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盒不起眼的回形針中獲得的體悟,了不起的回形針!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觀看整理收納、極簡生活和斷捨離相關的影片時,常常聽到或看到的討論是關於丟不掉貴價物品、書本、紀念物的問題,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去糾結丟不丟一個回形針的問題,但我最近的體悟卻是來自於一盒不起眼的回形針,所以想記錄下來。

一盒不起眼的回形針

記得在學習極簡生活後,第一次整理租房處書桌抽屜的文具區,看到一盒回形針,住在太和時,以及後來搬到到黃埔再搬到現在的居住地,它就一直在了,只是我從來沒有要斷捨離它的念頭。所以這次看到它時,心想「我生活中基本用不到回形針,即使要用到,這輩子大概也不可能把這一盒用完。」但又想到「丟掉了,那以後萬一要用到怎麼辦?」於是,我的解決方案是留下幾個回形針,然後把剩下的一整盒在Carousell上送人。
如今第二次整理文具區,拉口書桌抽屜,我看到上次專門留下的幾個回形針,原封不動躺在那裡,原來過了近兩個月的時間,也沒有用上它們的機會。「但要是把所剩下的幾個也扔了,以後萬一要用到怎麼辦?」這一次,我的結解決方案是,等等,我又多問了自己幾個問題。
「我一般用回形針來做什麼事情?」回形針是將相關文件或紙條夾起來的工具,要不是方便處理當前的項目(比如申請學校時要提交的複印件材料),要不是用來收納長期保存的重要文件(比如租房時和中介、房東簽訂的合同)。「我有非得用到回形針來儲存的一些重要的相關文件嗎?」也沒有,我現在持有的文件全都放在一個MUJI20頁的活頁文件夾中,如果是相關的資料,我就把它們塞到同一頁中,並不另外需要回形針來收納。再來,「處理當前項目若是要收納相關聯的文件,非得用到回形針嗎?(比如之前準備給我的手機換電訊商時的相關聯文件,包括我到門店蒐集到的店員筆記和我當前的電訊商合同等)」就這樣一小疊放在桌面問題也不大;大不了夾到正在讀的書裡面;再不濟就向同事、同學、朋友借就好了。

「現在用不到,未來可能用到」難題的思維轉變

我跟許多人一樣,整理時面對到丟不掉的物品會下意識地說「這個物品我現在雖然用不上,但未來有一天會用到也不一定。」如同一種防衛機制,像是有人指著你的鼻子說「你在撒謊!」你想到沒想就說「我沒有!」實踐極簡生活後以來,我意識到這樣的情形幾乎發生在我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整理中,確實有必要正視一下這個物品「現在用不到,未來可能用到」的難題了。(比起物品的斷捨離,我知道更難的會是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的斷捨離, 「這段關係現在我覺得有些不如人意,但將來說不定有轉機了呢?」
這裡頭的隱藏假設是「如果一個物品將來可能用到,那就留下來。」可是這個命題是真的嗎?從我過往的經驗看,它明顯是不成立的,比如我曾經覺得自己在書展買來的那一袋書會讀,但絕大部分後來我真的沒有去翻過,甚至還因為維護不當,讓漏水的洗衣機給這批書徹底洗了個冷水澡。
「我現在用不到,未來可能用到」這裡頭的隱藏擔憂和疑惑是「萬一有一天我要用到,那到時候我該怎麼辦?」如果回答說「到時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確實有點沒有良心了,那不如就動動腦筋、乘勝追擊來思索一下有哪些可行解決方案也不錯。換句話說,我可以選擇讓自己從「丟出問題」的人變成思考行動方案的「解決問題」的人。
在這兩次的回形針整理中,我發現自己也在嘗試著做出以上這些努力。我的第一次想到的解決方案是留下幾個回形針以備不時之需;第二次想到的方案是若非用不可也可以向他人借等方式。兩次的解決方案沒有哪一個更好之分,但卻讓我意識到只要我願意,就可以從原先被動、下意識的地說「我現在用不到,未來可能用到」轉化成主動、從容地說「如果未來哪一天要用到的話,我可以怎麼樣怎麼樣來解決這個情況。」

