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沒有看過上篇文章的可以先看一下避免漏掉一些前提:https://vocus.cc/article/64a7aa33fd89780001525589
我對於"賺錢"的個詞感到好奇。在大學讀財金時,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條件去學習這個學科,儘管學了分析,但還是覺得跟源頭隔了甚麼東西。如果我們撇開經濟學,我們要如何解釋"賺錢"這個概念(你大約可以把它跟"投資"、"買低賣高"或是"獲利/損失"做代換),也許了解後會對賺錢這個詞沒有太多隔閡和知道更多背景設定。
關於經濟學下的商品,商品的目的是以滿足消費者慾望和讓生產者獲利的慾望為底下進行你情我願的交易,但產品的價格和其使用價值卻有很大不同,例如:明明水的使用性比鑽石多,但人們卻把鑽石的價格設得很高,水則設得很低。服務業最近我們的生活並且讓我們生活更加便利,但給的卻只有基本薪資。又或者明明覺得這個公司發展沒有那麼好,可是其股票價格卻一直上漲。價值跟我們想像中並沒有能很順利的運作,甚至經濟學還用"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來區分價格和使用所產生的疑惑。也許,我們用符號學的概念可以解釋獲利的產生和訂價上的問題。
根據上篇文章的講述,原本我們對於商品交換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們對這些商品本身所產生的解釋項很大機率是沒有交集,因此我們也很難進行交易,這就好比你要用米去換牛肉,可是你不知道該換多少。當我們開始溝通後,把雙方的解釋項梳理後,用一個米和牛肉以外的事物作為客觀事物(像是:蘋果、黃金或是紙鈔等),衡量米與牛肉的關係,最後得出2公斤的米換1斤牛肉的關係。
依照這種情形,我們把各種商品加進去,就會形成一種價值體系的對比,可以快速確認一個商品的價值。
商品越來越多,漸漸把金錢是為背景,變成我們日常所見到的商品關係圖,有些商品需要用很多錢去買,有些則是花一點錢就能擁有,讓我們可以在不同商品間自由來回貿易。除了金錢這層濾鏡,我們也會因為不同狀況(自身的對商品的想法,國家等等)對於產品的價值進行增減,例如:台灣手搖飲價格和美國手搖飲價格差了很多,只考慮商品本身成本,台灣手搖飲在美國賣一定可以賺很多。
撇除商品在不同國家間的價值體系利潤差,我們的對於商品的解釋項也會影響我們對商品的價值,以蘋果手機來說,有些人特別喜歡該品牌的設計,有些人則認為僅僅只是手機,或者有人認為蘋果手機很好用。當人們對於蘋果手機解釋項的價值體現大於智慧型手機的價值,蘋果手機所帶來的獲利就出現了。我們也會發現,利潤的產生來自於"還有......",藉由這些無法明說的品牌價值,漸漸形成一種共識圈來區分局外和局內人,有些局外人看到這些局內的所展現出的印象,作為符號進入局外人眼中,讓局外人有動力想要去得到這件產品來滿足自己進入局內的想像。
藉由金錢作為客觀物來形成整個商品價值體系,不同價值觀和國家都會形成不同的商品價值體系,商人或投資人純粹從不同國家間的相同性質商品買賣來賺取利潤,對於利潤的解讀,我們可以視為一種喜好該商品所形成的小團體,來吸引局外人去購買小團體內的美好想像。金錢則把幻想和現實之間的差異給排解,作為利益給予生產者。
從符號學分析來看,想要做好賺取價差,首先要很清楚知道各個價值體系間的差異,做好功課減少中間的交易成本,最後產生獲利。或者藉由說故事,來讓消費者產生一些無法直接看到的東西,這些模糊難以說明的部分可以增加商品利潤,這也說明如果是以散戶狀況下,因為沒辦法實際去公司去觀看公司運營所帶來的無法言說的部份進而評估其價值,單純只靠財務報表和是股價很難掌握走勢。注意因為自身做好許多準備而對股票抱有過高的自信,產生出的幻想利潤容易影響股價判斷。保持好奇的心,準備好一些該商品圈內的設定,試著與自己的價值觀融入其中並觀察變化是否真的對商品利潤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