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元宇宙時代你要知的第1定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信仰小叮嚀:專注力左右了人的靈性生活

社科小常識:前影音時代的資訊基模,是線性順序、片段式的

應用小撇步:提防客體媒體手段,改變主體慾望

前影音時代的資訊基模

(續上一篇)無論是電影、立體派,還是之後在二十世紀進入每一個家庭的電視(英文所謂的「沙發馬鈴薯」大概就是被電視害的),都深刻改變人類接收資訊的基模。二十世紀之前,人類依賴閱讀和聆聽來接收資訊,讀報紙、看漫畫、聽電台廣播。文字論述起承轉合,條理分明,是一種線性邏輯;漫畫是用圖畫來說故事,每一格圖畫是故事的一個片段,讀者從一個片段跳到另一個片段,需要按順序,視覺的移動需要經過一段距離;聽廣播作為接受資訊的方式,步調慢、密度低,聽同一個播音主持說話一兩個小時,更會讓人打瞌睡。以上媒體塑造出一種線性順序、片段式的基模,人類藉此接收資訊。

影音時代的資訊基模

可是,電影、電視風行全世界之後,人類接收資訊的基模很快就改為同時性,在同一瞬間,資訊以綜合結構顯示(影像和聲音),觀眾能夠縱觀全貌。假設有一則新聞,講一個富二代開超跑撞死人。用文字報導的話要花個兩三百字,來個「倒金字塔」的標準寫作手法,慢吞吞的才把事情初步交代。電視新聞畫面就不一樣了。有攝影師在現場拍下最「吸睛」的、最煽動情緒的畫面,時間、人物、地點、聲音一眼就看到。或者電視台剪片的人,就把監視器的錄影,跟現場片段交叉播放,充滿動感、現實感。

資訊科技時代:失控基模!

電影、電視所塑造的同時性、綜合性基模,在今天的資訊科技時代進化到極致。以新聞報導為例,我們打開一般的電視新聞,同一時間只能收看一則新聞的片段,頂多加上螢幕旁邊的廣告、跑馬燈文字。到資訊科技時代,我們打開手機、電腦,要收看同一則新聞,就可以選擇不同個人、媒體機構的直播、整理或評論,接受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資訊轟炸。我們自己更是「自媒體」,打開手機直播或錄影,再分享出去,共同參與塑造觀眾接收資訊的基模。

於是,專注力崩潰了

上述資訊科技時代的現象正好呼應我之前引用美國心理師巴蒂博士的臨床觀察。同時性、綜合性的基模很可能與巴蒂所提到的「過量科技」有相關(correlation)。例如我們睡前無聊打開YouTube,發現富二代開超跑撞死人的新聞,好奇點進去看個三分鐘。看完之後片段下面就自動幫們「推薦」一連串相關、無營養但能勾起我們好奇心的片段,包括那個肇事富二代的炫富黑歷史、肇事超跑的性能、交通事故的法律常識等。本來滿足我們八卦心態的三分鐘,最後讓我們賠上一小時的休息時間;更糟糕的是我們腦袋被「訓練」接受強烈的視聽刺激,大量分泌多巴胺。這種「訓練」讓我們的腦袋習慣成自然,即使睡前有空檔,也不會有耐性和專注力來進行讀經、禱告、靈修等靜態活動。如果以上論述成立的話,那麼IG也就是同樣藉著塑造我們吸收資訊的同時性和綜合性基模,降低了我們對靜態活動的專注力和耐性。

好事變壞事?

回應之前我對IG正面的評價。IG等資訊科技作為媒體,不但有效、廣泛地把我們的身體延伸,更把我們的喜好、習慣延伸,是人性的延伸,也是「人性智慧」的展現。正如我們雙手把好吃的食物送進我們嘴吧裡(被主體運用的手段),以滿足人性的口腹之慾(滿足我們作為有慾望的主體);IG作為我們眼睛的延伸,藉著光電的速度和網路之無遠弗屆,把無數好看的照片、影片送到我們眼前,滿足人性眼目之慾。

