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的起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生命起源學說

自然發生論,或者說生命起源,指的是自然歷程中無生命物質如何演變為有機分子乃至生命的學說。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地球上從非生物到生物的過渡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前進演化的過程(即一個複雜性逐漸增加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宜居星球的形成、有機分子的前生物合成、可自我複製、自組裝、自催化的分子,及細胞膜的出現。對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目前科學界仍無定論且眾說紛紜,1960年代生命起源學說的演變如下:

自然發生

從亞里斯多德時代延續到19世紀的生命起源理論是自然發生:「低等的」動物是由腐爛的有機物生成的,生命的產生是偶然的。湯瑪斯·布朗的《常見錯誤(Pseudodoxia Epidemica)》(1646)中,對這一理論提出了質疑。1665年,勞勃·虎克發表了第一張微生物的圖像。1676年,安東尼·范·列文虎克繪製並描述了微生物,可能是原生生物或細菌。列文虎克不同意自然發生理論,1680年代,他進行了肉類在密封和開放環境下的肉類腐爛對照實驗,以及對昆蟲繁殖的仔細研究,證明了這一理論的不正確。1668年,弗朗切斯科·雷迪指出,將肉置於蒼蠅無法產卵的環境中時,肉不會生蛆到19世紀中葉,自然發生理論基本不再是共識。:196

胚種論

另一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的古老思想是到地球上。它並不試圖解釋生命究竟如何起源,只是將生命的起源從地球上轉移出去。這樣做的好除上述,生命不需要在它出現的每顆行星上都形成一遍,而是在更有限的地點(甚至可能是單一地點)形成,然後通過彗星或隕石撞擊,在銀河系中傳播。

原始湯

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的緩慢階段的觀點見於赫伯特·斯賓塞《生物學原理》(1864–1867)、威廉·特納·西塞爾頓-戴爾的論文《論自發產生和前進演化》(1879)。1871年2月1日,查爾斯·達爾文在給約瑟夫·道爾頓·虎克的信中談到了這些出版物,並提出了自己的推測,認為生命的最初起源可能始於一個「溫暖的小池塘,有氨和磷酸鹽,外部有充足的光、熱、電,化學反應產生了一種蛋白質化合物,並準備進行更複雜的變化……在今天,這種物質會被立即吞噬或吸收,生物出現以前則不會發生這種事。」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奧巴林(1924)和J. B. S. 霍爾丹(1929)先後提出,構成最早細胞的第一批分子是從原始湯中慢慢自我組織起來的,這一理論被稱為奧巴林–霍爾丹假說。霍爾丹提出,地球的前生物海洋基本是一大鍋「熱稀湯」,有機化合物可能形成於其中。伯納爾指出,這種機制可以從無機前體形成生命所需的大部分分子。1967年,他提出了三個「階段」:單體的起源;聚合物的起源;分子到細胞的演變。

