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婚了:談相親之愛要注意的事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發佈於愛情之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你去網路逛逛單身或交友的版,你會發現大部分的貼文都是目的性很強的貼文,內容大部分在推銷自己或徵伴侶徵婚最後還會附上美美或帥帥的個人生活照。我認為從這些貼文可以去想一件事,如果我們跳過一般愛情的發展,直接和對方步入婚姻,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要注意的事項?
我們知道,愛情的過程是把情人變成家人的過程,如果我們不經愛情而和對方步入婚姻,代表我們要跳過在戀愛過程的步驟,忽略彼此逐漸熟悉了解的歴程,直接決定兩人想要結婚時能互相托付終身的結果,這會讓關係中的兩人,比較注重對方的「條件」,像是挑選一個合適的商品,不管合不合用,而是先買再說,因此「條件」躍居為重要地位,外表、經濟及背後親屬人際網絡⋯ 等變成考量重點,是不是愛對方這個人、相互注視與心靈契合變得不那麼重要,或許有人會說:「我何嘗不想轟轟烈烈談一段戀愛,只是周邊都沒合適的人及受制於現實條件。」、「我離過婚,年紀也老大不小了,只想找一個人陪我一起吃拉麵,不想孤獨一生。」或「我只是看大家都有伴侶,我只想試試在一起的經驗是什麼感覺,沒有要認真。」
所以下面所談的,是基於想結婚的人,但跳過正常戀愛的步驟要注意的事項,通常我稱為「相親之愛」,之所以用跳過「正常戀愛」的說法是因為相親之愛並不是沒有戀愛,當事兩人通常需要「看對眼」後開始交往,省略彼此之間曖昧不明的猜測,經由相親產生一小段的戀情,然後結婚。其實這個歴程並沒有不好,但它欠缺比較長的相互觀察期及之間相互磨合期,需要更有效率的瞭解對方,我建議下列五個事項:
1、當相親之後,就告訴自己是面對一個完整且和自己同樣對等權利的人。很多人不斷地相親,我還遇過相親一百多餘次的人,當他在面對相親對象時,忍不住去比較對方的「條件」,一直問自己「是不是有更好的對象」?這種心態很有風險,因為永遠有更好條件的人,而且我們內在已經預設對方是商品了,才有上述的疑問。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人,而人各有不同,而他又是你婚姻「候選人」,你通常會注視他,體貼他的需要,不會想要改變他,然後看他是否和你同頻率。
2、在一起出遊時,觀察對方知覺所注意到的事項是否和自己相似,或異同差距如何。根據史坦伯格教授的「愛情故事說」,他認為一對伴侶是否相處長久,在於他們分開時,各自回想和對方在一起的愛情故事是否類似?角色間是否互補?這讓我們回推兩人在一起的時間中,兩人會注意的點是否類似契合?比如當一起看到小狗車禍時,兩人的反應異同如何?是同時覺得小狗可憐?還是只有你覺小狗可憐?對方覺沒什麼大不了的。
3、講到注意點是否相同,擴大一點來說,就是溝通兩人的三觀是否相同?在有限的交流時間,想辧法去瞭解對方的三觀,雖然說人會隨時間改變,而且自述三觀時可以說得表面漂亮,但從嘴巴表達出來了,總是一種主張,甚至承諾。三觀是相對穩定,自己可以去衡量對方是否三觀和自己異同,然後選擇相似度高的。根據國外研究提出的「刺激-價值-角色論」(stimulus-value-role (SVR) theory)簡稱 SVR 。 它認為親密關係的進行主要包含三個因子,即是個人呈顯於外的刺激(S) (多是外貌),價值觀(V)及扮演的角色(R)。「角色期」,大致發生在第八次的接觸以後,所以相親後到能結婚,根據此理論至少要約會8次以上,此時角色的重要性開始躍居是否決定兩人持續在一起的第一要位,而承諾兩人在一起是發生在基於角色能互補相合的成功表現,是兩人朝向婚姻或是長期的相合關係的基石。
4、根據鄧惠文醫師一文中陳述的觀察,她認為夫妻吵架事件的前三名是金錢觀、孩子教養方式及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在婚前有機會就去瞭解或溝通共識出未來可能家庭的金錢使用觀念,比如說共同使用的金錢及各自能持有錢財的比例?誰主導管理?用在家用及個人使用的優先順序⋯等;瞭解或共識將來若有孩子,要如何教養?帶孩子的時間分配及任務如何⋯?;至於第三件容易爭吵的事項:生活習慣不同,就要待時間長久才會浮現出來,好比淹沒在海水的古代建築遺跡,海水褪去之後,建築遺跡才會浮現出來,不過個人生活習慣在兩人相處的時間之中,必然會達到妥協共識,否則就形成大xx主義的情形,所以重點並不是去看兩人習慣是否相同,而是儘早建立兩人之間的協商共識溝通平台。
