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與細看:《珍妮德爾曼》的電影敘事

更新於 發佈於
Credit: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Credit: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若要從現代主義的角度去切入《珍妮德爾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的分析討論,那麼香妲.艾克曼(Chantal Akerman)選擇「再現真實」的方法,便是核心問題。作為一名難以歸類的前衛藝術家,而不僅是電影導演,艾克曼拍攝於 1975 年的代表作《珍妮德爾曼》在女性主義脈絡下的政治指涉與社會批判是顯而易見的,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它在影像表現手法上的激進特質,如何刺激著觀者「閱見」某個正在畫面中持續被論述、被展演的真實?

raw-image

「閱見」一詞並非誤用,我對《珍妮德爾曼》的初步觀察即是它的「可讀性」比起「可看性」高出許多。宛如監視器的靜止鏡頭,對準重複且無趣的日常瑣事,極慢的步調,使得那些成功抵抗了睡意的觀眾,能夠充滿餘裕地瀏覽著畫面中每一處細節,主動地猜想、拼湊、思索可能是符號或隱喻的內容[1]。舉例:第三天的珍妮坐在客廳沙發上發呆的全景鏡頭,桌上的花瓶、牆上的靜物畫與動也不動的珍妮,似乎形成互相指涉的關係。再舉例:珍妮幫兒子繫圍巾的模樣,令人聯想到妻子幫丈夫繫領帶,「夫死從子」的移情作用不言而喻。艾克曼在中後段的情節設計更是讓心思細膩的閱讀者感到層層驚喜:燒糊的馬鈴薯、找不到配對的鈕扣、被占據的下午茶慣用桌、變味的咖啡,層層堆疊起一種大風吹式的錯位狀態,當日常逐漸走樣,珍妮的精神也在緩慢推磨中崩潰。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銀幕上呈現的「變化」相當隱晦,然而在第一次觀看《珍妮德爾曼》時,我竟能立刻發覺不對勁了──她送客時沒打開玄關燈,然後忘記把收納紙鈔的瓷缽蓋上。珍妮的「錯誤」之所以能被觀者快速地意識到,完全依賴此前一絲不苟的、關於「珍妮的一日」的描述。我們閱見了她的紀律、執行家務勞動的精準性、服務業般的母職態度,所以知道她絕對不會忘記關門關燈、也不可能沒有收爐上的菜就趕去洗澡。珍妮人生轉捩點,可說是艾克曼的聰明敏銳、與觀眾的聰明敏銳疊合在一起的瞬間──你必須夠仔細,才能設想、發現這種最幽微、最不知所起的,某個人自我摧毀的方法。

是的,「仔細」──這是珍妮的行事特徵,也是艾克曼選擇再現真實的策略。當一名家庭主婦的日常生活被(攝影機)鉅細靡遺地陳述,我們可以從中剖析艾克曼對於影像媒介的反思。《珍妮德爾曼》作為廣義上的劇情長片,艾克曼藉由特殊的鏡頭語言,全然抵抗主流電影的敘事規則:主流敘事強調什麼,她就拒絕什麼。[2]

第一,角色塑造──艾克曼身為一名觀看法國新浪潮電影成長、喜愛高達(Jean-Luc Godard)的影迷,她反對「催眠」觀眾認同角色的方式,而援引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疏離效果(Distancing Effect),迫使觀眾保持情感距離、保持「眼見皆是再現」的高度意識。因此,直到三個多小時的電影結束,我們仍難以了解珍妮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因為她似乎沒什麼情緒與動機可言,更別說了解她的兒子了。第二,虛構時空的完成度──我們可以輕易發現電影刻意不交代母子夜晚出門的目的,相對先前滴水不漏的日常描繪,這個欠缺十分怪異,也讓原本封閉、圓滑的虛構時空出現斷層,刺激觀者意識到「電影的一切都是被選擇的結果」。第三,剪輯策略──主流電影敘事經常使用「對剪」營造對話過程的戲劇張力,並以人物之間的對話作為故事推進的主動力;而就算暫時沒有對戲,一般劇情電影也會透過分鏡規劃,為觀眾挑揀「觀看的重點」、協助觀眾理解故事的走向與潛在文本。相反地,艾克曼完全不執行這類貼心的算計,《珍妮德爾曼》中的對話往往是中遠景雙人鏡頭一鏡到底呈現,而其餘沒有對話的大把篇幅,《珍妮德爾曼》可說是毫無重點的流水帳,充斥著理應被剪棄、修飾的枯燥段落。

