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節錄
- 11月26日台灣即將迎來2022地方選舉,以及首次公民複決的「18歲公民權」修憲案。這次公投需要至少965萬張同意票,突破蔡英文在2020年創下的817萬票的歷史紀錄,你買好回家的車票了嗎?🫡
- 不論選舉或公投,我們幾乎都是透過新聞媒體,瞭解候選人、爭議事件、城市願景等議題,然後影響我們願不願意走進投票所,以及如何在選票上做選擇。雖然我們都知道媒體有立場,但媒體「設定哪些議題」、「決定誰重要誰不重要」的效果,其實更隱晦而劇烈,尤其數位廣告能讓強化這些效應。這不是假設,這是真實發生的現在進行式!
- 考考你,這次臺北有幾位市長候選人?答案不是3,是12位^_^。我們希望分析媒體議題設定的效果,以及探討從2014年網路成為選舉主戰場以來,有哪些新的變化?是哪些人投了多少錢在網路上打政治廣告?最後,我們也會從媒體觀察的角度,分享如何看待「18歲公民權」議題。
焦點快報
-蘇煥智不滿被當空氣、壹蘋竟幫候選人買廣告…,直擊媒體小圈圈!
1️⃣ 三立、TVBS辦臺北市長辯論會,只邀1/4的候選人
11月5日由三立及TVBS合作舉辦的「台北市長選舉電視辯論會」,是本次唯一的台北市長候選人辯論。雖然這次共有12位候選人角逐臺北市長,但辯論會只邀請蔣萬安、陳時中、黃珊珊這3位候選人,引發同為候選人之一的蘇煥智不滿,所以他在日前提告三立及TVBS違反選罷法。
蘇煥智認為,即便其他人有提出政見或公開行程,都受到媒體忽略,讓選民誤以為臺北市長候選人只有3位,已違反公平辦法選舉的規定,進而對選舉產生不正確之結果。
事實上,這就是媒體「議題設定」的效果,不僅相當普遍,也的確會大幅影響選民的認知。公視新聞網針對這個問題,策劃「其實我也有選」專題,邀請各候選人分享政見及理念,希望打開被掐住的視野。(連結:
https://bit.ly/3E25jb5)
2️⃣ 《壹蘋新聞網》幫候選人「買廣告」!?
壹蘋在11月初幫黃珊珊、蔣萬安、蔡其昌、盧秀燕、王鴻薇、李婉鈺等幾位候選人買下公車廣告,預祝勝選並聲稱是要「幫辛苦的候選人加油」,壹蘋的報導中也實際訪問該候選人的感想,內容多為正向回饋、政媒相互鼓勵,與傳統的新聞專業背道而馳。
新聞不能「置入性行銷」的原因之一,即是擔心「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會有損其作為第四權、具有監督的重要功能,然而壹蘋卻自掏腰包幫監督對象「做公關」,自然損害自家選舉報導的可信度,嚴重跨越新聞倫理的底線。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壹蘋是什麼?跟蘋果新聞網有關嗎?|https://bit.ly/3T5wc3q
解讀焦點
-選舉新聞重北輕南、聲量也有貧富差距,買個廣告壓壓驚!開箱「政治廣告庫」
1️⃣ 特定議題、候選人是怎麼被忽略的?淺談「議題設定」多可怕
「議題設定」是傳播效果的一種,是指大眾媒體透過曝光與否、時間長短、順序先後這3種方式處理一項議題,進而操弄、影響閱聽人對該議題的認知。這個效果在各層面都可能發生,即便不看新聞,媒體議題設定的效果還是會影響論壇或親友的討論,進而影響到自己的視野。於是,政治人物也會利用這個效果,透過操控媒體來操控選民關注的焦點,像是選舉應該關注政見,卻經常從私領域創造輿論。
以這次臺北市長選舉為例,媒體多報導其中3位候選人而幾乎沒有其餘9位的蹤影,讓觀眾以為只有3位競選,甚至只有他們值得考慮;3位候選人中,蔣萬安、陳時中有關新聞的報導時間又比黃珊珊多,觀眾不僅更認識前2位,可能因而認為黃表現不如他們;而當蔣、陳同時出席活動時,某間媒體可能優先報導蔣而把陳放在後面,那麼觀眾就會潛在認為蔣比陳更重要。
2️⃣ 學者組「監測聯盟」緊盯新聞台,發現「重北輕南」、「邊緣化」嚴重
「2022年電視選舉新聞學者監測聯盟」由佛光傅昭銘、盧慶雄及柳金財,台藝大賴祥蔚、世新陳才及林佳欣、銘傳杜聖聰等學者組成,他們抽樣監看12家電視新聞台午、晚兩個主時段,專注在六都+新竹市的選舉新聞,每週公布觀測結果,希望讓大眾瞭解報導框架,也督促媒體做到平衡報導。
階段性報告顯示,大體上呈現「重北輕南」、「有線新聞台熱、無線新聞台冷」的情況,而政黨聲量依序是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有線及無線聲量前三名的候選人依序是陳時中、蔣萬安、黃珊珊;另外,選舉新聞平均時數有線台(17.46%)是無線台(3.99%)將近4倍。柳金財指出,聲量高也不代表支持度高,像是陳時中的負面聲量也是最高的。
