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醫療的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醫療是種剛性需求

醫療需求難以取代,市場價值超乎想像。
出生到死亡。完全沒看過醫生的人鳳毛麟角。這表示醫生幾乎一定會賺到你的錢。不論是診所看一次的掛號費150元,或是到打一劑幾萬塊錢的生物製劑,醫療市場大小通吃,而且賺得非常心安理得。最近健保決定把罕見疾病"脊隨肌肉萎縮症"(SMA)的基因治療藥物諾健生(Zolgensma),在八月開始納入健保給付。此藥一劑高達4900萬新台幣,是目前世界上最貴的藥物。或許有人會問,這麼昂貴的藥實在太誇張,難道藥廠不怕乏人問津嗎?
藥廠還真的不怕。
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藥有效,一定會有人買單。
此藥打一針終生有效,是真正可以治癒SMA的神藥。
年輕無病痛的人可能無法了解醫療的價值,但年邁多病的長者一定能體會。"如果腳有力氣可以爬到二樓就好了"、"如果鼻塞可以改善,讓我一夜好眠就好了。"、"如果可以讓我的乾眼症改善,不用一直滴人工淚液就好了。"諸如此類的希望,是筆者的自費針灸門診最常聽到的話。為了能治癒或改善病痛,他們非常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來重拾健康。
由此可見,醫療是無庸置疑的剛性需求。

健保下的醫療行為

台灣健保從1995年開始施行,歷經28年之久。可近性高又便宜的醫療模式,儼然成為世界奇蹟。現今台灣的醫療市場,可說大部分的醫療,是由中央健保署統一協商制定價格的。醫材部分現在有自費醫材比價網可查,價格還算透明。
但"醫療行為"要如何決定價格?
如果在不同的書店買同一本書,書的內容不會有差別,除非印刷出了錯誤。
如果兩間書店開在一起,消費者想買同一本書,通常會去價格便宜的那一間。

醫療行為跟制式化商品不太一樣,因為醫療行為本身就存在差異。
舉例來說,今天你得了心臟病需要開刀,私下請朝田龍太郎("醫龍"漫畫主角)來主刀,需要多少錢? 或是想請"絕對不會失敗"的派遣女醫大門未知子主刀,需要多少錢? 開刀風格迴異的兩人,該如何給出正確的價格?
可以參考世界上相同手術中最頂尖的醫師收費,也可以參考過去兩人對患者的收費。但是兩人的價格應該不會太低,一定遠勝劇中那些庸醫。
在自由市場中,朝田和大門的市場價值可以被放到最大。在健保中則否。
健保規定每個醫療行為都是"一樣的價格",開同一個手術基本上手術費點值都一樣,不一樣的是有無使用自費醫材。意味著不管是朝田來開還是庸醫來開,就健保的角度來看都等值。
這其實蠻悲哀的,但健保書面審查制度本質上,就無法一一細辨眾多醫療行為的差異,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不甘受制於健保束縛的醫師跳脫健保給付,投入自費醫療的市場。而有些病人不滿意於只能提供平均水平的健保服務時,就會尋求能提供較好水平的自費醫療。

自費醫療的現狀

目前台灣最多醫師從事的是醫美與健檢。醫美本來健保就不給付,醫師投入的時間早門檻低,市場已趨近飽和。健檢則是近年來逐漸茁壯的項目,通常會搭配超音波或內視鏡等需要醫師操作的項目,雖然有門檻的限制(需要專科醫師操作),但投入此領域的內外科醫師越來越多,市場未來前(錢)景可期。
那其他領域呢?
2017年,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首開先例,帶領一群專家教授開設全自費的"醫者診所"。掛號費一萬二起跳,當時引起廣泛討論。批評者眾,認為窮人就醫的權利被剝奪了。但筆者認為這是醫療市場自由化的開始。在提供一般的夜市牛排(健保)之外,提供了高檔熟成牛排(自費)的選擇。
在意價格的人會選擇健保,有經濟能力的人會選擇自費。今天你想看李源德教授的診,卻又不想去台大醫院人擠人,不想看個兩分鐘就出來,那醫者診所不就是最好的選擇? 不想付一萬二的人就去看其他醫師或去台大醫院排隊,這樣也沒什麼不好。
有人會說過度開放自費市場,將使得有能力的好醫師都投入自費市場,健保將留不住好醫師。那筆者想問: 好醫師本來都"應該"待在健保體制下嗎?除了公費生,健保制度並沒有支付醫師的學費和生活費,醫師也是憑藉自身努力考上醫學院,然後苦讀通過高考成為醫師。殘酷的說,單方面的要求醫師負起社會責任,是相當不合理的。

