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發表的 《Computational Propaganda in Taiwan:Where Digital Democracy Meets Automated Autocracy》中針對2014年柯文哲的台北市長競選做了一個Case study。柯文哲競選團隊利用AI進行搜集大數據進行文字探勘,從社群大量擷取對粉絲專頁按讚、退讚之粉絲資訊,透過語意分析找出受眾關心的議題與情緒,分析競選活動對選民情緒、關注議題和政治參與度的影響。
文章連結:
https://demtech.oii.ox.ac.uk/wp-content/uploads/sites/12/2017/06/Comprop-Taiwan-2.pdf
AI成為政治選舉手段
大家都知道,台北市長選舉中,柯文哲以其獨特的選舉手段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在這個討論中,我們將專注於探討柯文哲競選活動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而不進行對其施政的評論。於是在2015年網論輿論交易的網路行銷公司紛紛大量崛起,有更多的政治人物紛紛想效仿著這種模式。試圖利用假新聞、假資訊和水軍等方式,來引起特定議題的輿論戰爭,如總統大選、公投等,進而導致社會階層的對立,而帶風向成為政治家背後隱藏的力量。
2015年,網路行銷公司紛紛崛起,開始進行網論輿論交易。它們主要透過假新聞和操縱網路輿論等手段引發特定議題的輿論戰爭,例如總統大選和公投,進而導致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對立。這些公司成為政治家背後隱藏的力量,操縱著風向。
新聞不再追尋事實
新聞媒體不再扮演守門員的角色,真實性不再根據事實來評判。新聞素材往往來自於Dcard等社群平台上的貼文,並以偏見的方式概括、扭曲事實,未經求證的新聞報導此起彼落。這樣缺乏公平、公正和中立的新聞素材任意引導社會大眾接受媒體所期望的觀點和想法。
不論是最近熱門的偽藥案還是MeToo事件,許多資訊尚未經過證實就被媒體急匆匆地報導。這些錯誤的資訊是否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是否會使整個國家的民眾心慌意亂?是否會因單方面的不實指控而意外地陷害他人?事情過後,是否還有人關心真相?
媒體釋讀能力你具備了嗎?
分辨假新聞的最佳方法是觀眾需要具備判斷能力,持懷疑態度,多方比對不同平台上的消息。最終,人性才是最大的問題,人們往往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物,即使被告知真相,仍然不願輕易改變原本的信念。也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早已陷入這個矛盾之中。
#又到了選舉的季節,你是否還在被假新聞給操弄?
#究竟你看到的是你想要的?還是政客操弄下的產物?
#當你在看公投懶人包抑或是選舉政策懶人包的同時,是否已經失去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