延伸閱讀:
匯流新聞網》監測聯盟學者指「爆料新聞滿天飛政見全隱形」|https://bit.ly/3GoZNlY
2022年電視選舉新聞學者監測聯盟》1008-1014報告|http://bit.ly/3WD4U7P
柳金財》選舉新聞重北輕南 資源過度集中特定候選人|https://bit.ly/3t8ICxd
3️⃣ 網路聲量不代表一切!還是需要與新聞媒體合流,相互輝映
2014年柯文哲透過網路創造話題、匯集聲量,最終成功轉換成選票,大大影響往後的政治生態。不過,這是否代表過去大眾媒體議題設定的效果移轉到網路上了?事實上,後續研究發現,當今資訊社會其實是一個「生態系」,單一媒介沒辦法獨立存在,所以網路聲量還是需要透過新聞媒體傳播後,才會實質產生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負面聲量可能還是有正面效果,例如2019年韓國瑜的例子顯示,即便是負面事件被新聞媒體報導,還是可能進而拉抬其聲勢。
但是不可諱言,網路對選舉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所謂「網軍」其實就是少數人透過買廣告、假帳號創造出龐大的聲量,藉以操作輿論,讓公共討論失真。像是美國最近時逢期中選舉,華盛頓州發現有人利用臉書廣告操作選舉,但Meta卻違反「競選財務透明法」未揭露刊登者資訊,被處以史上最重約2500萬美金的罰款。
4️⃣ 網路成當代選舉著力點,「後真相」挑戰各國選民
社群平台讓資訊流通的門檻更扁平,候選人可以更直接與選民互動,選民也更容易成為資訊生產者,過去大眾媒體時代「新聞守門人」的效果因而弱化了,這雖然有助於多元意見百花齊放,但也讓基本規範如事實查核、客觀公平等專業被捨棄,造成「後真相」現象。
「後真相」是指忽視真相、不在乎事實的謠言,會以各種似是而非、斷章取意的方法,把主觀觀點或結論放在事實前面,最終達到弄假成真的效果。而所謂「烏賊戰」也是類似手法,雖然真相可能會逐漸明朗,但是前期透過媒體強烈報導後,只要沒有繼續追蹤,那麼起初的指控就易成為對該候選人的印象,像是高虹安—男友爭議、陳時中—鹹豬手等。
5️⃣ 聲量好抽象,就像一種感覺,他是怎麼被量化的?
以「網路溫度計」為例,他們指出透過文字爬取技術,觀測社群平台、新聞媒體、網路論壇、部落格等網站,將蒐集來的資料經由「語意情緒判斷」後打分數(例如「超帥」就是正面情緒、「哭哭」就是負面情緒),計算成所謂的聲量。
應該注意的是,雖然科學方法看似客觀公正,但其實從樣本範圍、判斷機制到計算公式等等方面,都可能呈現某種偏誤(ex如何識別出反串?「超帥」跟「好爽」哪個正向分數比較高?),就像社群演算法一樣。尤其當我們只看得到結果、不瞭解運作過程時,更要保持懷疑。
6️⃣ 看見選舉的「廣告戰場」!原來他們都花這麼多錢…
為了降低網路平台對選舉的負面影響,各國紛紛要求平台拿出具體應對措施,而Google及Meta特別針對「政治廣告」有些限制與揭露:要求出資者實名認證、限制廣告範圍與設定、於廣告露出時顯示出資者、提供「廣告資料庫」供大眾檢視等。
台灣學者估計,Google及Meta佔有台灣8成以上的數位廣告市場,因此這些政策具有一定重要性。可以點入以下連結,察看從過去到現在政治廣告的細節,以及瞭解他們的廣告政策。
Google政治廣告庫:https://bit.ly/3FRZnUR
Meta廣告檔案庫:https://bit.ly/3Ge8H5N
洞悉未來
-媒體觀察看「18歲公民權」:要馬好,卻限制馬兒吃的草?
1️⃣ 因為朝野都支持,所以沒被設定到的議題——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公投✅
你知道11月26日除了九合一的地方選舉,還會拿到一張白色的「公投票」嗎?這是台灣首次由公民複決的修憲案,主題是將憲法中賦予公民「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與公民投票」的權力年限從原本的20歲改為18歲。這項修憲提案在今年3月25號已在立法院全數同意通過,因此依法需有965萬張以上的同意票,才會成功。
由於在立院表決時以108:0的姿態通過這項修憲提案,這可說是朝野無分歧、具高度共識的議題,因此在這次選舉期間的新聞版面少,很少成為話題。然而不是話題,就不是重要的議題嗎?
延伸閱讀:
關鍵評論網》修憲複決投票指南QA|https://bit.ly/3FZp9GN
2️⃣ 如果18歲就應該有決策權,我們的新聞環境準備好了嗎?
