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甕中捉鱉】昆蟲引爆食物革命 成為人類及地球救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2006年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演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漸漸喚醒了世人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這些年來,大家或許也感受到,各地氣候異常變「正常」,咱們所在的寶島,不但夏天愈來愈熱,春季及秋季也愈來愈不明顯。地球是真的愈來愈熱了。好熱。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想談的,是昆蟲可能成為人類甚至是整個地球的救星。借用《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的名稱,我們先看以下三個真相。


不願面對的真相

真相一:人口愈來愈多

自去年11月中,全球人口正式突破80億的關卡。聯合國預估,2037年全球人口上看90億,到2080年左右,可能突破百億大關。而聯合國也做出另一個預估,從80億變成100億人口,2050年之際,全球食物產量要比現在增加70%,好養活這新增加的20億人!

地球人口已突破80億

地球人口已突破80億

真相二:地球愈來愈熱

根據加州非營利研究組織Berkeley Earth的統計,2022年為1850年以來、史上第五熱的一年。相對於1850~1900年的平均氣溫,2022年全球平均氣溫高出1.24°C。

炎熱異常變成「正常」

炎熱異常變成「正常」

真相三:碳排愈來愈兇

僅管世界各國對於主要溫室氣體排量採取積極作為,政府、企業、民間通通動起來,不過,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碳排量還是持續增加。從碳排來源分析,發電、運輸、工業佔大宗,而攸關80億人肚皮的農業,也佔了1成以上。

溫室氣體佔約7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

溫室氣體佔約7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

農、漁、畜牧業等合計佔溫室氣體排放的1成以上

農、漁、畜牧業等合計佔溫室氣體排放的1成以上


曾有人擔心,未來會不會發生食安危機啊?該不會以後連吃飽都成了一件難事?

來,先深呼吸,其實也不用感到太悲觀。為什麼?

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或海鮮,或是多吃素

媒體針對人類所吃的食物和氣候變遷息息相關,做了不少報導。眾所周知的是,蛋白質是人類攝取的重要營養來源。其中包括了肉類、海鮮等等,都含有蛋白質。隨著ESG觀念普及,不少人也開始注意到,如何吃得健康,又同時能兼顧環保、對地球的未來盡一分心力。

牛肉、豬肉、鴨肉、鵝肉等肉類的蛋白質含量高,很多人愛吃牛肉麵、牛肉漢堡,其實飼養成本高,而且牛的排泄物、打嗝,釋放出極高碳排,因此不少環保人士批評,餐餐無肉不歡反倒成了地球暖化的幫兇,很多人呼籲應該多吃素食。

你或許會問,多吃魚、蝦、蟹、蛤蜊、干貝等海鮮呢?其實海鮮的蛋品質含量也不錯,更重要的是,養殖、製作、運送等過程中的碳排量遠低於其他肉類製品,隨著地球人口突破80億大關,因此被認為是相當不錯的替代方案,很多人看好這些水裡游的蝦兵蟹將,可以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慾,又能為地球暖化盡點力。

另外,從大豆、小麥等植物萃取蛋白質而做出植物肉,也開始漸漸普及,雖然在價格及口感上還略遜一籌,但也被認為是潛力十足的「未來肉」。

raw-image

吃蟲現在進行式,昆蟲成為盤中飧

除了植物肉之外,我們有時也能在電視節目上看到,國外開始流行起一股吃昆蟲的風潮。貌不驚人(甚至看起來讓人倒盡胃口)的黑色昆蟲,經過各種料理手法處理後,躍上人們的餐桌。

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全球有2萬種以上養殖昆蟲的存在,其中超過1900種被拿來當做食物。牛、雞鴨及其他牲畜在養殖時,耗費更多糧食、水、土地,也因此,貌不驚人的蟲蟲,被寄予厚望。