一個被忽視的能力

可能你會覺得留著幾個回形針,甚至留個一盒,真的不佔位置,有或者沒有、留或者不留,對清爽空間的影響也不大,為什麼要費神、費工夫去想對策呢?
不如我們試著把回形針換成信用卡、昂貴的首飾品之類的物品,它們跟回形針一樣不佔位置,留的話對清爽空間的影響也不大,可判斷這些物品的去留時,我們卻感覺更傷腦筋一些。問題出在哪裡?我想是因為這些物品能夠給我們提供更多價值。信用卡可以讓持卡人分期付款、預先消費等;戴昂貴的首飾可以快速彰顯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在這些物品面前,不起眼的回形針不過是一個替代性極高、還容易彎曲變形的收納工具而已。
現在我把回形針跟信用卡、昂貴的首飾品「相提並論」,是因為我察覺到過去的自己在整理物品時疏忽的一大考量要素,那就是「個人管理物品的能力」。多一張信用卡,就意味著多一個財務項目要去處理;多一個貴價首飾品,就意味著多一個心眼要去照看,多一盒回形針,就意味著多一個文具用品要去處置,以此類推下去。隨著閱讀更多整理思維相關的文章並搭配自己多次的整理,我逐漸認清了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我發現東西一多,我就容易忘記、找不到,就容易有阿雜感,可以說我管理物品的能力是較弱的,所以我能做的便是把物品量減少到自己能力範圍之內。

