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教養』階級如何影響家庭生活?

『拼教養』階級如何影響家庭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階級如何形塑人們的親職態度與教養方式,又如何影響子女的成就與發展?

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在資源上的落差,不止於金錢、經濟資本的多寡,或是教育、文化資本的高低。

階級經驗也形塑了人們的價值品味、生活方式、生命敘事,以及對於風險與不安全的情緒感受,從而衍生父母在「教養風格與實作」上的差異。

教養是階級秉性的再生產

社會學文獻告訴我們:「父母的教育或職業經驗所培養的社會價值或技能,高度影響其親職態度。」

例如:專業中產階級傾向重視孩子的「獨特性」與「自主」,但勞工階級的父母更重視孩子的「聽話」與「對權威的服從」。

父母的育兒風格,也可能源自原生家庭階級的影響。

具有階級優勢的家庭,擁有的不僅是較高的「經濟資本」,也擁有「文化資本」 (如教育、品味、生活風格等)、「社會資本」(人際關係等) 以及「象徵資本」。

這些資本的相互轉換與代間傳遞,在子女身上複製了階級特定的「慣習」。

也就是說,由於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持續暴露、反覆操演食衣育樂各方面的實作,久而久之,在當事人未必意識到的狀況下,身體「自然」體現特定的品味、秉性與生活方式,以促成了階級優勢或劣勢的再生產。

讀到這裡,我的原生家庭應是屬於勞工階級,父母希望小孩能夠「聽話」,但又因為是微型企業主,所以有一定的經濟資本,但在文化資本跟社會資本部份比較欠缺。
至於如何在這些資本間相互轉換,就是我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事。
avatar-img
一個工程師的創業之旅的沙龍
73會員
442內容數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章的題目發人深省,而且我覺得台灣現在不只是勞工階級有書中所說的現象,連中產階級都有「看輕」生活中不安全的行為。隨著產業結構的 M 型化發展,台灣中產階級的薪資也從齊頭式的成長,變成只有特定產業的從業人員薪資爆衝、其他產業的人則停滯不前。
對於這個章節所描述的現象,生長在黑手頭家的我還挺有感的,或許我也能透過文字與作者進行對話。如作者所言,在 1990 年代以前,臺灣的產業結構還處於人力密集的階段,再加上人力成本不高、勞工意識不彰,這些都是蘊育中小企業的土壤,也提供許多沒受過高等教育的黑手勞工「創業」的機會。
從父母自己的經驗出發,判斷影響職涯發展的主要因子,然後希望或要求下一代能先培養相關的能力;以個案來看,我認識的朋友中,職業為教授、律師或醫師等,都會希望小孩先有「文化資本」再論其它,但如果工作內容偏業務性質或是以軟性能力為主的職業,就不會這麼強調專業能力的養成。
這章的題目發人深省,而且我覺得台灣現在不只是勞工階級有書中所說的現象,連中產階級都有「看輕」生活中不安全的行為。隨著產業結構的 M 型化發展,台灣中產階級的薪資也從齊頭式的成長,變成只有特定產業的從業人員薪資爆衝、其他產業的人則停滯不前。
對於這個章節所描述的現象,生長在黑手頭家的我還挺有感的,或許我也能透過文字與作者進行對話。如作者所言,在 1990 年代以前,臺灣的產業結構還處於人力密集的階段,再加上人力成本不高、勞工意識不彰,這些都是蘊育中小企業的土壤,也提供許多沒受過高等教育的黑手勞工「創業」的機會。
從父母自己的經驗出發,判斷影響職涯發展的主要因子,然後希望或要求下一代能先培養相關的能力;以個案來看,我認識的朋友中,職業為教授、律師或醫師等,都會希望小孩先有「文化資本」再論其它,但如果工作內容偏業務性質或是以軟性能力為主的職業,就不會這麼強調專業能力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