以蟋蟀為例,一英畝土地一年可以生產的蛋白質,足足是牛的338倍、家禽的245倍、黃豆的43倍,而蠐螬(grub)的效用更加驚人。

蠐螬一英畂土地一年產出蛋白質是牛的3140倍

蠐螬一英畂土地一年產出蛋白質是牛的3140倍

撇開外觀不談,食用昆蟲的營養價值相當驚人。部分研究甚至發現,食用昆蟲的蛋白質含量,和牛肉及吳郭魚不相上下。美國一家寵物飼料生產商Jiminy’s,甚至列出蟋蟀和蠐螬的營業成份,跟牛、雞相比,使用土地面積、用水量、溫室氣體排放及所需飼料,這兩種「蟲蟲」都勝出,在蛋白質、Omega 3、鐵質、纖維含量上,也都輕鬆完勝對手。

蟋蟀和蠐螬在營養成份及地球永續條件上均遠勝牛及雞

蟋蟀和蠐螬在營養成份及地球永續條件上均遠勝牛及雞


自然界最強清道夫黑水虻可能成為人類救星?

除了蟋蟀之外,黑水虻也開始受到注目。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是一種資源昆蟲,由於其高蛋白的特性,多被用於飼料方面。目前也是少數被歐盟核准,可合法用於動物飼養及寵物飼料上的昆蟲之一。

前面提及,漁業相關養殖業站在ESG浪潮上已有不錯的說服力,海鮮養殖過程中的飼料,就佔了整個完整生產過程中碳排的一半左右,若能在這塊再想辦法降低碳排,例如透過黑水虻來做為主要的飼料,那麼就更能事半功倍了。

而黑水虻的特別之處在於,可以在約兩週的時間內,把任何有機的廢棄物轉化為可用的蛋白質,這就表示農產相關廢棄物不用送進生質氣發電廠燒掉,除了減少剩食的問題,對於循環經濟來說,黑水虻可說是完美又稱職的自然界清道夫。

可惜,目前在成本方面仍無法與其他蛋白質來源競爭。以大豆為例,每噸售價約500美元,魚粉則是每噸2000美元,而昆蟲蛋白質恐怕仍是天價。目前已有不少業者積極投入,降低成本或許還要一些時間吧。好消息是,已有些漁業養殖業者願意多付一些成本,取得這類更為永續性飼料來源,用昆蟲蛋白來餵魚。

除了成本居於劣勢外,也有人擔心昆蟲可能含有毒素、細菌、殺蟲劑、過敏原等,更有人擔心若未善加控管,會不會發生像電影《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中出現的基因改造蝗蟲橫掃農作物的情形。

raw-image

減碳風潮毛小孩也來湊一腳?

貓狗寵物是很多人家庭生活的一份子,而彭博今年3月24日的一份報告即點名,全球寵物產業的商機有望從目前的3200億美元,成長至2030年的近5000億美元!

最盛行養狗養貓的國家及數量(資料來源:Simply Insurance;資料日期:2023/2/16)

最盛行養狗養貓的國家及數量(資料來源:Simply Insurance;資料日期:2023/2/16)

以美國為例,毛小孩飼養費用約佔寵物產業商機的三分之一,傳統的乾糧或溼糧商機,也有業者積極搶進。根據Jiminy’s的資料,用蟲蟲製造的一袋5盎司寵物飼料,可以省下220加侖的水,而且營業成份及美味程度不減。

或許,不久之後,您家的毛小孩,也將是減碳救地球的重要幫手了。

raw-image

以上是這次針對昆蟲未來可能成為人類食物革命的分析,希望各位也能從中受益,相關企業的商機未來或許也會在投資市場掀起熱議。地球人口愈來愈多是不爭事實,減少碳排也是每個地球公民應盡的義務,從吃上面著手,和你家的毛小孩一同攜手,一起為全球暖化盡份心力。

其貌不揚的蟲蟲,若真能引發食物革命,成為畜牧業、海鮮養殖、寵物飼料的來源,不但能餵飽人、餵飽寵物,說不定還能減碳救地球呢!

