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可能你會跟很熟的朋友開玩笑說:「誒~你真的很低能耶」、「你484國小沒畢業」,甚至「腦弱」啊等等的詞句。這些敘述其實都和智商有點關係,就讓我告訴你何謂智力測驗吧!!
智力測驗的用意是:「評估學生在學業能力上的表現」。這樣的測驗方式通常用在教育或臨床上,所以大家的升學考試、月考等其實也能算是一種智力測驗。 據說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是智力測驗的發明者,他想借用測驗手法得知就學兒童是否能跟上學校的教學進度;後續的特曼(Lewis Madison Terman)將測驗加入「心理年齡」和「智力指數」,製作成史比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
初始的智力量表將智力視為單一維度的能力,直到1939年有學者將綜合能力向度融合成魏氏智力測驗。還有阿~智力測驗的演變也提供我們如何看待智商的線索。
智商普遍被認為是大腦中與智力活動功能有關的認知層面,藉由標準化施測取得個體在表現上的數值,在落點分析上給予協助詮釋當事人的智能,而這些測驗為了只純粹看到當事者的認知表現,因此測驗項目基本上會擺脫掉情緒或情感上的波動。
智商(IQ)分為兩種,「比率智商」與「離差智商」。
上述所提到的魏氏智力測驗就是離差智商的算法,也是臺灣最常看到的衡鑑工具。離差智商的平均值是100,標準差為15,因此理論上有約70%的人落在85 - 115之間,結果幾近常態分配狀。
比率智商臺灣稍微少見,通常是從測驗結果推算當事人的年齡,有點像是幾歲幾個月會有怎麼樣的發展程度,除以生理年齡再乘以100,得出的數值就是比率智商,如果當事人的平均成績落在其年齡上,則智商為100。
這些智力測驗會依照年齡不同有不同的施測題目,對應的發展功能也不同,像魏氏智力測驗有成人的WAIS、學齡兒童的WISC、嬰幼兒的WPPSI。
其實智商結果的呈現不能代表什麼。我的意思是,還需要搭配其他觀察和資訊結合測驗分數進行解讀。例如當事人的生理狀態、衡鑑過程的表現、在學校或在家或上班時的表現、互動模式、人際關係、動機等。因此要得知相對完整的智力測驗結果,施測也需要定期進行,隨著時間拉長,我們可能才能對每次的表現給予曲線上的解讀。
好拉~差不多就這樣唄~~再講下去就把智力測驗的秘密都說完了,以後大家測驗前就會有先入為主的猜測,這樣就不準了!!
~~所以你各位啊~~
智商100是剛剛好,以後有人說他智商很高,你就可以問問他做了什麼測驗,幾歲做的測驗,另外別再相信類似塔羅占卜那種智力測驗拉,測不出什麼來的(又在偷嘴)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支持呦 ~ 謝謝🥰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 psyandnormallif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