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解密社群媒體:《智能社會:進退兩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看完《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之後,很想立刻分享,但隱隱感覺有些想法還不完整。沉澱了三、四天,寫下這些心得或觀點,非常希望每個人都看一看。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讀這篇長文,但還是想把我讀到的幾個點提出分享。我說過,對人類影響至關重大的事都不能輕易下簡單的結論,我自己也會謹守這原則。畢竟這牽涉到的不是「我們的」世界,而是我們留給下一代的世界。

人成了商品

「我們現在使用的很多網路上的工具都是免費的,因為我們(人)就是『商品』,Google 、 Facebook ......不斷推薦我們會買單的資訊/物品/服務,據以向廣告主收費。」這件事我想了很久,投其所好並不是惡,這是廣告的本質(精準投放),也是商業市場運作的原理。廣告本來就是一種洗腦,消費者必須要有自覺。

操控每個人看到的世界

投其所好原本不是惡,但它會衍生出我們無法輕忽的問題:製造對立

「不同地區、種族......的人 Google 同一個問題,出來的選項完全不一樣。」我們以為任何人向Google大神求問,得出的結果都一樣?錯。所以為何我們常會認為跟我們不同立場/觀點的人「怎麼那麼笨」,並不是別人比較笨,而是他們看到的資訊根本與我們不同。

這是「投其所好」的結果,會更強化自己的「對」,無法增進彼此的理解。

假新聞傳播速度是正確資訊的三倍

所以為何 NBA 球星 Kyrie Irving 竟然會相信地球是平的(他已於2018年致歉),以及劍橋分析 ( Cambridge Analytica ) 這樣一間公司就能左右一個國家的重要政策和選舉。這恐怕是最嚴重的問題。

Twitter也於2020年9月發出新聞稿,將提醒用戶轉發前先閱讀內文,不要只看標題就轉發,以減低假新聞傳播速度。

手機上癮

這個問題,我覺得就跟當年出現「沙發馬鈴薯」一詞的意思一樣。因為電視的發明,導致許多人賴在沙發上盯著電視機看,不肯移動。現代「沙發馬鈴薯」只是換了沉迷的對象。

說到底,我覺得這不是科技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科技公司要承擔什麼

雖說人要為自己負責,但是,這些科技人異口同聲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太早接觸社交媒體和網路。這等於是說,他們為自家公司所做的發明,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使用。

就像當年地溝油事件,頂新自己家從不用自己生產的油。如果有一間企業不鼓勵自家人使用自己的產品,這難道不值得使用者三思?

就像發明滑動功能的工程師也表明後悔推出這項發明。

避免讓孩子太早接觸社交媒體

或許這是老人家的擔憂,或許新世代的孩子在自己的世界中依然能生存得很好(但我不敢說「活」得很好)。

回應標題,我的想法是這樣,因為他還沒開始探索自己,還沒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能力,他還沒有形成某種自信的基礎。即使是大人,太沉迷社交媒體,得到的也是更多焦慮(因為你會「比較」)和空虛,而非快樂和滿足。

每當有名人或青少年自殺,大眾總是驚訝,「可是他的臉書/IG看起來都很開心啊」。我們怎麼會認為社交媒體能讓你真的認識一個人?如果大人都難免腦袋轉不過來,我們如何能期待過早以社交網路建構世界觀的孩子,能有獨立自主的判斷?

金錢至上

「死鯨魚比活鯨魚賺錢,就會鼓勵更多的殺戮。」以上所有現況若要認真討論起來,跟資本主義、教育方式、家庭關係......恐怕都有關聯。資本主義標榜的是金錢至上、鼓勵不斷消費(所謂商業模式),但大家忘了,買賣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什麼?