明天會更好。有了蟲蟲的明天,嗯……相信會更好!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及分析,歡迎追蹤本專題或到臉書粉專《JC Talks》一同討論基金業的大小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0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那些年基金業教會我的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這裡丨心裡
138會員
618內容數
人生50才開始,進入人生下半場,用輕鬆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期待人生下半場能活得精彩。
這裡丨心裡的其他內容
2024/04/24
幾個月前,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則、自己投資的新創公司,已成功為一名病患的大腦植入晶片,重磅消息瞬間襲捲全球,引起諸多討論,人腦意念透過晶片的傳達,像多年前《阿凡達》電影般的情節,如今似乎在醫療上的運用即將付諸實現了。
Thumbnail
2024/04/24
幾個月前,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則、自己投資的新創公司,已成功為一名病患的大腦植入晶片,重磅消息瞬間襲捲全球,引起諸多討論,人腦意念透過晶片的傳達,像多年前《阿凡達》電影般的情節,如今似乎在醫療上的運用即將付諸實現了。
Thumbnail
2024/04/03
喜歡愛看飛車追逐、挑戰物理極限驚險動作、爆破、跑車極速快感的人,應該都不會錯過《玩命關頭》系列的電影。在各國取景、豪華跑車、酷炫科技、大量的聲光效果加持下,新的作品每每推出之後,就輕易的攻佔各大媒體。而2023年上映的《玩命關頭10》當中,其中一幕隱藏了鮮為人知的投資密碼。
Thumbnail
2024/04/03
喜歡愛看飛車追逐、挑戰物理極限驚險動作、爆破、跑車極速快感的人,應該都不會錯過《玩命關頭》系列的電影。在各國取景、豪華跑車、酷炫科技、大量的聲光效果加持下,新的作品每每推出之後,就輕易的攻佔各大媒體。而2023年上映的《玩命關頭10》當中,其中一幕隱藏了鮮為人知的投資密碼。
Thumbnail
2024/03/20
喜歡看電影的人應該都對1993年《侏羅紀公園》留下深刻的印象。票房不但讓人驚豔,也讓影迷對於史前時代即存在地球的生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之後這個系列電影持續開拍續集,直到2022年的《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問世,前幾集出現的人物來個大集結,再創票房佳績。
Thumbnail
2024/03/20
喜歡看電影的人應該都對1993年《侏羅紀公園》留下深刻的印象。票房不但讓人驚豔,也讓影迷對於史前時代即存在地球的生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之後這個系列電影持續開拍續集,直到2022年的《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問世,前幾集出現的人物來個大集結,再創票房佳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書深入探討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恐懼文化,並揭示環保觀念中的迷思和誤區,包括原來北極熊的減少的真相!
Thumbnail
本書深入探討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恐懼文化,並揭示環保觀念中的迷思和誤區,包括原來北極熊的減少的真相!
Thumbnail
或許是因為牠們外型不討喜,在關於環境議題的討論中,昆蟲類的關注與討論並不算是主流,但在在這本作品中,昆蟲學家戴夫.古爾森清楚地向讀者警告,若是少了這群不起眼的存在,我們的文明甚至是地球整個生態,都將會迅速崩毀。
Thumbnail
或許是因為牠們外型不討喜,在關於環境議題的討論中,昆蟲類的關注與討論並不算是主流,但在在這本作品中,昆蟲學家戴夫.古爾森清楚地向讀者警告,若是少了這群不起眼的存在,我們的文明甚至是地球整個生態,都將會迅速崩毀。
Thumbnail
2006年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演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漸漸喚醒了世人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這些年來,大家或許也感受到,各地氣候異常變「正常」,咱們所在的寶島,不但夏天愈來愈熱,春季及秋季也愈來愈不明顯。地球是真的愈來愈熱了。好熱。
Thumbnail