raw-image
當然,承前文所言,艾克曼絕非毫無取捨地側錄式拍攝,風格曖昧的《珍妮德爾曼》乍看遊走於紀實和虛構之間,實則只要仔細觀察,呈現在影像裡的內容皆經過縝密安排。比如第一顆鏡頭的廚房場景,女主角穿著高跟鞋在燒菜,已然如同許多優秀的劇情電影一般,在開頭就將整部片的命題揭示出來──女性,以及不斷擴增的「女職」(女性義務勞動)。珍妮是家庭主婦、母親、妓女、清潔工、廚師、服務生、貴婦,是女主人也是女傭;她位階不明的身分地位(政治與經濟上),使得她成為社會中一個不尋常的多面性角色。珍妮如何勞動以生存?艾克曼藉由簡單的開場,就懸掛好她的提問。又比如,客廳場景那道從窗外透進的閃爍藍光,持續干擾著觀者的視覺,艾克曼直到最後一幕才揭露藍光真正的戲劇效果,也是十分巧妙的鋪排。

還有一點較難覺察,《珍妮德爾曼》多數鏡頭的剪點會放在珍妮出frame之後、進frame之前,保留畫面給純粹的空景一小段時間。我的解讀是,呼應原文片名所包含的「地址」,這部電影的主角應是珍妮也是這棟房子,那些室內空景或許意味著「沒有事情發生而持續運轉的世界」,是攝影機不會對準的地方、無人在乎之處,亦對應珍妮的人生:《珍妮德爾曼》之前,不曾有人述說過的家庭風景與獨處滋味。

raw-image
綜上所述,我認為艾克曼並非「拋棄」主流電影敘事的方法,而是試圖開闢一條與之悖反的路徑。精良的劇情電影盡其所能強調故事的核心重點,而《珍妮德爾曼》則是強調自身的「毫無重點」。當「毫無重點」經由特殊強調,觀者的閱聽模式因而變異:他們不等待誰來告訴他們「故事」,而會主動地去抓取線索、解讀意象,從而迸發與創作者艾克曼之論述核心產生連結的機會。《珍妮德爾曼》是一部要求觀眾思考、而不只是感受的電影;它挑戰像我們這樣熟悉傳統影像敘事的觀眾,去嘗試更深邃漫長的凝視,去感知千篇一律的床墊底下那一顆早已存在的豌豆。艾克曼彷彿有所聲明:觀眾並不比創作者愚笨;若還有誰這樣認為,那他們肯定過時了。這是艾克曼令我激賞的前衛作派,然而回到「再現真實」的討論,《珍妮德爾曼》究竟以其極限形式,再現了什麼樣的真實?

一切藝術作品事關再現。當我思考艾克曼如何想像、再造珍妮德爾曼行至水窮處的人生,有一個事實是難以轉圜的:你無法陳述「珍妮德爾曼」而不瑣碎、平庸、臃腫、冗贅。寫不出回信的珍妮德爾曼,也不知該從何述說自己的生活。相較起艾克曼自導自演的前作《我,你,他,她》(Je, tu, il, elle , 1974)將人物的內部情境提升為行為藝術式的展演,《珍妮德爾曼》對於一個女人的真實,採取更為謙遜的再現策略──盡可能不去提升那樣的生命經歷至「美」的層次。就讓它拖沓,就讓它懸置,一切失序自有邏輯。在那趨於靜止的時空裡,珍妮德爾曼確切存在,遲來的是他者的注視、攝影機的在場。

處身於全然封閉的虛構文本,與不斷流逝的真正現實之間,《珍妮德爾曼》突破傳統電影敘事而再現的真實──我們在爆炸的影像經驗中持續懷疑的真實──指向一個頗為複雜的狀態:真實就在視線與思路的交會底下顯現。多數故事電影讓我們自以為如神般通曉一切,少數則讓我們發現真相:身而為人,始終只能面向世界的局部。當我們看得越仔細、想得越深刻,電影的真實於焉成形、擴大──這是《珍妮德爾曼》帶給我最重要的啟發。


導演 Chantal Akerman(左下)與主演者 Delphine Seyrig(右)

導演 Chantal Akerman(左下)與主演者 Delphine Seyrig(右)