一個新的價值觀

再來,我在最初整理自己物品時,如果決定了要丟,也還是會有種失去感,原因可能包括覺得物品是自己花錢買的、物品圖案和設計特別很難買到、物品陪了我很久所以有感情、重要他人送我的等等。總之,這一丟,便是失去了、沒有了、不見了!
但在學習極簡生活後,我發現引發失去感的並非上述這些表面的原因,而是我們對於自己當下的偏好、自我重視的那個信念和價值觀還未釐清所致。把「現在用不到,未來可能用到」的物品留下來的那份踏實感、安心感,跟收穫清爽空間、更低的管理物品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二者兩相比較,哪一個是我當下更偏好的,是我覺得更重要的呢?我的內心告訴我是後者,即清爽的空間和更低的物品管理成本是更重要的。釐清了自己的這點偏好和價值觀,我在往後檢視和整理物品的過程中,想必會比之前更精準和輕鬆些。
最後,非常感謝極簡布蘭達和維尼的文章,讓我有了如上的反思和文字整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在這個地方,我會整理自己的物品、日常生活行為和價值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約了買家交收物品,所以下班後去譚仔邊吃邊等。店員來點餐時,我很順手地就掏出我的環保杯,「請問可以幫我裝到自己的杯子裡嗎?」我問店員。那位店員愣了一秒,說「我幫你問問看」,然後拿著我的環保杯走了。過了一會,她端著裝了凍奶茶的環保杯回來了,上面還插了一根紙吸管。因為第一次在連鎖餐飲店用環保杯裝飲料,
過去我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時,常常出現下面的心理台詞: 看到一本未讀的書,「我之後可能會讀,先別丟。」 看到一條白色褲子,「我之後可能會穿,先留著,萬一要穿的話很難再買到類似款。」 看到一副較誇張的耳釘,「之後有場合我可能會帶,先放著,反正也不佔位置。」 「以後說不定會用上,所以就留下來咯,反正就一本、
我現在的工作是國際幼稚園的班主任。日常在幼稚園裡,我最主要的事情是陪伴小朋友(具體來說是帶著小朋友做六個學習範疇的活動 )和備課,當然也會有寫教學總結、整理Porfolio、策劃生日派對、和家長溝通等事情。 坦白說,想要做的更好的心還沒有產生,只是在積累了將近一學期的教學經驗後,我發現自己在各方面的
目前我的日常行為中,一想到就由衷開心的是閱讀。 我會按照選書、購書、看書和處理書的流程整理我的閱讀生活。 相比起「閱讀習慣」這個詞,我覺得「閱讀生活」會來得更貼切些。從過去經驗來看,即便是「就算再累再想放棄,每天讀一頁也好」這樣的習慣養成建議,實踐起來也是令我痛苦不堪。 我發現這麼做後果是會將重點擺
新增物品和行為,先再次檢視自己的現況 松浦彌太郎的一項自我改造計畫是練習吉他:「挑首衷愛的曲子,然後花上二十年練習,直到彈得得心應手」,他說自己「沒有要登場表演,也不是想當職業樂手,也沒人給我期限,只是想一直練習到自己認可為止。」 極簡維尼受到「自我改造計畫」的啟發,他想到的項目是畫畫。不過他不是直
今天約了買家交收物品,所以下班後去譚仔邊吃邊等。店員來點餐時,我很順手地就掏出我的環保杯,「請問可以幫我裝到自己的杯子裡嗎?」我問店員。那位店員愣了一秒,說「我幫你問問看」,然後拿著我的環保杯走了。過了一會,她端著裝了凍奶茶的環保杯回來了,上面還插了一根紙吸管。因為第一次在連鎖餐飲店用環保杯裝飲料,
過去我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時,常常出現下面的心理台詞: 看到一本未讀的書,「我之後可能會讀,先別丟。」 看到一條白色褲子,「我之後可能會穿,先留著,萬一要穿的話很難再買到類似款。」 看到一副較誇張的耳釘,「之後有場合我可能會帶,先放著,反正也不佔位置。」 「以後說不定會用上,所以就留下來咯,反正就一本、
我現在的工作是國際幼稚園的班主任。日常在幼稚園裡,我最主要的事情是陪伴小朋友(具體來說是帶著小朋友做六個學習範疇的活動 )和備課,當然也會有寫教學總結、整理Porfolio、策劃生日派對、和家長溝通等事情。 坦白說,想要做的更好的心還沒有產生,只是在積累了將近一學期的教學經驗後,我發現自己在各方面的
目前我的日常行為中,一想到就由衷開心的是閱讀。 我會按照選書、購書、看書和處理書的流程整理我的閱讀生活。 相比起「閱讀習慣」這個詞,我覺得「閱讀生活」會來得更貼切些。從過去經驗來看,即便是「就算再累再想放棄,每天讀一頁也好」這樣的習慣養成建議,實踐起來也是令我痛苦不堪。 我發現這麼做後果是會將重點擺
新增物品和行為,先再次檢視自己的現況 松浦彌太郎的一項自我改造計畫是練習吉他:「挑首衷愛的曲子,然後花上二十年練習,直到彈得得心應手」,他說自己「沒有要登場表演,也不是想當職業樂手,也沒人給我期限,只是想一直練習到自己認可為止。」 極簡維尼受到「自我改造計畫」的啟發,他想到的項目是畫畫。不過他不是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縱然不是每次都能做到最後,我在性派對裡已經得到我自己最想得到的東西:自信、學習、溫暖感。可能我就是傳說中的「草食男」吧!