2006年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演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漸漸喚醒了世人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這些年來,大家或許也感受到,各地氣候異常變「正常」,咱們所在的寶島,不但夏天愈來愈熱,春季及秋季也愈來愈不明顯。地球是真的愈來愈熱了。好熱。
Thumbnail
世界即將面臨糧食危機,到頭來不都是因大家的浪費。使用底拖網、流刺網捕魚,海洋資源總會用盡;生在福中不知福,明明世界還有其他人正餓著肚子,另一端的人卻在捨棄美食,公平嗎... 不管是氣候變遷還是資源耗盡,人類為了活下去,依然會設想出方法,就像:「昆蟲食」!從小害怕昆蟲,看都不敢看,碰都不敢碰,叫我用吃
Thumbnail
世界即將面臨糧食危機,到頭來不都是因大家的浪費。使用底拖網、流刺網捕魚,海洋資源總會用盡;生在福中不知福,明明世界還有其他人正餓著肚子,另一端的人卻在捨棄美食,公平嗎... 不管是氣候變遷還是資源耗盡,人類為了活下去,依然會設想出方法,就像:「昆蟲食」!從小害怕昆蟲,看都不敢看,碰都不敢碰,叫我用吃
Thumbnail
在人類的破壞下,「生物多樣性」正在消失,而極端氣候也正加劇這個狀況,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分會警告,在未來10年內可能有超過100萬個物種滅絕,將是自恐龍時代結束以來最大的大規模滅絕事件。 然而,以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和需求為最高原則的思維,會帶人類走向興盛繁榮,還是自取滅亡呢?
Thumbnail
在人類的破壞下,「生物多樣性」正在消失,而極端氣候也正加劇這個狀況,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分會警告,在未來10年內可能有超過100萬個物種滅絕,將是自恐龍時代結束以來最大的大規模滅絕事件。 然而,以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和需求為最高原則的思維,會帶人類走向興盛繁榮,還是自取滅亡呢?
Thumbnail
這大概是去年最有爭議的一個影片了吧!? 一部想讓我們不要吃肉的紀錄片,為什麼呢?讓我們往下繼續看,心得會爆雷請慎入! “陰謀” 這兩字貫穿整個劇,影片中有許多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海洋環保知識,以及環境永續的外表下,真實的狀態卻是如此的醜陋...彷彿在訴說 “人類雖然最善良卻也可能是最慘忍的動物.
Thumbnail
這大概是去年最有爭議的一個影片了吧!? 一部想讓我們不要吃肉的紀錄片,為什麼呢?讓我們往下繼續看,心得會爆雷請慎入! “陰謀” 這兩字貫穿整個劇,影片中有許多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海洋環保知識,以及環境永續的外表下,真實的狀態卻是如此的醜陋...彷彿在訴說 “人類雖然最善良卻也可能是最慘忍的動物.
Thumbnail
綠色飲食已是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的飲食選擇方式,讓消費者可以選擇更加永續的方式,打造綠色生活。而除了常見的植物肉、植物奶,還有更多的專家跟科技公司在尋找更多可以取代動物肉的食品,追求口感相似、營養價值更高的食材。不只要吃的永續,也要吃得健康。 繼上篇《【綠色飲食】取代動物肉,更環保的植物肉、植物魚肉
Thumbnail
綠色飲食已是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的飲食選擇方式,讓消費者可以選擇更加永續的方式,打造綠色生活。而除了常見的植物肉、植物奶,還有更多的專家跟科技公司在尋找更多可以取代動物肉的食品,追求口感相似、營養價值更高的食材。不只要吃的永續,也要吃得健康。 繼上篇《【綠色飲食】取代動物肉,更環保的植物肉、植物魚肉
Thumbnail
在那個世界裡,媽媽會多生非常多小孩,大部分都會被吃掉。大自然就是這樣互相分享,看似殘酷,但他們吃與被吃都是一體的。只有我們人不一樣,我們是地球上的他者。
Thumbnail
在那個世界裡,媽媽會多生非常多小孩,大部分都會被吃掉。大自然就是這樣互相分享,看似殘酷,但他們吃與被吃都是一體的。只有我們人不一樣,我們是地球上的他者。
Thumbnail
弔詭的是,被停止的世界地球日,反而呈現出較為友善的地球空間。    除了當作新聞花絮報導的似真似假的訊息:那個國家偏遠小鎮有野生大型哺乳動物漫遊,那個城市有野生狐狸在空無一人的地鐵站裡搭電扶梯……    其實也可想而見,原本受遊客干擾的海龜上岸產卵的沙灘,因為疫情管制不再有人時,小海龜的孵育率大
Thumbnail
弔詭的是,被停止的世界地球日,反而呈現出較為友善的地球空間。    除了當作新聞花絮報導的似真似假的訊息:那個國家偏遠小鎮有野生大型哺乳動物漫遊,那個城市有野生狐狸在空無一人的地鐵站裡搭電扶梯……    其實也可想而見,原本受遊客干擾的海龜上岸產卵的沙灘,因為疫情管制不再有人時,小海龜的孵育率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