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感
含有「責任感」共 5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黃同慶的沙龍
2025/08/28
你是在做生活的冒險,還是生命的冒險?
清晨,走在山徑上,我望著腳邊每一塊石頭,每一步都是選擇:繞開、踩上、跨過。登山的人都知道,走得穩,不代表走得遠;看得清,不代表看得懂。 這些年,我常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是在做生活的冒險,還是生命的冒險?
#
體驗教育
#
行走中的思索
#
生命
喜歡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08/05
如何陪伴孩子進入網路世界?(五):線上互動是為了真實人際而存在
如果是一起玩線上遊戲,可以與孩子做約定的部分是,讓孩子把「和朋友一起玩遊戲」當成一個像出門約見面一樣的確定行程。譬如週五或週六的晚餐後,一起從七點玩到八點。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養成守時、規劃行程的習慣,也可以更好地安排時間、培養責任感,譬如為了要與戰友們一起安心玩遊戲,下午就要先寫完作業等。
#
前圖紙
#
手機
#
親子
4
留言
W的筆記間
2025/07/19
快樂人生的秘訣
我們最常的祝福話語應該是「快樂」,親人朋友生日時說「生日快樂」、各種節日則說情人節快樂、父親節快樂、母親節快樂、中秋節快樂、新年快樂、聖誕快樂⋯⋯ 祝福的話,多說無害,人人皆愛聽,但如何才能真的覺得快樂呢?這個問題聽似很簡單,但答案沒有普世標準,且因人而異。 影響人感到快樂與否的因子很多,可能的
#
快樂
#
知足
#
感恩
2
留言
刻意微挑戰
2025/07/09
別讓語言模糊了你的力量——從 N.O.I.S.E. 看見溝通的盲點
語言會讓你有力量,也可能讓你失聲。別再用「猜測、討好、敘述、模糊」來代替真正的表達。從 N.O.I.S.E. 模式釐清盲點,練習說出立場與感受,才能在每一次對話中活出自己的存在感。
#
語言模糊
#
表達清晰
#
溝通力
喜歡
留言
Lempown
2025/06/23
不只是說謝謝
感謝不是來自提醒,而是來自看見,當孩子從未接觸過生活的重量,自然難以理解安穩背後的辛苦,讓他靠近現實,不是為了讓他乖,而是讓素養從理解與參與中慢慢發酵。
#
lempown
#
家庭教育
#
素養教育
喜歡
留言
黃同慶的沙龍
2025/05/27
長大,是一場與自己的和解
成長不僅是年齡的累積,更是一次次與自己的深刻和解。本文探討那些困在內心小孩的大人們,反思修為與果斷在人生成熟中的意義。以溫柔卻堅定的語調,呼喚每一位讀者勇敢成長,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
成長
#
和解
#
生命
喜歡
留言
蘋果馬鈴薯的沙龍
2025/05/27
從駝背看見自己的責任感與自卑感,進而放過自己,找回健康
駝背的原因可能來自於自卑感或過重的責任感,造成背部肌肉柔軟或僵硬,並伴隨肩頸痠痛、頭痛、背癢等症狀。文章分享兩個案例,說明如何透過改變心態,例如放下過重的責任感、擺脫對社會評價的執著,來舒緩身心,改善駝背問題。文章最後強調,即使身形改變需要時間,但內心的自由與放鬆才是最重要的。
#
駝背
#
責任感
#
自卑感
喜歡
留言
圓滾滾的貓窩
2025/05/26
114/05/25-人生這場交易
人生這場交易,沒啥捷徑可走,如果你想要的還沒到手,可能是時機未到,也可能是你的籌碼還不夠多。
#
籌碼
#
交易
#
值錢
11
1
🐳 寶寶吉拉 - BBaozilla
2025/05/27
2
誠信第一, 存夠籌碼, 人生雖起起伏伏, 最終不會虧待自己!
2
創新者的困境
2025/05/17
手機不是問題,信任才是關鍵
從國中開始,我逐漸擁有更多自主權,也在一次次選擇與對話中體會到「信任」的力量。爸媽從不用限制控制我,而是用理解與陪伴支持我的決定。升學、休學、買電腦,甚至犯錯時,他們給的是空間,不是責備。手機從來不是問題,真正關鍵是:孩子要學會負責,就得先被給予選擇與承擔後果的機會。信任,是責任感的起點。
#
教育
#
教育文化
#
學校教育
喜歡
留言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2025/04/16
工作中不再覺得「都是they 的錯」,由個人當責開始脫離受害者循環,充分展現執行力-《當責》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
管理
#
自我管理
#
自我成長
29
7
Joker
2025/04/16
2
看完這篇文章感覺都介紹出書中精隨了~ 當責這個詞以前聽過很多次,一直沒有仔細研究是負責的同義詞,果然還是有差~ 特別喜歡文章用的比喻: - 負責是做到100%,完成分內的事就好 - 當責是願意做到105%~110%,因為知道只做到100%可能會因為意外就不及格 而且當責不只是多做一點而已,更是「我要為結果負責」的態度 這讓我想到兩種常見的同事類型: - A型:「這不是我的工作範圍,你找別人吧!」 - B型:「雖然不是我負責,但我可以先看看,實在不行再一起想辦法」 (我本人) 身為類專案經理,最有感的是ARCI那段 以前帶專案最困擾的就是責任歸屬問題~ - 業務說:「我以為工程要負責!」 - 工程說:「這應該是 PM 要決定吧?」 看完ARCI的說明,發現這真是個超實用的工具!特別是: - A(當責):一定要只有一個人 - R(負責):可以有多個人 - C(諮詢)和 I(通知):好像我的角色 XD 最近剛好接了新專案,想說應該可以好好運用這個方法~ 先把每個人的角色講清楚,避免又發生「你以為我要負責,我以為你要負責」的情況~ 還有「問好問題」那段也很受用!以前開會很常聽到: - 「為什麼又出包?」 - 「誰負責的?」 - 「什麼時候能解決?」 現在也是有改為: - 「如何避免類似狀況?」 - 「接下來該怎麼做?」 - 「我希望誰能做什麼來改善」 感覺光是換個問問題的方式,討論就能變得更有建設性~ 感謝分享這麼實用的文章,這些觀念不只適用在工作上,連帶人處事都受用 好希望把文章分享給團隊,讓大家一起進步 XD 但是幾乎都沒有人會鳥我 XD 我有空會再回顧你以往文章的~
2
我是老查
發文者
2025/04/16
喜歡
Joker 謝謝你的回饋,「當責」對我來說,雖然原本是因為工作接觸到這個觀念,但也影響了我在生活中看待很多事的態度 :)
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