客體媒體手段,改變主體慾望

可是,實際上,我們作為主體的慾望、對資訊的喜好,以至靈性習慣,卻反過來被所運用的手段(服務我們的媒體)改變、塑造。對多巴胺上癮、沉迷滑手機、靈修時睡著等還是其次,更值得關注的,是IG等資訊科技正改變和塑造我們,一步一步侵蝕我們的自由。下回討論科技如何威脅我們的自由。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SoundOn版https://player.soundon.fm/p/kkyim

Apple版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617953348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禱告系列
54會員
129內容數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2022/12/21
作為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會的資深會員,長期心理治療服事的經驗,讓尤蘭諾得出一個結論:心靈與靈性水乳交融,精神健康與宗教經驗是一體兩面的。一個成年男性迷戀少女至出現強迫性症狀,於是來尋求心理治療。
Thumbnail
2022/12/21
作為國際精神分析心理學會的資深會員,長期心理治療服事的經驗,讓尤蘭諾得出一個結論:心靈與靈性水乳交融,精神健康與宗教經驗是一體兩面的。一個成年男性迷戀少女至出現強迫性症狀,於是來尋求心理治療。
Thumbnail
2022/12/18
人類心靈健康發展史 ,呈現一股存在於「心靈問題作為靈性問題」與「靈性問題作為心靈問題」之間。奧古斯丁、精神科醫師梅傑、心理學家昆柯比較認同前者;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崇尚科學、哲學,卻否定基督信仰的人,則比較認同後者。
Thumbnail
2022/12/18
人類心靈健康發展史 ,呈現一股存在於「心靈問題作為靈性問題」與「靈性問題作為心靈問題」之間。奧古斯丁、精神科醫師梅傑、心理學家昆柯比較認同前者;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崇尚科學、哲學,卻否定基督信仰的人,則比較認同後者。
Thumbnail
2022/12/14
奧古斯丁在卷二記述一件年少輕狂的事件。有一天深夜,他跟幾個朋友走到鄰居所栽種的梨樹下,猛力把所有梨子搖下來,然後偷走,拿去餵豬。他回憶起這件事,發現自己不是為了梨子而偷梨,乃是為了明知故犯。
Thumbnail
2022/12/14
奧古斯丁在卷二記述一件年少輕狂的事件。有一天深夜,他跟幾個朋友走到鄰居所栽種的梨樹下,猛力把所有梨子搖下來,然後偷走,拿去餵豬。他回憶起這件事,發現自己不是為了梨子而偷梨,乃是為了明知故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 不論大腦或電腦,都只是你的個人助理。 當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被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所捕捉,當人們無意識依賴3C產品而存活,當我們每天睡前最後一件事與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打開手機...我們就陷入無限迴圈,失去了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我發現自己本身也有資訊超載、科技成癮的現象,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內心不
Thumbnail
🏵️ 不論大腦或電腦,都只是你的個人助理。 當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被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所捕捉,當人們無意識依賴3C產品而存活,當我們每天睡前最後一件事與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打開手機...我們就陷入無限迴圈,失去了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我發現自己本身也有資訊超載、科技成癮的現象,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內心不
Thumbnail
記得前幾天聽PODCAST的時候,有聽到經過統計,現在人類在閱讀型的文章,整體專注力大概只有前26秒,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媒體,記者都大篇幅且落落長地陳述。現在反而越長越硬的報導,越難受到讀者的青睞。
Thumbnail
記得前幾天聽PODCAST的時候,有聽到經過統計,現在人類在閱讀型的文章,整體專注力大概只有前26秒,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媒體,記者都大篇幅且落落長地陳述。現在反而越長越硬的報導,越難受到讀者的青睞。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專注力左右了人的靈性生活 社科小常識:前影音時代的資訊基模,是線性順序、片段式的 應用小撇步:提防客體媒體手段,改變主體慾望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專注力左右了人的靈性生活 社科小常識:前影音時代的資訊基模,是線性順序、片段式的 應用小撇步:提防客體媒體手段,改變主體慾望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資訊流(Information Stream)事實上並不是包曼提出的,而是科技文化領域的學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他的一本探討科技未來走向的書《必然》(The Inevitable),當中提到未來的資訊必然以「流動」(floating)的方式呈現.......
Thumbnail
資訊流(Information Stream)事實上並不是包曼提出的,而是科技文化領域的學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他的一本探討科技未來走向的書《必然》(The Inevitable),當中提到未來的資訊必然以「流動」(floating)的方式呈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