降溫,企業反應:等首相辦公室開會評估。你已經做了?馬上給我停下來!

所以劇情就如此:多重且規模空前的災難,它如何發生,如何傷害人類。人類如何反應,防止創傷再擴大。企業、政府只在旁邊靠北。在一群赴死人不計生死灑水下,莫名其妙平息了。平息了,同一群赴死人再忙一個月,邊血尿邊搶修反應爐的冷卻裝置。事態就以枯燥而繁重的形式延續至今。

這一切都令人惘然。猶如片尾所說:這是怎麼開始的?他們移山填海,經濟暴走,認定以全新能源作為動力,能始終使國家繁榮昌盛。然後自然反撲,人類就近乎潰敗,糊里糊塗被打成重殘,又雲霧繚繞地得以苟活。福島核災的影響,是十一萬七千人離開家園,為清除核汙染所費,截至去年年底,約新台幣九千億元。其他影響,很難被確定,因為核災要由核輻射引發。

不曉得,不確定。如今福島電廠的封鎖範圍,劃為方圓二十公里。去年,日本宣布重新投入核電使用,原因呢?電價貴。能源危機。或者能源轉型的必要手段。事情至此就難以措辭了。災難很恐怖,但人類始終貪婪或追求進步。我們不要因噎廢食,或者罔顧歷史的教訓。憾事機率很低,很低仍然有啊。核電廠出事代價難以承受,缺電造成的損失也無法計量。這般那般。

所以教訓是什麼呢?也不好說。人類在這邊,自然也好,命運也罷,算成彼端。兩方始終在拔河。我們當然窮盡可能做好準備,但大抵沒有核電廠是草率興建的吧?超乎預期的事故才稱為災難呀。然則,猶如空難幾近必死,該出國玩,我們也還是出國。終究事情必須發生,才有結果和事後的洞見,此前我們只是憑靠不確定的評估或直覺,和未來對賭罷了。

我們賭贏,而且總是贏,《核災日月》則告訴你,賭輸將如何。僅此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患的沙龍
12會員
40內容數
集成曖昧、模糊,不能簡略陳述的情感。
吳患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06
《幽暗偶遇》如同它微妙的譯名,它描述一個空間,兩個世界,不同向度的互動及反思。它試圖包裹許多議題,偶爾看來凌亂,但恰恰合乎它的要旨:家不是由倫理或秩序隔出,而是不將誰刪除,定義誰錯誤,不讓誰恐懼,允諾且支持人們共享、共榮,彼此追求幸福的場所。
Thumbnail
2024/06/06
《幽暗偶遇》如同它微妙的譯名,它描述一個空間,兩個世界,不同向度的互動及反思。它試圖包裹許多議題,偶爾看來凌亂,但恰恰合乎它的要旨:家不是由倫理或秩序隔出,而是不將誰刪除,定義誰錯誤,不讓誰恐懼,允諾且支持人們共享、共榮,彼此追求幸福的場所。
Thumbnail
2024/05/13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2024/05/13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2024/04/19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Thumbnail
2024/04/19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若不是這部影集,許多人或許難以相信,福島核災已是超過10年前的往事,而幾天前的輻射污染廢水入海新聞,更提醒了人們,這件事情還沒完。然而,在意外爆發的那一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真相到底是什麼?這正是《核災日月》想要解答,並告訴觀眾的。
Thumbnail
若不是這部影集,許多人或許難以相信,福島核災已是超過10年前的往事,而幾天前的輻射污染廢水入海新聞,更提醒了人們,這件事情還沒完。然而,在意外爆發的那一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真相到底是什麼?這正是《核災日月》想要解答,並告訴觀眾的。
Thumbnail
唯有在場的人能講這個故事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核災日月》,關於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引發的核危機,在事故的12年後,用劇集的形式去彌補紀錄片沒有的空白,再一次提醒全世界這場災難是如此怵目驚心。
Thumbnail
唯有在場的人能講這個故事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核災日月》,關於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引發的核危機,在事故的12年後,用劇集的形式去彌補紀錄片沒有的空白,再一次提醒全世界這場災難是如此怵目驚心。
Thumbnail
我們賭贏,而且總是贏,《核災日月》則告訴你,賭輸將如何。僅此而已。
Thumbnail
我們賭贏,而且總是贏,《核災日月》則告訴你,賭輸將如何。僅此而已。
Thumbnail
《核災日月》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遇到問題, 相信夥伴,大家願意一起面對。 《相撲避難所》的年輕人遇到問題, 加入這個行業就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那麼,當我們遇到人生問題所帶來的苦, 究竟要選擇長痛還是短痛來面對?
Thumbnail
《核災日月》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遇到問題, 相信夥伴,大家願意一起面對。 《相撲避難所》的年輕人遇到問題, 加入這個行業就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那麼,當我們遇到人生問題所帶來的苦, 究竟要選擇長痛還是短痛來面對?
Thumbnail
劇集|《核災日月》(THE DAYS) 地震、停電、海嘯、廠房損毀、爆炸、輻射……被接踵而來的災難逐漸吞噬。 還有無盡的關係與政治角力、媒體輿論共同上演的荒謬戲碼。 而與此同時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用著現場人員的性命搏鬥⋯⋯
Thumbnail
劇集|《核災日月》(THE DAYS) 地震、停電、海嘯、廠房損毀、爆炸、輻射……被接踵而來的災難逐漸吞噬。 還有無盡的關係與政治角力、媒體輿論共同上演的荒謬戲碼。 而與此同時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用著現場人員的性命搏鬥⋯⋯
Thumbnail
核災日月 | awwrated | 你的 Netflix 及 Disney+ 避雷好幫手 https://awwrated.com/netflix/81233755 如果你對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和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事故有所耳聞,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 Netflix 新上架的日劇《核災日月
Thumbnail
核災日月 | awwrated | 你的 Netflix 及 Disney+ 避雷好幫手 https://awwrated.com/netflix/81233755 如果你對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和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事故有所耳聞,那麼你一定不能錯過 Netflix 新上架的日劇《核災日月
Thumbnail
今天焦點─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災變 
Thumbnail
今天焦點─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災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