至於教育,每個孩子應追求一樣的目標,還是成為他自己?我們的教育是要讓他相信,錢是最重要的東西?家庭關係。「家」是不是一個支持體系?能不能培養自信?我認為人類對技術的追求,並不盡然包含對世界的福址。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思考,不能只安於做個接收者或使用者。

我們害怕被 AI 搶了飯碗,或是如某些末日小說所描述的那樣,AI 會殺了人類。這些「可能」發生,但已經發生的是,我們自動繳械,活成機械化的人。我們把思考、意識,主動交給了科技工具,手上的小螢幕,成了我們的神。

花更多時間和機器接觸,就更少時間觸及生命,認認真真看著坐在我們對面的人。更少機會抬頭看看天空,思考世界的遼闊。更少注意到路旁為我們降溫的大樹,四季的變化,嗅聞一朵花的芬芳。對身旁孩子的笑容視而不見。

如果我們較少關注「活的」東西,你就不會在乎他/牠的生存。AI沒有殺人的意圖,是人使得「生命」不再必要。

個人結論

我認為,工具就是工具。感謝它帶來的方便,但不要為它所奴役,也不需活在它之中。為任何事物上癮都不值得。一定有更好的使生命綻放的方式。要求企業或政府改變,並不容易。但我們是使用者、消費者,我們有我們的影響力。一兩位使用者或許激不起火花,但一兩萬個使用者的自覺,或許能改變一些商業生態。

