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的第一本書,就獻給新聞所給我的技能,以及馬遠丹社群布農族青年們,翻越中央山脈回家的故事。也希望朋友們能透過這個故事,看見台灣全海拔的山岳多樣性、歷史縱深的豐厚堆疊,以及原住民族與這片土地最深刻的羈絆、文化裡的深刻意涵。
而直到真正完成一本書時,我才了解「出版物」和「網路文章」最大的不同,以及為何直到這個資訊時代,書籍所承載的訊息依然比快速散播的網路文字,來得更有厚度與價值:
1. 每一本書都不是「一個人」的作品,而是「一群人」。
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一本書。我在這本書裡的角色,是「撰稿與攝影」。然而一本書好不好讀、使用的影像具不具有視覺張力、美感,必須經過專業的美編挑選排版,才能將最好的效果呈現給讀者。而編輯也在校對書本內容的過程中,得以給予作者正向建議回饋、抓出作者自己的盲點以及小錯,可以說是讓內容更趨近於完善的重要角色。更不用說文字的精準度:全書統一格式、另外委託兩位外編再次校稿修訂錯字等。
畢竟一本八九萬字的書,要全部用字都正確是不可能的,有多幾雙眼睛一起校對,才不會不小心把錯誤的用法流傳下去。有感於網路世代大量的「再在」不分、「因該應該」等不勝枚舉的中文誤用越來越多,我才驚覺「不能更改的實體」比起「隨時能修改的網路」有著更低的容錯空間,自然應對起來的嚴謹程度就非常不同了。而嚴謹,正是讓作品更有價值的關鍵態度之一啊!
2. 慢
金城武的廣告名句「世界越快,心則慢。」每個人都會講。但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被資訊的滔天巨浪席捲,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新東西、追不完的新片。但這些資訊亦如潮水,退卻之後往往什麼都不會留下,很快就會顯得過時。
但書籍不會。除非本就是為了潮流而寫的書,出版物一般追求恆久遠的價值,而不會追求當下的快速產出,因為再怎麼快都比不過網路。逆向操作,找出能跨越時間的主題書寫,將知識與價值用「不趕時間」的方式傳達給不只一個世代的讀者,就成了每一個時代實體出版物最重要的責任——成為知識的「載體」。
3. 接近真實的顏色
沒有以攝影師為業的你,可能只會覺得「照片印出來質感就是不一樣」。但我想跟你說的是,每一個人的螢幕,其實都有或多或少的色差,你現在正看到的顏色,和我螢幕的顏色、拍起來的顏色、現場的顏色,其實都不太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各種顏色的客製化服務,廠商都會堅持要求業主到現場看的原因。
而一個「真實故事的場景」,唯有去過的人,能夠憑藉自己帶回的影像、記憶與感覺,透過印刷術予以最接近現場的還原。實體書、實體攝影集,是一個能夠將真實現場除卻其它外在變因後,最直接把感動傳達給讀者的媒介,也是時至今日實體書仍無可取代的地方。
而這本書,絕大部分,連封面都是使用LEICA M10-R所拍攝,少部分由CANON R5拍攝,可能是近年來極少數台灣人出版的近似徠卡攝影集之一。讓每位讀者在閱讀之間,也可以一起感受德國百年光學與實體印刷所帶來的質感與溫度。
「看樣」這個工作,就是我、編輯與美編三人,一起到印刷廠看看印刷的顏色符不符合我們需求。不過在我們到達前,印刷師傅就已經很辛苦的把顏色調整到最接近理想的狀態,真的很厲害!讓我們很快就一致點頭通過,讓書本可以正式上機付印。
這邊是出版前我們看印的過程,和大家分享這印刷與出版工作的日常,然後讓我們一起等待7/26下禮拜三,正式上市的那天!
看著書頁一張一張被印出來,心情就跟出過書的前輩們講的一模一樣:像看著自己的孩子出生。
希望這個孩子,可以為我將這一個山裡的、原住民的大故事,帶回人間,和每一位朋友們分享囉!
#雪羊的第一本書
寶瓶文化
誠品人 eslite member
金石堂King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