非營利的深度媒體「報導者」在今年11月開設專屬10-15歲的「少年報導者」品牌,希望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關心公眾事務。事實上也有其他媒體早就投入青年新聞的領域,像是鏡電視的「少年新聞週記」就是以國小到高中的學生為客群打造的新聞節目,而公視的「青春發言人」則是探討各式各樣青年生活中會遇到的議題。
我們簡單將內容分成「政治議題/社會參與」、「教育/生涯規劃」、「藝術/文化」、「情感關係/社交/人際互動」、「環境議題」、「生活/人物故事/科普」這6類,分析結果如下:
📌少年報導者:以國際政治新聞為多,在意解釋性新聞、延伸文化議題
盤點出18個政治新聞中有近13個是國際新聞,且會從中延伸文化相關議題。另外,他們也有高比例的科普新聞,藉此幫助讀者深入瞭解新聞事件。
📌少年新聞週記:以教育及生涯規劃為主,多從個案分享出發
盤點的30集節目中,近1/3著重在教育及生涯規劃方面,藝文方面則是次多,像是邀請名人或名校學生談讀書方法,也有關於自學體制的介紹,或是介紹「原子少年」、運動文化等。
📌青春發言人:以人際關係、青春難題為主,專注帶動青年討論自身議題
盤點的28集節目中,有近一半在談人際關係與青春難題,比如說:A片議題、金錢議題、外貌議題等等。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分析總表|http://bit.ly/3UN6su5
3️⃣ 從新聞看我們對18歲的想像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大概推敲出社會對「青年應該關注什麼」的預設。雖然3者框架各有不同,但若與商業或公共新聞台相比,可以發現在專屬青年的新聞場域中,鮮少討論國內政治現場、公共議題,而多專注在教育議題、藝文活動、青春難題等較個人的面向(雖然某程度上又是集體性的)。
雖然這3間媒體所關注的議題對青年階段的公民而言相當重要,也可說是青年社群中的公共議題,但若他們理應是政治決策的一部分,那我們應該把專屬於他們的新聞領域視野再擴大一些,從他們的角度多談公共政策、政治運作等面向,如同青年代表、青年諮詢委員,要讓青年觀點和立場不只能夠被完整含納到政治決策,還有媒體第四權的範疇中。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參考資料
1.聯合新聞網(2022)/電視辯論未獲邀 蘇煥智告三立、TVBS違反選罷法|https://bit.ly/3Dw0Z3M
2.公視新聞網(2022)/台北市長候選人辯論會明登場 一文先知流程、辯論焦點|https://bit.ly/3T0eZIF
3.壹蘋新聞網(2022)/王鴻薇喜見《壹蘋》公車加油「再戰議員勝利」 樂喊:漂亮又開心|https://bit.ly/3sZ0Och
4.壹蘋新聞網(2022)/蔡其昌收《壹蘋》公車廣告喊「貼心」 行動派十大政見台中趴趴走|https://bit.ly/3U7gkib
5.壹蘋新聞網(2022)/黃珊珊登《壹蘋》公車廣告 盼載送「偉大市民、齊步共贏」|https://bit.ly/3NBcWd8
6.壹蘋新聞網(2022)/盧秀燕感謝《壹蘋》公車廣告讚聲 「像走入大街小巷陪伴鄉親」|https://bit.ly/3FM9JWo
7.壹蘋新聞網(2022)/蔣萬安《壹蘋新聞網》公車廣告上路! 快來捕捉「立院第一帥」英姿|https://bit.ly/3FKkpo9
8.壹蘋新聞網(2022)/李婉鈺《壹蘋》公車廣告上路!狂喊太棒了 政見大加分再來場人車相遇|https://bit.ly/3h0c8SK
9.Wikipedia(2022)/「議題設定」條目|https://bit.ly/3UF0ZFM
10.上報(2022)/六都選舉電視聲量調查出爐 媒體聲量王「陳時中」、負評也是NO.1|https://bit.ly/3TdUbgZ
11.聯合新聞網(2022)/媒體寵兒選舉有優勢? 學者宣布每周公布候選人新聞聲量|https://bit.ly/3UBalSH
12.NBC(2022)/Meta fined $24.7 million for campaign finance disclosure violations|https://nbcnews.to/3FUV76Y
13.BBC中文網(2014)/特稿:臉書成為台灣九合一選舉新戰場|https://bbc.in/3WH3kS6
14.高靖(2019)/媒介生態學觀點下的政治傳播研究:以2014柯文哲現象為例|https://bit.ly/3t7I3ng
15.Wikipedia(2022)/「後真相政治」條目|https://bit.ly/3EaorFc
16.網路溫度計(2022)/關於 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https://bit.ly/3UDLwWs
17.中央社(2022)/立院表決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案 將交公民複決|https://bit.ly/3TrcRtE
18.關鍵評論網(2022)/《少年報導者》上線,鎖定10-15歲兒少談議題、要與「抖音」博眼球|https://bit.ly/3WOzxaa
19.鏡新聞(2022)/「少年新聞週記」簡介|https://bit.ly/3G4rFvf
20.公視新聞(2022)/「青春發言人」簡介|https://bit.ly/3Ekiy8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