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臺灣是不是濫用與誤用智力測驗以及智商最嚴重的國家,但是我的確發現這兩個詞一天到晚在網路上出現。
而且,這兩個詞的出現常伴隨著明顯的歧視。比方說,選舉的時候,就會有人用「沒有通過智力測驗」來描述某個縣市沒有選出他心目中的候選人。另外,也很常看到有人用「智商太低」或者是「小腦袋」之類的詞,來嘲諷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實際上,政治領域的意見,很多時候並不與智商相關,這可以從任何一位特定政治人物都會有來自不同學歷群眾支持看出來。至於腦袋的大小,則根本與智商無關。不過,因為這些群魔亂舞的言詞,倒讓我好奇智力測驗為什麼會被開發出來。
查資料的結果,第一個智力測驗,其實是由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與西蒙(Théodore Simon)開發出來的。

比奈。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當時的用意,其實是要對抗布恩維爾(應該是Désiré-Magloire Bourneville,法國神經生物學家)所推動的政策。布恩維爾主張應設立附屬於精神病院的寄宿學校,來收容那些無法適應一般教育的兒童。其實那時候已有針對明顯智力障礙兒童所設立的特殊學校,但是布恩維爾希望擴大這種學校的適用範圍,納入所有「不適合」一般教育的兒童,包括那些智力問題不那麼明顯的個體。
因此,有兩個問題變得格外重要。
第一,應由誰來教育有學習困難的兒童?是學校還是收容機構?
第二,應由誰來決定一個孩子是否有學習困難?
對於第二個問題,布恩維爾認為,應該由精神科醫師透過醫學檢查來判定。但比奈及「自由兒童心理研究協會」(Free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Child)的成員則主張,應該使用客觀標準,以避免孩子被錯誤地貼上標籤。
於是,問題轉化為:「應該給疑似有學習障礙的孩子什麼樣的測驗?」
比奈將這個問題視為自己的任務,致力於確定哪些差異區分了正常兒童與異常兒童,並嘗試測量這些差異。
在這項工作中,比奈得到了西蒙(Théodore Simon)的大力協助。西蒙是一位年輕的精神科醫師,當時在一所收容智力障礙兒童的機構工作。他不僅能接觸到數百名兒童,還在他的博士指導教授艾默里·布林(Emmery Blin)的指導下,開始設計可以評估兒童障礙程度的測驗。布林曾設計過一套由20個問題組成的問卷,用來評估被送來機構的兒童能力。
比奈與西蒙密切合作,持續開發更多測驗與問題,旨在區分哪些孩子需要額外協助才能接受一般教育。1905年,他們發表了第一版智力測驗,這版測驗是由一個在布恩維爾推動下成立的委員會所要求設計的。1908年,他們發表了完整版本的測驗,並依年齡訂定標準,這套測驗被稱為「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1911年,在比奈英年早逝前不久,他們又發表了小幅修訂版,主要是對部分測驗題目進行了重新編組。
比奈與西蒙蒐集並設計了各種任務,這些任務被認為能代表各年齡層兒童的典型能力。他們的選題過程,依據他們多年來在自然情境及智力嚴重缺損兒童學校中的觀察經驗,以及比奈本人與其他學者以往發表的研究成果。他們將這些測驗項目施測於不同年齡的兒童身上,並同時參考學校老師對這些兒童的評估結果。
這套量表共包含30個由易到難的測驗任務。最簡單的任務,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完成,例如:跟隨光束移動目光,或是對考官的提問作出回應。稍難一點的任務要求兒童指出身體的特定部位、重複兩個數字、模仿簡單句子,或是定義像「房子」、「叉子」、「媽媽」這類詞彙。再更困難的任務,要求孩子說出物品之間的差異、從記憶中再現圖形,或用「巴黎、河流、財富」這三個詞造句。最困難的題目則包括:重複背誦7個隨機數字、為法文單字「obéissance(服從)」找出三個押韻詞,以及回答像「我的鄰居陸續接待了醫生、律師和神父。請問,可能發生了什麼事?」這樣的推理問題(Fancher, 1985)。
在實際應用上,為了決定孩子的教育安置,使用比奈-西蒙量表測出的分數可以呈現出孩子的「心理年齡」。例如,一位6歲的孩子如果能完成所有通常由6歲兒童完成的任務,但無法完成更高年齡層的任務,那麼他的心理年齡就與實際年齡相符,為6.0歲。(Fancher, 1985)
比奈與西蒙對於他們設計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侷限性十分坦率。他們強調智力本身具有驚人的多樣性,因此需要以質性(而非單純量化)的方式來研究。他們也指出,智力發展的速度不一,並且會受到環境影響;因此,智力並非單由遺傳決定,而是可塑的,且必須在背景相近的兒童中才能合理比較。
雖然比奈與西蒙認為智力測驗結果具有變異性,且不適合廣泛推論,但是,當智力測驗傳到美國後,就開始變形了。
在比奈與西蒙開發他們的心理量表的同時,美國的社會開始呼籲建立一個「精英治國」(meritocracy)體制,同時仍然維護上層階級的理想。在1908年,優生學運動的支持者H.H. Goddard看到了心理測驗的應用潛力,認為可以用來證明白人種族的優越性。Goddard在海外學習之後,將比奈-西蒙量表帶回美國,並翻譯成英文。