5、對未來的家庭想像之異同?這點,我在婚姻冒險一文中曾提及,最明顯反差的是仲介外配(這裏指的是男性經仲介和外國人結婚;也是一種相親),我處理過案主常常見到,男性在想像在婚後家庭中是男主外女主內,老婆可以孝順奉養雙親,他負責拼命工作賺錢,老婆主要在穩住「大後方」;但女性可能在想,婚後她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台灣工作,她也可以向先生要求金錢支援,把錢寄回給原生家庭,以盡孝道,興旺原家。所以婚後兩人家庭想像是如此不同,難怪婚後在新的再生家庭中,衝突不斷。所以溝通家庭想像,這些重要問題比如是否在外居住?是雙薪小家庭嗎?要生孩子嗎?如果是二婚,彼此均有孩子,做為繼爸繼媽,合適共識地對待孩子是如何狀況?婚後,個人性勢必限縮,彼此能接受個人性的空間如何?家庭想像會直接衝擊到婚後生活,不可不慎。
你想婚了嗎?牢記這五點,讓你未來的婚姻生活更有保障。
(相似內容刊登在「關鍵評論網」)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202會員
376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愛情是有生命的,你知道他的生老病死的狀況嗎?
當我接續問以下三個問題,你的答案又是什麼? 1、你滿意自己目前的人生及生活嗎? 2、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嗎?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 3、你時時刻刻都𣎴後悔嗎?
愛情是有生命的,你知道他的生老病死的狀況嗎?
當我接續問以下三個問題,你的答案又是什麼? 1、你滿意自己目前的人生及生活嗎? 2、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嗎?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 3、你時時刻刻都𣎴後悔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婚姻被視為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選擇,尤其是為了選擇對的人。 本文探討了對伴侶選擇的心態,強調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在關係中的重要性。 從以往的處世經驗,有不隨便交往的必要性,要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避免因不合而造成的心靈創傷。 婚姻的選擇不僅關乎於外貌和金錢,更應重視人品及責任感,確保未來的幸福。
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是一個從日本傳來的造句,我一直覺得這種說法很詭異。 在這句話沒有流行以前,我們都是很自然的無所求的在一起,然後有一方想結婚了,提出要求了,那就結婚吧! 那句話的問題是,在沒有濃情蜜意之前,就要先將對方秤斤論兩,合著就是一場買賣。當然,婚姻的本質有一點像買賣,但是至少我們還幫它
Thumbnail
婚姻的意義  深度連結的需要: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婚姻是建立深度連結的一種方式,可以滿足我們對愛、陪伴、親密和歸屬感的需求。  滿足需求:婚姻可以滿足我們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情感需求、成長需求和生理需求。一個人很難同時滿足我們所有需求,但婚姻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哪裡? 結婚之後生活也是要過,一天一樣有24個小時,也要吃飯、上廁所、睡覺,那結婚有什麼比較實際的差別或是好處嗎? 主要差異在於法律上的承諾和社會上的期望。結婚意味著法律上的承諾,包括財產分配、共同資產和責任
Thumbnail
很多人在結婚前夕也不知道對方喜歡自己的真正理由,愛不就是一種感覺嗎?的確是,但說到結婚就不一樣,不能只靠感覺。知道對方喜歡自己一些什麼特質是非常重要的,可能直接影響到婚姻的美滿程度。婚前若不弄清楚,那些令自己愛上對方的理由有可能在婚後就會消失,那時就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可以愛。
當我廿七八歲,該是適婚年齡時,社會上突然流行一個觀念:找個你愛的做朋友、找個愛你的結婚。頓時間我在愛與被愛的角色中被嚇到了,所以願意嫁我的,可能心裡根本沒有我?總覺得這樣的想法一定會有後續,果然,十年後,又有升級版了,找個妳愛的做朋友、生孩子;找個愛妳的結婚,幫妳養孩子! 結婚很多年以後,才發覺愛
Thumbnail
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因為它涉及到與一個人共度一生的承諾和伴侶關係的建立。但是,要找到一個真正適合的伴侶並不容易。今天廣播中,我將從資深婚姻專家的角度來探討必嫁必娶的對象的條件。我們將討論金錢價值觀一致、家庭規畫一致、性需求的一致性、不留戀過去、理性溝通代替無理取鬧、與異性有清楚的界線等。
