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的異化,佛說:因果終有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因果之報,不在來世,現在已經開始了,而且很明顯。我們再來討論抖音對於更年輕一代的塑造和培育,他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立功心切、立刻獲得回報,這都是3秒效應,開頭三秒要抓住人的眼球,人像是上帝一樣審判眾生,喜歡就停下,不喜歡就滑過,人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但現實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也不會這樣來運行,這是很諷刺的。

雖然是娛樂工具,但是都有教育意義,人一輩子所接觸的一切不都是對人的教育,對於認識自己和提升自我都有意義,當然這裡面就有好的和壞的,因此所造成的教學結果會完全不同。

隨著社群媒體的抖音化,其實都是為了搶奪人的注意力和時間,我們發現,人幾乎很難被改變以及被教育所影響,至少社群媒體難以做到,如果做不到,那就滑向了純娛樂,或者是魔鬼的教育。

因為網絡和社群媒體特性,幾乎很難完成教學目標,即所謂走向了失敗,人其實就是兩條路,要麼被好的東西所影響,要麼被邪惡的魔鬼所吸引,這是歷史長久以來,很多聖賢試圖解決的問題,希望把社會塑造成一個只有正面教育意義的構想,堅決抵制和取締非法的機構,這很有意思,孔子所說的“思無邪”就是如此,千年之前就給人類確立了文藝的總綱領和方針,這對於教育也依然適用,所有的文學藝術都是教育教學的工具和手段,不能讓人產生一絲一毫的非分之想和邪念,讓人產生試圖作惡的念頭,然後接下來就有可能是行為。

網絡環境和社群媒體影響太多了,因為人每天投入其中的時間很長,因為社群媒體的碎片化信息和傳播,必然是失敗的,因為很多信息事件需要很多文字才能說清楚,這是140字的敗筆;短影音更是如此,正因為無法表達清楚一個事件,所以必然要截取片段或是隻言片語,因為看不清楚事件的真相,所以這個世界引發了太多的誤會,比如常見的記者報導,完全是捕風捉影和胡亂剪輯,引發的社會鬧劇不少。

社群媒體只能是一種迎合人的心理,你想要的,你相信的,你所認為的,他就給你,如此而已。長期以來,構建信息閉塞區間,讓人的認知進入信息繭房,讓人作繭自縛,害人害已。因為其特質,根本無法完成一個真實信息的傳播和宣揚,引發的誤會遠多於正面報導,就像是一個沒有出過國的記者天天評論他國社會民生,這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僅僅依靠自己日常的報紙和新聞資訊來推斷世界好不好。

這種固化思維和認知,不僅得不到提升,反而後退,不斷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對的,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這一切都建立在沒有跟自己相反的立場以及媒體不斷的加深和肯定自我的認知判斷,很多人的肯定和誇獎那麼一定是正確的,社群媒體充當了社會老師,所有人的老師,但這個老師很不靠譜。

人與人之間更加的對立,沒有共識,因為我的觀點一定是對的,因為有很多人都在這樣看,美國社會就是一個典型,分裂和不斷的分裂、撕扯和掙扎的人心,最後就只剩下謾罵,再也沒有真相,因為已經走在了不理性和憤怒,試想人在情緒憤怒時刻大腦還在運轉嗎?人當下做出的任何判斷和決定以及行為都是不理性的,也就是不夠客觀和真實,完全是走火入魔。

所以,形容今天的年輕人狀態,就四個字走火入魔,但年長之後,人所經歷的挫敗和失落都會教給人很多東西,人才會重新開始思考社會和人生,不過這個成本太高了,有人可以做到,有人一輩子都活在自己以為自己是真理的圈套中,可悲也是值得同情;社群媒體和網絡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過去人們的思維觀點幾乎都來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基本上大多數人是一致,今天是更小範圍的教育,媒體就像是私塾,有成千上萬的學校出來授課,所以人們對於同一個問題的看法會有很多種,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局面,還有第三種觀點,以至於懷疑這是不是討論的同一件事,怎麼差異化會如此之大,社群媒體功不可沒。