自費與健保的賽局

醫療不是"零和"遊戲。
現在讓我們回到賽局理論。
"零和"遊戲指的是在遊戲裡的某一方要贏,就必須有一方要輸。
那醫療市場是零和遊戲嗎?
你把一個病人治好,就表示有另一個醫師要失業嗎?
健保和自費真的水火不容嗎?
仔細想想,其實不然。
健保制度的總額醫療預算固定,病人數與給付綁在一起,看的多領的多,單就健保本身而言就是最大的零和遊戲。然而這是健保的本意嗎?。
健保的立意是要讓人人看得起病。所以當有經濟能力負擔的人去看自費時,健保就少支出了一個人的醫療成本。如果強制把這個人留在健保裡,他可能會為了看到名醫,就走後門靠關係,或是花錢請黃牛排隊,造成經濟學上所說的尋租(rent seeking)現象。意即在沒有從事生產的狀況下,為了獨占利益或壟斷社會資源所從事的"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簡單來說,你給黃牛的排隊錢跟疏通關係送的禮盒,這種經濟上的耗損即為尋租。
這種尋租的耗損有時會吃掉大部分的成本,甚至讓你入不敷出。
所以說,健保制度跟自費醫療應該並行,才能從競爭中互相成長。
下一篇文章,我們來聊聊城鄉醫療的問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開始充滿熱情,但最後認清了現實 醫學院畢業時院長會帶學生進行授袍儀式,我們一起宣讀醫師誓詞,院長親手為學生穿上一件白袍,勉勵學生要成為一個視病猶親,認真負責的好醫師。還記得當初眼淚在眼眶裡拚命打轉,心裡暗自發誓以後一定要救死扶傷,當個跟黑傑克一樣強大的醫師......。
一開始充滿熱情,但最後認清了現實 醫學院畢業時院長會帶學生進行授袍儀式,我們一起宣讀醫師誓詞,院長親手為學生穿上一件白袍,勉勵學生要成為一個視病猶親,認真負責的好醫師。還記得當初眼淚在眼眶裡拚命打轉,心裡暗自發誓以後一定要救死扶傷,當個跟黑傑克一樣強大的醫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全民健康保險讓臺灣民眾能以較低費用獲得高品質醫療,然而醫生卻面臨著薪資與付出不成正比。臺灣健保標準流程無法適應醫生治療需求,全民健康保險需要考慮如何平衡財務狀況以及醫師的合理待遇,失控的健保體系造成龐大的財政缺口,只能以醫德無上限填補。
Thumbnail
小編早上看見臉友轉發昨晚的亞東醫院急診事件,文中提到現行醫護困境🤨 來跟大家聊聊裡頭的經濟問題。 先來說說為什麼政府管制醫療產業? ✅政府為了避免醫療成本佔用太多(總)預算,排擠其他項目與功能,所以會實施價格管制。 醫療產業壓低預算的好處很明顯,但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壞處是
Thumbnail
  這是我近兩年的心得,近期更是有感而發。   以前我三不五時就會聽到,有很多人明明在國外生活,每次看病都會特地坐飛機回來台灣之類的事情。因為健保制度只有台灣才有,在大家都在讚頌「健保」這個政策的時候,我都沒有多大的感覺。   直到最近家裡的人生病,很常跑大醫院,某次我偶然看了一下付費單,才驚覺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幾乎所有買保險的人都會規劃醫療險,醫療險不外乎理賠病房、手術、雜費等,保單上額度都寫得很漂亮,但實際理賠真的是這樣嗎? 看懂條款!到底雜費是什麼?   「住院醫療費用」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雜費,在一般認知中,醫療雜費就是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像是藥物、耗材或是手術特殊材料,但是有些我們認為應該要賠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我是覺得取消掛號費上限仍然是不合理….
Thumbnail