Thumbnail
對於尚未有伴侶的人,在這裡的建議是:在選擇伴侶之前,先清點自己重視什麼?相信什麼?自己的信念是什麼?你的價值觀是什麼?了解自己多一點,才能選擇與自己「核心價值觀」相似度高的伴侶。對於已經有了伴侶,但是結婚後才知道對方與自己的價值觀不怎麼相同的朋友,在這裡的建議是:改變自己吧!用智慧來解決問題,如果溝
幸福無捷徑,婚姻需經營  前言 打開手機訊息出現這個問題。 這問題就跟應不應該結婚?自由戀愛或者父母指婚何者較佳一樣,只要是二選一的問題,大概的狀況都是各有主張、各有立場、各有證據、各有堅持,然後呢,一定有一方較另一方獲得較多支持,例如,應互補或應相似?一定有人說互補較好,然後舉了很多的理論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婚姻被視為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選擇,尤其是為了選擇對的人。 本文探討了對伴侶選擇的心態,強調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在關係中的重要性。 從以往的處世經驗,有不隨便交往的必要性,要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避免因不合而造成的心靈創傷。 婚姻的選擇不僅關乎於外貌和金錢,更應重視人品及責任感,確保未來的幸福。
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是一個從日本傳來的造句,我一直覺得這種說法很詭異。 在這句話沒有流行以前,我們都是很自然的無所求的在一起,然後有一方想結婚了,提出要求了,那就結婚吧! 那句話的問題是,在沒有濃情蜜意之前,就要先將對方秤斤論兩,合著就是一場買賣。當然,婚姻的本質有一點像買賣,但是至少我們還幫它
Thumbnail
婚姻的意義  深度連結的需要: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婚姻是建立深度連結的一種方式,可以滿足我們對愛、陪伴、親密和歸屬感的需求。  滿足需求:婚姻可以滿足我們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情感需求、成長需求和生理需求。一個人很難同時滿足我們所有需求,但婚姻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禁止轉發、轉貼,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4婚姻關係和交往的差別在哪裡? 結婚之後生活也是要過,一天一樣有24個小時,也要吃飯、上廁所、睡覺,那結婚有什麼比較實際的差別或是好處嗎? 主要差異在於法律上的承諾和社會上的期望。結婚意味著法律上的承諾,包括財產分配、共同資產和責任
Thumbnail
很多人在結婚前夕也不知道對方喜歡自己的真正理由,愛不就是一種感覺嗎?的確是,但說到結婚就不一樣,不能只靠感覺。知道對方喜歡自己一些什麼特質是非常重要的,可能直接影響到婚姻的美滿程度。婚前若不弄清楚,那些令自己愛上對方的理由有可能在婚後就會消失,那時就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可以愛。
當我廿七八歲,該是適婚年齡時,社會上突然流行一個觀念:找個你愛的做朋友、找個愛你的結婚。頓時間我在愛與被愛的角色中被嚇到了,所以願意嫁我的,可能心裡根本沒有我?總覺得這樣的想法一定會有後續,果然,十年後,又有升級版了,找個妳愛的做朋友、生孩子;找個愛妳的結婚,幫妳養孩子! 結婚很多年以後,才發覺愛
Thumbnail
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因為它涉及到與一個人共度一生的承諾和伴侶關係的建立。但是,要找到一個真正適合的伴侶並不容易。今天廣播中,我將從資深婚姻專家的角度來探討必嫁必娶的對象的條件。我們將討論金錢價值觀一致、家庭規畫一致、性需求的一致性、不留戀過去、理性溝通代替無理取鬧、與異性有清楚的界線等。
Thumbnail
對於尚未有伴侶的人,在這裡的建議是:在選擇伴侶之前,先清點自己重視什麼?相信什麼?自己的信念是什麼?你的價值觀是什麼?了解自己多一點,才能選擇與自己「核心價值觀」相似度高的伴侶。對於已經有了伴侶,但是結婚後才知道對方與自己的價值觀不怎麼相同的朋友,在這裡的建議是:改變自己吧!用智慧來解決問題,如果溝
幸福無捷徑,婚姻需經營  前言 打開手機訊息出現這個問題。 這問題就跟應不應該結婚?自由戀愛或者父母指婚何者較佳一樣,只要是二選一的問題,大概的狀況都是各有主張、各有立場、各有證據、各有堅持,然後呢,一定有一方較另一方獲得較多支持,例如,應互補或應相似?一定有人說互補較好,然後舉了很多的理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