Thumbnail
自拜登就任起,伊核問題便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劇情走勢。與特朗普的單邊重拳相比,各界普遍對拜登的“多邊主義傾向”抱有希望,認為其既能重回世界衛生組織與巴黎氣候協定,那麼面對被特朗普摧殘的伊朗核協議,定也是重返在望、只待時機。 這般期望伴隨拜登行動次次高漲,從其凍結特朗普批准對的沙特與阿聯酋軍售案、宣布不
Thumbnail
陽光普照裡的陳建豪是整部電影我投射感最深的角色。劇中有個司馬光打破水缸的故事。而這故事出自於袁哲生所寫的《寂寞的遊戲》而來。為了探究陳建豪的心理, 因此讀閱畢,查了一下袁哲生,冒了一身冷汗。因為太像了,建豪這個角色,跟真實的袁哲生部份像是重疊了。 本篇將節錄部分《寂寞的遊戲》的內容,並談談袁哲生。
Thumbnail
紐西蘭 鏡子湖 每一個事件都是由你的選擇所發生的 今天是白世界橋波符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宇宙的白鏡,在這天能觀照自己並反省這一天所發生的事,其實所做的每一件事沒有不是經過我們同意的,都是我們選擇今天走哪一條路,吃什麼,或是內心產生的情緒,都是由你決定的 就像是照鏡子一樣,鏡子裡面的你不會因為你的外在
Thumbnail
((從靈性枷鎖獲得釋放的優秀靈魂)) 擁抱內在單純的靈魂/網路圖片     這位個案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通達靈性,所以17歲便會自主的打坐修行,後來更利用天賦測字為人們解惑。但是人生卻不如預期開始在生活中遭受許多困難,似乎改變了許多他本質上對於幸福、豐盛的信任,甚至接受了宗教人士說的框架式觀念。因此,
Thumbnail
有一派心理學家提出過:「外向的人可以在社交活動中充電,內向的人只能在獨處中蓄積能量。」
Thumbnail
<p>「投票真的只有理性思維嗎?我們都是理性的政治人嗎?」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表示,「含淚投票」被視為是一種負面的陳述,背後其實是預設了理性才是投票應遵守的原則,框架了某種理想樣貌:政治應該是理性的。但即便是一個理性選民,也可能在精密理性計算後,每個政黨都有某些政策讓人感到不滿意,或是候選人跟誰握手,又挑戰了誰的底線。</p>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縱然不是每次都能做到最後,我在性派對裡已經得到我自己最想得到的東西:自信、學習、溫暖感。可能我就是傳說中的「草食男」吧!
Thumbnail
自拜登就任起,伊核問題便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劇情走勢。與特朗普的單邊重拳相比,各界普遍對拜登的“多邊主義傾向”抱有希望,認為其既能重回世界衛生組織與巴黎氣候協定,那麼面對被特朗普摧殘的伊朗核協議,定也是重返在望、只待時機。 這般期望伴隨拜登行動次次高漲,從其凍結特朗普批准對的沙特與阿聯酋軍售案、宣布不
Thumbnail
陽光普照裡的陳建豪是整部電影我投射感最深的角色。劇中有個司馬光打破水缸的故事。而這故事出自於袁哲生所寫的《寂寞的遊戲》而來。為了探究陳建豪的心理, 因此讀閱畢,查了一下袁哲生,冒了一身冷汗。因為太像了,建豪這個角色,跟真實的袁哲生部份像是重疊了。 本篇將節錄部分《寂寞的遊戲》的內容,並談談袁哲生。
Thumbnail
紐西蘭 鏡子湖 每一個事件都是由你的選擇所發生的 今天是白世界橋波符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宇宙的白鏡,在這天能觀照自己並反省這一天所發生的事,其實所做的每一件事沒有不是經過我們同意的,都是我們選擇今天走哪一條路,吃什麼,或是內心產生的情緒,都是由你決定的 就像是照鏡子一樣,鏡子裡面的你不會因為你的外在
Thumbnail
((從靈性枷鎖獲得釋放的優秀靈魂)) 擁抱內在單純的靈魂/網路圖片     這位個案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通達靈性,所以17歲便會自主的打坐修行,後來更利用天賦測字為人們解惑。但是人生卻不如預期開始在生活中遭受許多困難,似乎改變了許多他本質上對於幸福、豐盛的信任,甚至接受了宗教人士說的框架式觀念。因此,
Thumbnail
有一派心理學家提出過:「外向的人可以在社交活動中充電,內向的人只能在獨處中蓄積能量。」
Thumbnail
<p>「投票真的只有理性思維嗎?我們都是理性的政治人嗎?」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表示,「含淚投票」被視為是一種負面的陳述,背後其實是預設了理性才是投票應遵守的原則,框架了某種理想樣貌:政治應該是理性的。但即便是一個理性選民,也可能在精密理性計算後,每個政黨都有某些政策讓人感到不滿意,或是候選人跟誰握手,又挑戰了誰的底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