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災日月》與《相撲避难所》,要長痛還是要短痛?

2023/06/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網飛今年有兩部日劇值得關注:《核災日月》與《相撲避難所》。
他們都展現出獨特的職業奇觀,他們都在問,遇到重大問題的當下,該怎麼抉擇?
前者用8集的篇幅,展現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之後,政府跟福島核電站員工怎麼面對這千年一遇的災難。
後者也是8集篇幅,描述一個家庭破碎,走投無路的年輕人,加入相撲這個日本專屬的古老行業的所聞所感。
有人問說,索尼發明了隨身聽,發明了世界最好的電視機,為什麼沒有製造出自己的IPOD?
不。這個問題是偽命題。索尼早就製造出自己的播音器,但是這艘航母想要轉彎,就得層層上報。它大到非常不靈活,除非像X-Box一樣,單獨成立集團,自己照顧自己。
從索尼的困境就可以發現《核災日月》的問題所在:只要有SOP(標準作業流程),只要有事先設計過的問題演習,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被輕鬆解決。
但是,如果沒有SOP,不曾演習過的科目。那,問題就,很難辦了。
我們看《核災日月》前三集,從內閣裏那些離開第一線很遠的顧問,還有核電廠的大批工作人員在做什麼?他們都在翻閱手冊,想找到應對方法。
豆瓣有人嘲笑這部日劇是《切爾諾貝利》的低配版,顯然把重點搞錯了。那個46年前的悲劇,的確是科技誤國。12年前的福島,則是守成誤事。
透過一個菜鳥相撲手跟年輕記者的眼睛,我們從《相撲避難所》看到相撲界怎麼訓練,怎麼吃飯,怎麼引退,怎麼面對人際關係的黏黏膩膩。
一切都有規則可循,人就是螺絲釘,要被安放在特定的位置。不適合的,就是會被夾起來,移掉。那個世界,不接受意外跟驚喜。
《核災日月》最後怎麼解決問題?除了有所謂的「福島死士」的願意肉身進入核反應爐之外,關鍵是長期在第一線工作的人,想出變通的手法。
為什麼他們可以跳脫條條框框呢?因為,毀滅就在眼前。
為什麼《相撲避難所》的年輕人,還要繼續投入這個避難所?
因為這裏有清楚的秩序(那些不清楚的,也沒辦法了,不是嗎),只要你入了師門,總有你一碗飯可以吃。
《核災日月》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遇到問題,相信夥伴,大家願意一起面對。
《相撲避難所》的年輕人遇到問題,加入這個行業就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那麼,當我們遇到人生問題所帶來的苦,究竟要選擇長痛還是短痛來面對?
核電廠廠長面對因核輻射劑量爆表,選擇退回來的員工說:你們沒有做錯。
要相信自己的選擇,才能避免無止境的自我折磨,這就是關鍵,就是答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