隨後,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成為美國心理測驗運動的重要推手。他以美國大規模樣本為基礎,對比奈-西蒙量表進行標準化處理。1916年,他發表了第一版修訂版,名為《史丹佛修訂版比奈-西蒙智力量表》(The Stanford revision of the Binet-Simon Intelligence Scale)。1937年又發表了修訂版,此後正式簡稱為《史丹佛-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在這個過程中,「西蒙」的名字幾乎從記錄中消失,這也是為何在20世紀與21世紀初,西蒙對這項測驗的貢獻常常被忽視的原因之一。
史丹佛修訂版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不再只用於推動「所有兒童皆應受教育」的理念,原本的人道主義目標被轉向。新的智力測驗目的是為了「減少低能者的繁殖,並消除大量的犯罪、貧困與工業無效率」。
比奈過世後,許多人以不同方式紀念他,但有兩項特別值得一提。
第一,1917年,「自由兒童心理研究協會」(比奈於1899年加入,並在此背景下發展出智力量表)為了紀念他,改名為「阿爾弗雷德·比奈協會」(La Société Alfred Binet),後來又再次更名為「比奈-西蒙協會」(Binet-Simon Society),以肯定西蒙的貢獻。
第二,直到1984年,《Science》期刊將比奈-西蒙量表選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二十項發明或發現」之一。
不過,除了美國因為菁英主義而發展出的量表以外,學界也有不同的版本;現在最常使用的,應該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魏克斯勒 (David Wechsler)所制訂的魏氏智力量表了。他引入了「離差智商」(Deviation IQ)來取代史丹佛-比奈量表的比率智商,用標準差的概念來描述我們的智商。
當然,不管是什麼樣的智力測驗,畢竟測驗需要受測者來進行,所以時間有限制性(受測者會累啊);而測驗要考什麼樣的面向,題目要怎麼出,當然是由開發者來訂定的。也因此,產生了非常多的爭議。
比方說,之前就曾經看過新聞報導提到,有校長到離島去當校長時發現,因為智力測驗的題目集中在都市孩子的生活經驗,導致生活在離島的孩子無法理解問題,造成智力測驗分數偏低。也就是說,現行的智力測驗,很可能就是在考「都市小孩的生活經驗」,但如果你不是都市小孩,你會有理解上的困難。
另外,也曾經有老師跟我提到,東部的小學生在上自然課時,完全無法瞭解什麼是紅樹林。因為東部的海灘沒有!
所以,不要認為智力測驗的分數就代表聰明與否。事實上,如果不說明你是用哪一種量表進行測驗,智力測驗的分數本身並沒有意義。
再者,比奈就曾經說過:
「智力並非固定不變的;它是可以提升的。」"Intelligence is not a fixed quantity; it can be increased."
「切勿忘記,測驗本身並無絕對意義;它只是協助形成判斷的參考工具。」"It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that a test in itself is nothing; it serves only as a guide to help in forming a judgment."
「孩子的智力可以透過教育加以提升,就像身體的力量可以透過體操鍛鍊一般。」"A child's intelligence may be increased by education just as the strength of his body may be increased by gymnastic exercises."
「我們的目標,是及早發現智力發展較遲緩的孩子,並透過有系統的教育使他們進步。我們絕不打算預先限制他們的未來可能性。」"Our purpose is to discover children of inferior intelligence and to bring them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heir proper state by a methodical education. We do not intend to restrict their possibilities in advance."
「造就一個人的,不一定是天生能力,而是教育與環境。」"It is not always the innate faculties, but education and circumstances that make the man."
如果比奈看到自己當年開發出來的工具,從幫助孩子受教育變成壓迫與歧視他人的手段,他一定會非常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