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一人公司》

更新於 2023/09/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別誤會,我還沒有要創業的念頭,暫時也沒想到能做什麼事情或產品來創業。不過看這本書時,我倒是腦海中浮現兩個人,一位是 Teddy 學長,一位是江湖人稱 91 哥的前輩,他們都有了自己的事業,而且是依自己的步調,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今年對我來說是蠻特別的一年,當初為了追求職涯上的成長,我選擇離開工作一年半的公司,到另一家公司重新出發,但不到三個月,我又回到原公司了,我想應該是我還沒找到出至於意義而不是金錢或是和其他人一樣持續往上爬的目標吧。

買書那天和當時一起奮鬥有革命情感的遊戲橘子前同事吃完飯後,在台北地下街閒晃等待下個飯局時,看到牆上的海報介紹這本書覺得有趣就到誠品把這本書買回家了,這幾天在捷運上或是睡前翻著翻著就看完了,很有趣的一本書,整本書的核心思想,和過去幾年奮鬥追求的不太一樣:

一人公司的簡單概念就是:質疑成長的企業。

並不是說公司不追求成長,而是成長是因為好的服務、好的產品,以及對於既有顧客的連結與關注後的結果,不是刻意去追求的目標。

企業應該更專注於變得更好,而不是只想著變得更大。

裡面很多概念和敏捷的精神是很像的,像是第 11 章《推出產品,再循序漸進的反覆改良》中提到,用最快的速度賺取利潤,收集市場回饋然後持續優化,所以有句話我特別印象深刻

如果你推出的第一版產品沒有讓你感到尷尬,那就代表你推出得太晚了。

因為這句話大概可以總結我在遊戲橘子三年的感想。如果要總結這幾年的工作,書中一個有趣的說法有挺適合的

說來奇怪,直到 1950 年代為止,「優先事項」一詞在英文中幾乎都是單數形式 priority,直到後來,有能力處理多重任務是個好主意的誤導信仰成立,「優先事項」變成複數形式 priorities。

為了成長,必須要花費許多的心力去做很多事情,並不是說這些事情不用做,或是這些事不好,而是被成長兩個字推動著,以難以掌握的速度在前進,有時會懷疑自己,這樣的工作步調是自己想要的嗎?

看到最後,後記裡提到的兩個小故事,一個是深山裡的溫泉飯店,不擴展以追求成長,歷經五十二代營運一千三百年,至今仍是很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一個是金剛組 (之前有看過節目介紹過,日本最優秀的木匠師傅都在這) 卻在成長遊戲中迷失。

在日語中,老店 (shinise) 是經營持續很久的公司的代名詞。有趣的是,全球所有一百歲以上的企業中,約 90 % 是日本企業。他們的員工都不到三百人,而且那些仍然存在的公司,永遠不會快速成長,也沒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要快速成長。

書中畫了滿滿的筆記,不過我想每個人看這本書的想法應該都不會一樣,像是創業不一定需要創投,創投的目標是將獲得的股票回收最大化,和您的創業目標不見得一致,沒有創投可以取得最大的自主權。用既有的利潤來推動成長,而不是預期的利潤來推動成長。