「我們要把生命投注在什麼地方?」

我們要教導我們的孩子,把生命投注在什麼地方?希望它能成為凌駕所有欲求之上,一個更好的提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自由人進行式
9.4K會員
106內容數
出版《成為自由人》之後,我仍持續體會何謂自由、自由應如何實踐。我會在這裡分享我的心得看法,我的人生觀,我從閱讀、旅行、工作等層面學到的東西,以及與世界相處和打交道的方式。
自由人進行式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第二次看這部片,還是非常感動。 這部電影傳達給我好多訊息,關於藝術的功用、關於看世界的眼睛、關於愛他人的心。 好喜歡裡頭的創意,喜歡他們遇到的人,喜歡安妮.華達,也喜歡和她一起創作並執導這部電影的攝影師JR。 他們到鄉間去遇見陌生人,聽他們的故事,把他們的臉放大,張貼在與他們有所連結或是能幫他
Thumbnail
2025/04/28
第二次看這部片,還是非常感動。 這部電影傳達給我好多訊息,關於藝術的功用、關於看世界的眼睛、關於愛他人的心。 好喜歡裡頭的創意,喜歡他們遇到的人,喜歡安妮.華達,也喜歡和她一起創作並執導這部電影的攝影師JR。 他們到鄉間去遇見陌生人,聽他們的故事,把他們的臉放大,張貼在與他們有所連結或是能幫他
Thumbnail
2025/03/28
關於什麼是「有意識地活」,去年有一次深刻體驗。雖然只有一天。 其實就是從很日常的事開始——慣性最深的小事做起。一早醒來下意識拿起手機時——「意識」到「有什麼非察看的事嗎?」沒有。立刻放下。心思飄到幾天後的工作時,「意識」到「想這個有用嗎?現在能做什麼?」回來做能做的,其餘停止。有在意的事,「意識」
Thumbnail
2025/03/28
關於什麼是「有意識地活」,去年有一次深刻體驗。雖然只有一天。 其實就是從很日常的事開始——慣性最深的小事做起。一早醒來下意識拿起手機時——「意識」到「有什麼非察看的事嗎?」沒有。立刻放下。心思飄到幾天後的工作時,「意識」到「想這個有用嗎?現在能做什麼?」回來做能做的,其餘停止。有在意的事,「意識」
Thumbnail
2021/08/03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Thumbnail
2021/08/03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大家都在用的社群網路 誰才是產品? 這時候整個商業模式已然清晰可見——人本身就是產品,廣告主花錢購買我們的注意力,而我們對此毫不知情地被賣出。不過電腦科學家 Jaron Lanier 後來也根據這點做補充,這些科技公司真正要販賣的產品,其實是讓你的行為和洞察力有著難以察覺的細微變化的這件事情。
Thumbnail
大家都在用的社群網路 誰才是產品? 這時候整個商業模式已然清晰可見——人本身就是產品,廣告主花錢購買我們的注意力,而我們對此毫不知情地被賣出。不過電腦科學家 Jaron Lanier 後來也根據這點做補充,這些科技公司真正要販賣的產品,其實是讓你的行為和洞察力有著難以察覺的細微變化的這件事情。
Thumbnail
請試著想想看,隔著螢幕或手機後面,有上千個數據工程師,他們高薪聘請來找出可以吸引你目光的做法,發展各種實驗讓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專注力、讓你願意交出更多的生活點滴;在這樣龐大的動力下,你真的能夠隻身一人抵擋這些不斷滑進你眼裡的資訊,不被左右思緒嗎?
Thumbnail
請試著想想看,隔著螢幕或手機後面,有上千個數據工程師,他們高薪聘請來找出可以吸引你目光的做法,發展各種實驗讓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專注力、讓你願意交出更多的生活點滴;在這樣龐大的動力下,你真的能夠隻身一人抵擋這些不斷滑進你眼裡的資訊,不被左右思緒嗎?
Thumbnail
剛看完 Netflix 上的《The Social Dilemma》(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大家可以看一下。 不是說你想也知道片中會談哪些議題就不需要看,而是就算你都知道,但真實狀況其實比你想的更嚴重。更何況,其實你可能不如你自以為的那麼知道。
Thumbnail
剛看完 Netflix 上的《The Social Dilemma》(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大家可以看一下。 不是說你想也知道片中會談哪些議題就不需要看,而是就算你都知道,但真實狀況其實比你想的更嚴重。更何況,其實你可能不如你自以為的那麼知道。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關於智能社會的隱憂,我們已聽得很多,但這部片的受訪者都是 Google 、 IG 、 Facebook 、 Twitter ......等大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或重要技術人員,這使得那些我們一知半解的現況,更顯得驚人。
Thumbnail
最可怕的是,當你看完這部電影,你知道了科技產業背後的一些內幕、瞭解社群媒體的可怕,但你還是無法克制自己不去使用群媒體,你依然不會刪除社群媒體的App。
Thumbnail
最可怕的是,當你看完這部電影,你知道了科技產業背後的一些內幕、瞭解社群媒體的可怕,但你還是無法克制自己不去使用群媒體,你依然不會刪除社群媒體的App。
Thumbnail
如馬克斯所預言,人類將因巨大資本體系而異化,失去思考與自主,更失去人性,如今,我們不只是生產的工具,更變成被交易的物品,只能以資本階級想要的方式來存活。在數位世界中,人們一起添磚增瓦共築出美好的王國,王國卻只專屬特定人士,真實世界雖已無畜奴現象,但數位世界中的我們仍被奴役、搾取與爭奪,直到沒有價值。
Thumbnail
如馬克斯所預言,人類將因巨大資本體系而異化,失去思考與自主,更失去人性,如今,我們不只是生產的工具,更變成被交易的物品,只能以資本階級想要的方式來存活。在數位世界中,人們一起添磚增瓦共築出美好的王國,王國卻只專屬特定人士,真實世界雖已無畜奴現象,但數位世界中的我們仍被奴役、搾取與爭奪,直到沒有價值。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Thumbnail
「這些平台確實帶來了許多好處,我們卻對他的黑暗面過於樂觀。」片中所邀請的受訪者都曾在各大科技公司工作,包括了我們熟悉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但如今他們願意冒著冒犯前東家的的風險在鏡頭前接受訪談,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創造出的產品,抱持著一定的憂慮。
Thumbnail
只有毒品及社交媒體會稱他們的顧客為「使用者」 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users" : 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
Thumbnail
只有毒品及社交媒體會稱他們的顧客為「使用者」 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users" : 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關於網路社群、科技的紀錄片,裡面提到現代這些社群軟體: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等,看似單純的交友與影片平台,實際上都是背後龐大的公司數據資料庫的紀錄模擬你的喜好與成長,收集你所有的隱私資料來達到龐大商機,而因為這樣的商業行為已模式,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是關於網路社群、科技的紀錄片,裡面提到現代這些社群軟體: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等,看似單純的交友與影片平台,實際上都是背後龐大的公司數據資料庫的紀錄模擬你的喜好與成長,收集你所有的隱私資料來達到龐大商機,而因為這樣的商業行為已模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