穆勒-尤里實驗

1952年,史丹利·穆勒和哈羅德·尤里進行了一項化學實驗,以驗證有機分子如何在奧巴林–霍爾丹假說所假設的前生物條件下從無機前體中自發形成。實驗使用了具有高還原性的氣體混合物,其中包含甲烷、氨、氫及水蒸氣,來形成簡單的有機單體,如胺基酸。貝爾納(Bernal)在談到穆勒-尤里實驗時說:「僅僅解釋這種分子的形成是不夠的,需要的是對這些分子的起源進行物理化學解釋,表明存在合適的自由能來源。」然而,目前的共識認為原始大氣應具有弱還原性或中性,這樣大大限制了可能產生的胺基酸的數量和種類。然而,早期海洋中存在的鐵和碳酸鹽礦物的加入,產生了多樣的胺基酸。後來的研究工作關注另外兩種潛在的還原性環境:外太空和深海熱液噴口。
穆勒-尤里實驗,是在簡單氣體組成的大氣中,通過同時加熱(右)和冷卻(左)混合物,用放電產生的熱梯度來合成小的有機分子。由 Caiguanhao所繪
除氫和氦之外的所有化學元素都來自恆星核合成。生命的基本化學成分——碳氫分子(CH)、碳氫正離子(CH+)和碳離子(C+)——是由恆星發出的紫外線形成的。複雜的分子,包括有機分子,在太空和行星上都可以自然形成。早期地球上的有機分子可能來自陸地,其合成過程是由撞擊衝擊或紫外線、氧化還原耦聯或放電等其它能源驅動;也可能來自地外(偽泛生論),有機分子率先產生於星際雲,後來降落到地球上。
而這些分子形成的機制(或許也是細胞跟根本—套膜結構形成的機制)可以參閱之前寫過的文章。
當上述有機分布藉由隕石進入剛形成的地球時,這些分子經過長時間的演化,逐漸形成細菌、藍綠菌等最古老的生命(地球約45.7億年前形成,地殼於44億年前形成,海洋形成於42至40億年前,最早的細菌於38億年前形成,33億年前某些細菌發展出原始光合作用模式,28億年前藍綠菌出現),而這些原始生命之後又是如何演化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生命呢?之後再來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週我們聊到氣候變遷的議題,談到二氧化碳與氣溫的因果關係,一個會有讀者好奇說氣候學界為何鮮有提出另類聲音的人?學術界不是一個獨立於世俗以外清幽殿堂嗎?但真實的學術界真是如此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研究也是需要人力物力的 科學工程方面的研究,儀器設備購買與維護所需要的開銷對常人而言根本就是天文
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有鑑於近幾十年來地球溫度逐漸上升,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隨之增加,便產生出當代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之氣候變遷理論,在理論上也看似很有道理,本週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從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看 下圖是近八十萬年以來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圖,紅色是氣溫,藍色為
地球上的生命各式各樣,有動物、植物與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但光是脊椎動物就有數萬種,更不用說數量更為龐大的無脊椎動物、植物與微生物,那這些數量龐大的地球生物該如何分類呢,下面篇幅詳細敘述之: 生物分類學 生物分類學(英語:biotaxonomy)簡稱分類學(taxonomy),是關於生物個體的鑑定(i
上週我們談到農民的耕作方式與所耕種之作物種類,都是當地農民長時間觀察自然環境與實際耕種後所得出的最佳解答,而近期中國的農管插手干預農民種植作物與養殖牲畜等行為,彷彿大躍進捲土重來,這篇文章接下來介紹作物選擇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先談作物氣象 作物氣象(Plants meteorology)是屬於農業
最近中國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簡稱農管)、退林還耕與水稻上山等政策引起熱議,正反意見都有,正面意見多為中國官方所辯護,民間的看法則清一色的認為中國政府當局只是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經濟制裁而預做糧食儲備,即便如此,很多中國人民仍認為當局的做法最終結果會與目標背道而馳,進一步加劇中國糧食危機,本主題將利用下
上週我們聊到二戰的開始、過程與結束,發動戰爭的德日義三國也是二戰的戰敗國,隨著德國的戰敗,歷史的新篇章也隨之展開,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戰後德國局勢有什麼變化。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德語:Besatzungszone)是指1945年6月5日盟軍政府接管德國最高權威,並宣告德國無條件
上週我們聊到氣候變遷的議題,談到二氧化碳與氣溫的因果關係,一個會有讀者好奇說氣候學界為何鮮有提出另類聲音的人?學術界不是一個獨立於世俗以外清幽殿堂嗎?但真實的學術界真是如此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研究也是需要人力物力的 科學工程方面的研究,儀器設備購買與維護所需要的開銷對常人而言根本就是天文
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有鑑於近幾十年來地球溫度逐漸上升,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隨之增加,便產生出當代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之氣候變遷理論,在理論上也看似很有道理,本週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從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看 下圖是近八十萬年以來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圖,紅色是氣溫,藍色為
地球上的生命各式各樣,有動物、植物與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但光是脊椎動物就有數萬種,更不用說數量更為龐大的無脊椎動物、植物與微生物,那這些數量龐大的地球生物該如何分類呢,下面篇幅詳細敘述之: 生物分類學 生物分類學(英語:biotaxonomy)簡稱分類學(taxonomy),是關於生物個體的鑑定(i
上週我們談到農民的耕作方式與所耕種之作物種類,都是當地農民長時間觀察自然環境與實際耕種後所得出的最佳解答,而近期中國的農管插手干預農民種植作物與養殖牲畜等行為,彷彿大躍進捲土重來,這篇文章接下來介紹作物選擇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先談作物氣象 作物氣象(Plants meteorology)是屬於農業
最近中國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簡稱農管)、退林還耕與水稻上山等政策引起熱議,正反意見都有,正面意見多為中國官方所辯護,民間的看法則清一色的認為中國政府當局只是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經濟制裁而預做糧食儲備,即便如此,很多中國人民仍認為當局的做法最終結果會與目標背道而馳,進一步加劇中國糧食危機,本主題將利用下
上週我們聊到二戰的開始、過程與結束,發動戰爭的德日義三國也是二戰的戰敗國,隨著德國的戰敗,歷史的新篇章也隨之展開,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戰後德國局勢有什麼變化。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德語:Besatzungszone)是指1945年6月5日盟軍政府接管德國最高權威,並宣告德國無條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人類誕生在地球上,不是偶然;當然,你的存在本身,也不是偶然。本篇文章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的著作《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介紹外星人在地球播種生命,以及人類作為「星際種子」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已更新) 「我們原本...都是不存在的。 最初是只有一片荒野,什麼也沒有的宇宙, 一個人類也沒有。」 現在眼前所見一切,皆是來自...『宇宙的分化』 也因宇宙的分化,才產生了不同的“性情”、“想法”、甚至“感受”...如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聚會中,我們談到了〈世界的起初─創世的由來〉,討論了天主教會的世界觀和自然科學的演進竟然是搭得上的:因為聖經的第一本書《創世紀》是以神話文學體裁寫下的以色列祖先思考人生筆記。(畢竟沒電燈沒電視沒網路的時代,除了思考人生和鬥鬥嘴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玩的事情呢?)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邁向生命的圓滿(象山慶24.6.1) 生命的由來—造物主、進化論,或其他?    生命的起源,是現代科學、哲學、神學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歷史上對這問題也有多種假說,如神靈創造說、自然發生說、化學起源說、天外飛來說;但都是以地球生物為對象,且偏於物質的來源,忽略了生命的內在主體:
Thumbnail
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人類誕生在地球上,不是偶然;當然,你的存在本身,也不是偶然。本篇文章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的著作《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介紹外星人在地球播種生命,以及人類作為「星際種子」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已更新) 「我們原本...都是不存在的。 最初是只有一片荒野,什麼也沒有的宇宙, 一個人類也沒有。」 現在眼前所見一切,皆是來自...『宇宙的分化』 也因宇宙的分化,才產生了不同的“性情”、“想法”、甚至“感受”...如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聚會中,我們談到了〈世界的起初─創世的由來〉,討論了天主教會的世界觀和自然科學的演進竟然是搭得上的:因為聖經的第一本書《創世紀》是以神話文學體裁寫下的以色列祖先思考人生筆記。(畢竟沒電燈沒電視沒網路的時代,除了思考人生和鬥鬥嘴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玩的事情呢?)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