就不一一把我畫的地方寫上來,蠻推薦大家找這本書來看看。看完這本書,也許可以找到時間到花蓮,找同樣是一人公司的大學同學聊聊天,順便在花蓮悠閒地休息一下。

Nov 3, 2019

avatar-img
53會員
104內容數
這是從 Medium 開始的一個專題,主要是想用輕鬆閒談的方式,分享這幾年軟體開發的心得,原本比較侷限於軟體架構,但這幾年的文章不僅限於架構,也聊不少流程相關的心得,所以趁換平台,順勢換成閒談軟體設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piri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大概花了一個禮拜的零碎時間看完,其實收穫很多,很多原則不僅僅適用於微服務,也適用在單體式應用被部署在很多節點上,加上跟過去的經驗比較,更能體會到書中的觀點
這本書是在 Agile Tour 2015 聽完作者本人演講後買的,不過,還真的沒挪出什麼時間把它看完,直到最近因為一些因素終於有時間把它看完了,所以上述很多摘錄都是心有戚戚焉。看是看完了,也別因為我上面都把好處寫出來就覺得看板方法好棒棒,一定也可以適用在你的團隊,真的嗎?
這本書在書單中很久了,前陣子有空繞去天龍書局發現有中譯版就買回家來翻翻 (沒錯,買中譯版 XD),一看很合胃口,很快就翻完了,心有戚戚焉的句子很多,特別是在最後一章關於框架設計的部分。
每個人成功的方式都不同,其實不需要去追隨誰成功的方式,因為那絕對不會再次在自己身上成功,但如果自己不試著去找適合自己的道路,那就跟很多人一樣:原地踏步。
這本書大概花了一個禮拜的零碎時間看完,其實收穫很多,很多原則不僅僅適用於微服務,也適用在單體式應用被部署在很多節點上,加上跟過去的經驗比較,更能體會到書中的觀點
這本書是在 Agile Tour 2015 聽完作者本人演講後買的,不過,還真的沒挪出什麼時間把它看完,直到最近因為一些因素終於有時間把它看完了,所以上述很多摘錄都是心有戚戚焉。看是看完了,也別因為我上面都把好處寫出來就覺得看板方法好棒棒,一定也可以適用在你的團隊,真的嗎?
這本書在書單中很久了,前陣子有空繞去天龍書局發現有中譯版就買回家來翻翻 (沒錯,買中譯版 XD),一看很合胃口,很快就翻完了,心有戚戚焉的句子很多,特別是在最後一章關於框架設計的部分。
每個人成功的方式都不同,其實不需要去追隨誰成功的方式,因為那絕對不會再次在自己身上成功,但如果自己不試著去找適合自己的道路,那就跟很多人一樣:原地踏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靈異、社會現實,但故事中的惡人在書中未必真的有報應,讓人覺得有點不快。
Thumbnail
都是很有意思的短篇,互動溫馨親切有人情味。唯一缺點是畫質不好,解析度很差,畫面很糊,看後記跟小字很吃力。
Thumbnail
這部作品幾乎是我剛入門推理小說時對於日式推理作品的想像:傳統封閉的村莊、神秘而恐怖的怪談傳說,不凡的高貴家世,當然還有連環命案。
Thumbnail
國內少有跟繭居族相關的書籍,本書絕對是此一領域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書一翻開會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這是因為作者廖瞇的寫作魔法。但後來書中出現了對精神醫療的排斥。我講的不只是滌本身,也包括書中的專家。那個拒絕是那樣地斬釘截鐵,我不知道「不需要看精神科醫師」那樣的篤定從何而來?
Thumbnail
前陣子在家讀著近五百頁的《疫苗商戰》,邊看邊做著筆記 兒子一臉好奇地跑了過來『爸爸!你這書好厚喔~裏頭在講什麼?』 我想了想,回道『這是本談我們人類如何對況新冠病毒的歷史故事』 兒子立馬回應「好看嗎?讀歷史故事幹嘛?」說完便跑走去看他的神奇樹屋了 以下,我想從三個視角來與大家分享我的看見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毛病,舉凡交報告、寫作業──還有減肥,我們總是能拖就拖。報告和作業總是累積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動手,而減肥總是明天的事〈那天真的會到來嗎?〉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為什麼我們總喜歡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
Thumbnail
看過這本書後很心酸。 過去羅馬人豢養奴隸的方法跟現代老闆管理僱員的方法如出一轍!人類「文明」無論如何發展,由始至終都沒有脫離過奴隸制度!
Thumbnail
喜歡獨處,是內向者的寶貴資產 我是不折不扣的內向者,隨者年齡和認知的成長以後,更是越來越確定這個事實。 甚麼根據可以這麼篤定呢?請參考我對自己的描述。 始終覺得交際應酬的場面很難; 不喜歡辦公室裡的同事電腦聲音開太大聲; 看電視聽音樂的音量總是被說「幹嘛不切大聲一點」; 非常無法一心多用(如果在講
Thumbnail
如果看完一本書卻不能得到什麼,那就太可惜了。幸好這本書不愧是經典,雖然即使現在我也不是能全然認同他的論點,但必須承認我真的學到了很多原來未能明白的東西。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扎實,甚至後面還有一些以我目前的能力還不太能理解的地方,或許未來有機會,我還得再重讀一遍才行。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靈異、社會現實,但故事中的惡人在書中未必真的有報應,讓人覺得有點不快。
Thumbnail
都是很有意思的短篇,互動溫馨親切有人情味。唯一缺點是畫質不好,解析度很差,畫面很糊,看後記跟小字很吃力。
Thumbnail
這部作品幾乎是我剛入門推理小說時對於日式推理作品的想像:傳統封閉的村莊、神秘而恐怖的怪談傳說,不凡的高貴家世,當然還有連環命案。
Thumbnail
國內少有跟繭居族相關的書籍,本書絕對是此一領域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書一翻開會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想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這是因為作者廖瞇的寫作魔法。但後來書中出現了對精神醫療的排斥。我講的不只是滌本身,也包括書中的專家。那個拒絕是那樣地斬釘截鐵,我不知道「不需要看精神科醫師」那樣的篤定從何而來?
Thumbnail
前陣子在家讀著近五百頁的《疫苗商戰》,邊看邊做著筆記 兒子一臉好奇地跑了過來『爸爸!你這書好厚喔~裏頭在講什麼?』 我想了想,回道『這是本談我們人類如何對況新冠病毒的歷史故事』 兒子立馬回應「好看嗎?讀歷史故事幹嘛?」說完便跑走去看他的神奇樹屋了 以下,我想從三個視角來與大家分享我的看見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毛病,舉凡交報告、寫作業──還有減肥,我們總是能拖就拖。報告和作業總是累積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動手,而減肥總是明天的事〈那天真的會到來嗎?〉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為什麼我們總喜歡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
Thumbnail
看過這本書後很心酸。 過去羅馬人豢養奴隸的方法跟現代老闆管理僱員的方法如出一轍!人類「文明」無論如何發展,由始至終都沒有脫離過奴隸制度!
Thumbnail
喜歡獨處,是內向者的寶貴資產 我是不折不扣的內向者,隨者年齡和認知的成長以後,更是越來越確定這個事實。 甚麼根據可以這麼篤定呢?請參考我對自己的描述。 始終覺得交際應酬的場面很難; 不喜歡辦公室裡的同事電腦聲音開太大聲; 看電視聽音樂的音量總是被說「幹嘛不切大聲一點」; 非常無法一心多用(如果在講
Thumbnail
如果看完一本書卻不能得到什麼,那就太可惜了。幸好這本書不愧是經典,雖然即使現在我也不是能全然認同他的論點,但必須承認我真的學到了很多原來未能明白的東西。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扎實,甚至後面還有一些以我目前的能力還不太能理解的地方,或許未來有機會,我還得再重讀一遍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