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世界的遊戲規則
avatar-img
社法說

資本世界的遊戲規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一切都圍繞著金錢,你的價值就是金錢

當一切都圍繞著金錢,你的價值就是金錢

這個遊戲的籌碼是你的價值

對於資本世界的認識,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一位流亡於各國的社會學者,有著非常深刻的描繪。

以下得對於資本主義如何建構,其中如何運轉,這個世界下的人們如何被看待,將於以下文字與大家分享。

前情提要一下,大家對於馬克思的印象,可能停留於學生時期的歷史教科書,對於他的認知是一位發起共產主義的革命家,然後無意識都會鏈結到中共是共產主義,所以應該是個始作俑者的刻板想像。這樣的想法,事實上跟筆者一開始尚未接觸社會學領域時大同小異,但其實我們都誤解的馬克思,應該這麼說,現在大家接觸的共產主義,其實不全然是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那個世界是被後人所扭曲後的結果。
資本世界是交易模式轉換下的產物

馬克思的眼中,資本世界出現的契機,在於平民日常交易方式的轉變。早期的社會脈絡下,是以物以物作為主要的交易模式,換言之,沒有對於貨幣的概念,純以物品交換物品作為彼此利益上的轉換。然而,在歐洲的封建時期,人們開始認為物與物之間的轉換通常有些麻煩,包含沒有明確標準、儲存不易等問題。因此,開始有了對於貨幣(Money)的發想,藉此作為衡量物品價值的依據。也開始讓人們開始儲存自己的金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資產。

而原先以商品換得金錢再以購買商品的模式,可視為「為買而賣」(Commodity-Money-Commodity),開始轉變為「為賣而買」(Money-Commodity-Money)的模式,而這正是資本主義出現的特徵。換句話說,資本家的主要目的即是賺更多的錢,而選擇不斷想盡辦法賣出更多的商品。

衡量價值的方式開始出現轉變

而馬克思在這樣的脈絡下,將價值分為三種類型:1.使用價值(use value)2.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3.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

  1. 使用價值:即是客觀條件下,對於物品的可用性或是有用性。
  2. 交換價值:價格(price)的概念,主導著不同物品之間的等價關係。
  3. 剩餘價值: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落差,為一種剝削樣態。

也正是這三者的關係,作為整體資本遊戲的規則,讓資本家成為永遠的贏家。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一下,你現在所做的工作,為何是值得那些的薪資報酬?而這又是誰決定的?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即是你的使用價值為何是那樣的交換價值,如果之間產生落差,你的剩餘價值有多少是被資本家所剝削?

根據關鍵評論的報導,從2001年至2016年,整體產業的單位利潤增加69%,薪資僅成長16%。其實從數據上來看,普遍的勞工都是受到剝削的,而正在閱讀的你,極有可能正是其中的一個。

而不僅僅是這樣,讓人們在金錢上受到剝削,更令人難過的是,我們自身與勞動之間關係的疏離,正是一種異化(alienation),讓我們試著以更具體的方式呈現。

(這邊提到的異化概念,在消費上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歡迎看另一篇文章,消費作為一種文化)

在摩登時代(Modern Times)電影裡,卓別林扮演著一個工人角色,他在工廠裡負責鎖螺絲的環節,平常就是鎖螺絲作為主要工作,但下班後手卻依然處於工作的動作,無法自拔。

以下是電影片段。

大家可以試著去思考,這樣的異化,是否正是實際的日常生活中實踐著。

或許大家平常所談到,所謂的職業病,在某種層面來說,也是一種人跟自身勞動關係的疏離所導致的現象。

此外,人們為什麼在這樣的等價關係或是交換關係的資本世界下,是以怎麼樣的形式存在?或許我們在把勞動力作為一種產品販售時,就根本上讓人們被剝削成為一種必然。因為在這個市場機制下,削價競爭即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生存方式。

而這個資本遊戲的原則

即是你要如何讓自己的價值,轉換為金錢最大化。

下一則,我們將談到關於馬克思從階級的方向,如何評斷或者是提出另外的世界來解構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歡迎大家持續追蹤。



  • 參考書籍:石計生,社會學理論,三民書局,2006









avatar-img
社法說
46會員
46內容數
我想以一個有社會學背景及法學背景的思考方向,嘗試淺談攸關於時事議題的探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社法說 的其他內容
生態不是只有人類的,而是「我們的」。假使生態被化約成一個或是少數,就代表著取捨特定觀點(譬如在歐洲殖民下,許多殖民地都將原住民的生態詮釋抹滅),而對此有認識是重要且必須「被」看見和反思的議題。
本文希望透過2023年9月蘋果的秋季發表會作為案例,分析生態現代化(Ecomodernist)與棄成長(Degrowth)在科技資訊社會的脈絡下,如何檢視及反思人類在「生態(Ecology)」裡面的關係。筆者想要去建構的是,在生態現代化與棄成長兩者之間,如何提出對彼此的提問。
人權模式,又可稱權利模式(rights-based approach of disability),係源自於2006年所通過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y, CRPD)之人權觀點。
生態不是只有人類的,而是「我們的」。假使生態被化約成一個或是少數,就代表著取捨特定觀點(譬如在歐洲殖民下,許多殖民地都將原住民的生態詮釋抹滅),而對此有認識是重要且必須「被」看見和反思的議題。
本文希望透過2023年9月蘋果的秋季發表會作為案例,分析生態現代化(Ecomodernist)與棄成長(Degrowth)在科技資訊社會的脈絡下,如何檢視及反思人類在「生態(Ecology)」裡面的關係。筆者想要去建構的是,在生態現代化與棄成長兩者之間,如何提出對彼此的提問。
人權模式,又可稱權利模式(rights-based approach of disability),係源自於2006年所通過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y, CRPD)之人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