社會沒有共識之後,就沒有了團結,當人的大腦不在相信其他人,而只相信自己,而且圈子越來越少,人很孤獨,卻難以找到同類,人還是試圖想要尋找同溫層,他還是無法脫離集體生活,因為偶爾也會自我懷疑,他需要一些聲音對於自己的肯定和加強;社群媒體把人孤立成個體,最後人還是想要找到整體,不過,這都不是重要的,它影響和耽誤了人學習哲學和更高智慧的時間,這對於人來說才是最大損失,這樣想,並不是徹底的否定社群媒體,而是更加客觀理性的看待社交,商業資本的一盤大棋,所有人都是數字勞工,不用付工資,還能夠免費幹活,這絕對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當然社群媒體作為工具,它的確對於人類社會進步有貢獻,不過多與少,現在結果都已經很明顯了,十年後我們再看抖音對於年輕一代思維價值觀的影響是如何?這不一定說是壞事,反正和我們現在的人不一樣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姿勢寫手的沙龍
25會員
12內容數
姿勢寫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8
寫作本身無用,如果寫作只是為自己,自己一個人開心、一個人爽、一個人美好,那也沒錯,但是很多人寫作並不開心,寫完之後也很痛苦,像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毒品,寫作就像是吸毒,陷入死循環當中。 如果說寫作是紀錄生活,那也是沒有意義的,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清楚,自己知道,幹嘛一定要讓他人知道,沒有意義。如果有
Thumbnail
2023/10/08
寫作本身無用,如果寫作只是為自己,自己一個人開心、一個人爽、一個人美好,那也沒錯,但是很多人寫作並不開心,寫完之後也很痛苦,像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毒品,寫作就像是吸毒,陷入死循環當中。 如果說寫作是紀錄生活,那也是沒有意義的,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清楚,自己知道,幹嘛一定要讓他人知道,沒有意義。如果有
Thumbnail
2023/10/04
俗話說,多一個選擇項總是好的,幾年前恐怕沒人能預料到抖音的橫空出世,今天全球已有幾十億的用戶,YouTube、ins、Twitter等知名應用都開始“抖音化”,開始模仿和抄襲抖音的玩法,所以不得不說華人的智慧是無敵的。 其實,抖音能夠給台灣帶來什麼?近來可以發現,很多台灣人註冊了大陸版抖音,很
Thumbnail
2023/10/04
俗話說,多一個選擇項總是好的,幾年前恐怕沒人能預料到抖音的橫空出世,今天全球已有幾十億的用戶,YouTube、ins、Twitter等知名應用都開始“抖音化”,開始模仿和抄襲抖音的玩法,所以不得不說華人的智慧是無敵的。 其實,抖音能夠給台灣帶來什麼?近來可以發現,很多台灣人註冊了大陸版抖音,很
Thumbnail
2023/10/04
寫作應該無所謂讀者和自己,讀者也是自己、自己也是讀者,將兩者強行區分開就是一場騙局,故意的製造對立和矛盾,然後把你帶入到思維的陷阱和空洞當中,生活中這樣的事件太多了,媒體的確是殺人誅心,像一把刀能就救人、也能殺人。
Thumbnail
2023/10/04
寫作應該無所謂讀者和自己,讀者也是自己、自己也是讀者,將兩者強行區分開就是一場騙局,故意的製造對立和矛盾,然後把你帶入到思維的陷阱和空洞當中,生活中這樣的事件太多了,媒體的確是殺人誅心,像一把刀能就救人、也能殺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因果之報,不在來世,現在已經開始了,而且很明顯。我們再來討論抖音對於更年輕一代的塑造和培育,他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立功心切、立刻獲得回報,這都是3秒效應,開頭三秒要抓住人的眼球,人像是上帝一樣審判眾生,喜歡就停下,不喜歡就滑過,人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但現實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也不會這樣來運行,這是很諷
Thumbnail
因果之報,不在來世,現在已經開始了,而且很明顯。我們再來討論抖音對於更年輕一代的塑造和培育,他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立功心切、立刻獲得回報,這都是3秒效應,開頭三秒要抓住人的眼球,人像是上帝一樣審判眾生,喜歡就停下,不喜歡就滑過,人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但現實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也不會這樣來運行,這是很諷
Thumbnail
我以為「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只是一種嘲諷幽默,直到現在有人要禁止短影音(不限於抖音),我感到驚訝,因為這類的說法,在我有生之年已經聽到耳朵長繭。像是兒時遇到長輩說一直看電視「沒前途」,到之後社群興起說會「網路中毒」,到YT網紅竄起時,說很沒營養,一直到現在短影音會毀滅世界?⋯⋯(我在此先預測未來V
Thumbnail
我以為「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只是一種嘲諷幽默,直到現在有人要禁止短影音(不限於抖音),我感到驚訝,因為這類的說法,在我有生之年已經聽到耳朵長繭。像是兒時遇到長輩說一直看電視「沒前途」,到之後社群興起說會「網路中毒」,到YT網紅竄起時,說很沒營養,一直到現在短影音會毀滅世界?⋯⋯(我在此先預測未來V
Thumbnail
隨著科技發達、資訊傳播方便,網路上分享的各種光怪離奇的影片、幾可亂真的電腦虛擬實境,深深影響人的感官刺激,社會模仿效應已經不是以往書籍、平面媒體、電視電影可比,尤其是加入了網路的互動特質,虛擬人際互動甚至可以超越實際人際,像是實體環境與數位世界混合的混合實境、以及真實個體組成的虛擬人際的線上遊戲。
Thumbnail
隨著科技發達、資訊傳播方便,網路上分享的各種光怪離奇的影片、幾可亂真的電腦虛擬實境,深深影響人的感官刺激,社會模仿效應已經不是以往書籍、平面媒體、電視電影可比,尤其是加入了網路的互動特質,虛擬人際互動甚至可以超越實際人際,像是實體環境與數位世界混合的混合實境、以及真實個體組成的虛擬人際的線上遊戲。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專注力左右了人的靈性生活 社科小常識:前影音時代的資訊基模,是線性順序、片段式的 應用小撇步:提防客體媒體手段,改變主體慾望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專注力左右了人的靈性生活 社科小常識:前影音時代的資訊基模,是線性順序、片段式的 應用小撇步:提防客體媒體手段,改變主體慾望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抖音(TikTok)在台灣每月活躍用戶超過300萬,其中13~17歲的比例高達27%,也就是說台灣用抖音的青少年接近百萬人,比起FB、IG僅有3-4%互動率,抖音互動率是驚人的29%,這意味著用戶有「上癮」的現象。透過這些資訊環境,各種不實訊息與資訊操弄都正在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
Thumbnail
抖音(TikTok)在台灣每月活躍用戶超過300萬,其中13~17歲的比例高達27%,也就是說台灣用抖音的青少年接近百萬人,比起FB、IG僅有3-4%互動率,抖音互動率是驚人的29%,這意味著用戶有「上癮」的現象。透過這些資訊環境,各種不實訊息與資訊操弄都正在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