對於海外臺巧使用臺灣健保資源造成瀕臨破產的問題,有些人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待遇。本篇文章講述了海外臺巧在歐洲的看醫療經驗,並訴說他們不滿自動復保與費用追繳的情況。作者指出,許多海外臺巧在海外已能充分利用當地的醫療資源,並希望臺灣媒體不要再製造不實的新聞帶風向。此篇可幫助海外臺巧找到希望與抗爭的出口。
Thumbnail
急診裡面最有趣的,現在情況醫療人力短缺,護理師紛紛離職潮,國人的健康受到影響,而現實面對的困境仍無法改善,除了沒家屬是困擾護理師之外,其中最讓人無言的第二法門,就是所謂的吃到飽方案。
Thumbnail
生技醫療產業在台上巿櫃公司有94家,概可區分為製藥(新藥研發及學名藥)、生技應用、智慧健康照護及醫療器械和材料。最令投資巿場有想像空間的應該就是新藥研發及AI智慧醫療,而這二類也正是現在有夢想,而獲利在遠方的企業。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全民健康保險讓臺灣民眾能以較低費用獲得高品質醫療,然而醫生卻面臨著薪資與付出不成正比。臺灣健保標準流程無法適應醫生治療需求,全民健康保險需要考慮如何平衡財務狀況以及醫師的合理待遇,失控的健保體系造成龐大的財政缺口,只能以醫德無上限填補。
Thumbnail
小編早上看見臉友轉發昨晚的亞東醫院急診事件,文中提到現行醫護困境🤨 來跟大家聊聊裡頭的經濟問題。 先來說說為什麼政府管制醫療產業? ✅政府為了避免醫療成本佔用太多(總)預算,排擠其他項目與功能,所以會實施價格管制。 醫療產業壓低預算的好處很明顯,但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壞處是
Thumbnail
  這是我近兩年的心得,近期更是有感而發。   以前我三不五時就會聽到,有很多人明明在國外生活,每次看病都會特地坐飛機回來台灣之類的事情。因為健保制度只有台灣才有,在大家都在讚頌「健保」這個政策的時候,我都沒有多大的感覺。   直到最近家裡的人生病,很常跑大醫院,某次我偶然看了一下付費單,才驚覺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幾乎所有買保險的人都會規劃醫療險,醫療險不外乎理賠病房、手術、雜費等,保單上額度都寫得很漂亮,但實際理賠真的是這樣嗎? 看懂條款!到底雜費是什麼?   「住院醫療費用」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雜費,在一般認知中,醫療雜費就是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像是藥物、耗材或是手術特殊材料,但是有些我們認為應該要賠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我是覺得取消掛號費上限仍然是不合理….
Thumbnail
對於海外臺巧使用臺灣健保資源造成瀕臨破產的問題,有些人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待遇。本篇文章講述了海外臺巧在歐洲的看醫療經驗,並訴說他們不滿自動復保與費用追繳的情況。作者指出,許多海外臺巧在海外已能充分利用當地的醫療資源,並希望臺灣媒體不要再製造不實的新聞帶風向。此篇可幫助海外臺巧找到希望與抗爭的出口。
Thumbnail
急診裡面最有趣的,現在情況醫療人力短缺,護理師紛紛離職潮,國人的健康受到影響,而現實面對的困境仍無法改善,除了沒家屬是困擾護理師之外,其中最讓人無言的第二法門,就是所謂的吃到飽方案。
Thumbnail
生技醫療產業在台上巿櫃公司有94家,概可區分為製藥(新藥研發及學名藥)、生技應用、智慧健康照護及醫療器械和材料。最令投資巿場有想像空間的應該就是新藥研發及AI智慧醫療,而這二類也正是現在有夢想,而獲利在遠方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