[1] 回應緩慢電影(slow cinema)相關討論。緩慢電影除了為觀者創造特殊的體感經驗(沉思、審美、漫遊……),也包含對抗主流電影節奏、乃至當代影像流速之意識形態。我在這個基礎上梳理「緩慢電影帶給觀者的思考動能」這一塊。

[2] 本文的「主流電影」意指美國好萊塢系統的劇情電影攝製範式,影響全球電影工業的結果。



(全文為 2023 春夏修習「現代電影分析」之課堂作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午夜先生的沙發
237會員
172內容數
雙層棉被搭配記憶枕
午夜先生的沙發的其他內容
2024/09/07
《賴活》預設了死亡,讓娜娜的一生宛若曇花一現。她的日常困境與悲喜流動,觀點和話語,在觀看者的意識中因而改變了時態,移除了未來意義的可能性,一切僅能是當下的、瞬刻的真實快照。她走路、大笑、寫信、跳舞、抽煙,魅力無窮卻只見表面;兩千法郎、香頌情歌、雨日相擁,所有事物與行動的意義也並不延續到未來成為結果。
Thumbnail
2024/09/07
《賴活》預設了死亡,讓娜娜的一生宛若曇花一現。她的日常困境與悲喜流動,觀點和話語,在觀看者的意識中因而改變了時態,移除了未來意義的可能性,一切僅能是當下的、瞬刻的真實快照。她走路、大笑、寫信、跳舞、抽煙,魅力無窮卻只見表面;兩千法郎、香頌情歌、雨日相擁,所有事物與行動的意義也並不延續到未來成為結果。
Thumbnail
2024/04/28
埃及沙漠和肯亞草原,以地理上的邊陲姿態,許諾著一種界外的、危險卻自由的生活方式。曾經不被承認、社會視之為禁忌的慾望,在此地得以越線探索。
Thumbnail
2024/04/28
埃及沙漠和肯亞草原,以地理上的邊陲姿態,許諾著一種界外的、危險卻自由的生活方式。曾經不被承認、社會視之為禁忌的慾望,在此地得以越線探索。
Thumbnail
2024/02/10
想去一個下雨也很美的地方,於是來到北投溫泉溪。
Thumbnail
2024/02/10
想去一個下雨也很美的地方,於是來到北投溫泉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百年前的傳奇墨西哥女畫家, 現代傳奇墨西哥女演員, 交織出一段女性主義萌芽與發展的過往。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近百年前的傳奇墨西哥女畫家, 現代傳奇墨西哥女演員, 交織出一段女性主義萌芽與發展的過往。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主演:佐伊·索爾達娜 妮可·基德曼 摩根·弗裡曼 蕾斯拉 很好看的一部片,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裡面所有的女人都很美,每個女人塑造出來的形態個性與長相都很棒! 讓我聯想到荷蘭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拍攝的人物,貌似不起眼的人,在攝影大師鏡頭下都變成藝術品。不過這些女演員本來就水水的。 第一
Thumbnail
主演:佐伊·索爾達娜 妮可·基德曼 摩根·弗裡曼 蕾斯拉 很好看的一部片,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裡面所有的女人都很美,每個女人塑造出來的形態個性與長相都很棒! 讓我聯想到荷蘭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拍攝的人物,貌似不起眼的人,在攝影大師鏡頭下都變成藝術品。不過這些女演員本來就水水的。 第一
Thumbnail
攝影機前後的兩名女性——安妮華達與珍寶金,如今已進入了天上的另一景匡當中,在《千面珍寶金》裏頭,兩人是如此珍視著對方的角色,從不敢看鏡頭的珍學著看入其中,鏡頭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她最私密的狀態,華達奶奶以導演沉著冷靜的口吻,給予女演員珍一個安心的表演空間,也就是鏡頭裡不會只出現珍一個人,還會不時拍到攝
Thumbnail
攝影機前後的兩名女性——安妮華達與珍寶金,如今已進入了天上的另一景匡當中,在《千面珍寶金》裏頭,兩人是如此珍視著對方的角色,從不敢看鏡頭的珍學著看入其中,鏡頭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她最私密的狀態,華達奶奶以導演沉著冷靜的口吻,給予女演員珍一個安心的表演空間,也就是鏡頭裡不會只出現珍一個人,還會不時拍到攝
Thumbnail
若要從現代主義的角度去切入《珍妮德爾曼》的分析討論,那麼香妲.艾克曼選擇「再現真實」的方法,便是核心問題。作為一名難以歸類的前衛藝術家,而不僅是電影導演,艾克曼拍攝於 1975 年的代表作《珍妮德爾曼》在女性主義脈絡下的政治指涉與社會批判是顯而易見的,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它在影像表現手法上的激進特質。
Thumbnail
若要從現代主義的角度去切入《珍妮德爾曼》的分析討論,那麼香妲.艾克曼選擇「再現真實」的方法,便是核心問題。作為一名難以歸類的前衛藝術家,而不僅是電影導演,艾克曼拍攝於 1975 年的代表作《珍妮德爾曼》在女性主義脈絡下的政治指涉與社會批判是顯而易見的,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它在影像表現手法上的激進特質。
Thumbnail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Thumbnail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Thumbnail
想起自由的模糊形狀,亦想起這次「法國經典影展」中的百態之美,透過這次空前的策展,有幸讓身在此刻的我們得以從銀幕裡回望那個自由年代,那些沒有情節、邏輯,無法被定義,甚至是無法看懂的電影,都真真實實地代表風起雲湧的電影里程碑──是餘暉底下的金黃色巴黎、波光粼粼的塞納河、以及迷離在浮世裡的眾生魅影。
Thumbnail
想起自由的模糊形狀,亦想起這次「法國經典影展」中的百態之美,透過這次空前的策展,有幸讓身在此刻的我們得以從銀幕裡回望那個自由年代,那些沒有情節、邏輯,無法被定義,甚至是無法看懂的電影,都真真實實地代表風起雲湧的電影里程碑──是餘暉底下的金黃色巴黎、波光粼粼的塞納河、以及迷離在浮世裡的眾生魅影。
Thumbnail
很多女性讀者都知道,和英國女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相關的電影作品不計其數,甚至已經可以獨樹出一個分類 然而你知道嗎?影史上拍攝成電影或影集的珍奧斯汀作品就有87部以上。 現今的珍奧斯汀電影大致可被分為以下三類
Thumbnail
很多女性讀者都知道,和英國女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相關的電影作品不計其數,甚至已經可以獨樹出一個分類 然而你知道嗎?影史上拍攝成電影或影集的珍奧斯汀作品就有87部以上。 現今的珍奧斯汀電影大致可被分為以下三類
Thumbnail
賈桂琳·德容的作品基本上沒有典型或是代表作,她藝術中獨特的折衷主義,贴切地代表了女性被边缘化或今日亚文化的叙事观点,這個邊緣化最終如同一位母親一樣,溫柔地提供了一份開放全知的視角,令她在不同的繪畫風格和典型之中穿梭游擊、自由行走。
Thumbnail
賈桂琳·德容的作品基本上沒有典型或是代表作,她藝術中獨特的折衷主義,贴切地代表了女性被边缘化或今日亚文化的叙事观点,這個邊緣化最終如同一位母親一樣,溫柔地提供了一份開放全知的視角,令她在不同的繪畫風格和典型之中穿梭游擊、自由行走。
Thumbnail
電影《艾瑪.》改編自珍奧斯汀的暢銷小說,也是導演奧特姆德魏爾德執導的第一個長片,她之前的作品以MV跟商業化的作品為主。在她的詮釋下這個版本的艾瑪也是最為驕傲的。導演表示她想探索一個本身有點刻薄跟缺陷的角色,並呈現在大螢幕上。這次的翻拍更著重在珍奧斯汀在文筆中的諷刺跟滑稽。
Thumbnail
電影《艾瑪.》改編自珍奧斯汀的暢銷小說,也是導演奧特姆德魏爾德執導的第一個長片,她之前的作品以MV跟商業化的作品為主。在她的詮釋下這個版本的艾瑪也是最為驕傲的。導演表示她想探索一個本身有點刻薄跟缺陷的角色,並呈現在大螢幕上。這次的翻拍更著重在珍奧斯汀在文筆中的諷刺跟滑稽。
Thumbnail
瑪格學會了知足,喬學會了妥協與接納,貝絲學會了善良,艾美學會了愛與被愛。電影可以說是借古喻今,改編得不是150年以來的變化,也不是未曾動搖的她們,而是呼應現今社會的女性異彩。
Thumbnail
瑪格學會了知足,喬學會了妥協與接納,貝絲學會了善良,艾美學會了愛與被愛。電影可以說是借古喻今,改編得不是150年以來的變化,也不是未曾動搖的她們,而是呼應現今社會的女性異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