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上:宜灣部落祭典觀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年已經很少跑部落祭典,畢竟要在這樣炎熱的夏天跟著慶典一整天,絕對是體力活,在此對所有回家參加 malikoda* 的族人致敬。但週日去了宜灣一趟,觀禮第四天的送靈。

跺著舞步上橋的族人們

跺著舞步上橋的族人們

知道宜灣,是因為幾年前意外看到一部關於黃貴潮先生的紀錄片,認識到這位素人民族學家,並第一次聽到他來自的部落Sa'aniwan(宜灣)。

之後每次出差南來北往經過這個海灣時,都對這小小部落(相較於都蘭、港口之類其他東岸大部落)卻蘊藏有豐富璀璨的阿美族文化,感到驚奇。

或者應該是說,因為黃貴潮先生的紀錄,所以此刻的我才擁有一把鑰匙,得以穿透水泥牆壁與門牌號碼(現代國家治理與消費文化),閱讀到一些美式時空。

紅白相間的臀飾

紅白相間的臀飾

色彩繽紛的頭飾

色彩繽紛的頭飾

文化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因為傳統,也因為傳統遞嬗與現代交織的模樣。

宜灣部落有著阿美族中少見的黑色服飾,據信是傳承過去的色系。另外,被戲稱為聖誕老公公帽子的臀飾,還有美到不行像耶誕燈的頭飾。這些風格如何演變與繼承至今,難以探索與了解。不過宜灣的祭典的確獨樹一幟。

階級名稱出現在服飾上

階級名稱出現在服飾上

年齡階級是阿美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穿著白T恤的俊男們,是尚未進入階級的青少年(Pakalungay),從這裡之後才會開始進入擁有著各自特殊名稱與記憶的階級。

無論是在圖案上畫有消波塊,名為La Pa Kecang(Pakecang, 漢人肉粽的阿美族語)的拉長長,或是居然做了階級襪的拉拓寬。許多部落會以晉級當年的部落大事作為階級名稱,因此在祭典現場芳名錄中看到目前最年輕一級,叫做「拉疫情」(La lifong,瘟疫/流行病),完全可以理解。

部落塑膠椅和來拍攝祭典的攝影師等待著

部落塑膠椅和來拍攝祭典的攝影師等待著

這裡的一切都不一樣,而且出奇的不一樣。祭典在送靈時,族人們跳出部落,來到台 11 線公路上的大濱橋。

在網路上看過好多次影片,但真正目睹著青年們站定公路兩邊,舉手擋車。現代化便利是否能為珍貴的傳統暫停幾分鐘?整個部落由年長階級帶領著,歌聲不斷、人龍不斷。原本拍岸的浪潮聲被詠唱蓋過,族人們跺著舞步一圈又一圈。

在傍晚魔幻光線的浸潤中,這座橋就是人與靈溝通的界。連日祭典來到高潮,而人生的高潮也是如此,當你仍有一個舞圈能夠進入,能有一個階級牽手,有一座依山面海的橋作為語言和祖靈們說再見。文化怎麼能夠不叫人依戀,不叫人堅強。

長長的人龍跳上大橋

長長的人龍跳上大橋

是橋也是路,部落青年站在兩端衛守

是橋也是路,部落青年站在兩端衛守

宜灣並不是默默無聞的部落,​前陣子剛好姑媽 何穎怡的大耳朵 上傳了黃貴潮先生監製的宜灣專輯(1995 年水晶唱片「台灣有聲資料庫」系列),所以此時在 youtube 就可以聽見這麼美好又珍貴的聲音。

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前往宜灣部落拜訪。先了解部落對於日期的安排(通常會註明哪天是迎賓日),以及,若是攜帶專業相機前往拍攝,記得跟服務台登記申請攝影證(每個部落規則不同,但就是謹記前往部落參加祭典,不是娛樂也不是觀光。觀禮者之所以能夠經由參與打開眼界,正是因為族人們努力維持的文化沃土。)

*註:我知道身邊朋友大多稱呼祭典為 illisin,但不同區域用字不同,宜灣這裡用malikoda,都蘭用kiluma'an,還有一個是malaliki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這裡有玫瑰就在這裡跳舞吧
3會員
28內容數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以後,依然熱愛生活。
2025/01/28
買了裝備後,朋友驚訝問道: 「你真的買了一堆?」 「對啊。」 「有這麼愛?」 「我對那個有鄉愁。」 「鯉魚潭?」 「不,是費娃湖 (Phewa Lake)。」 住在尼泊爾小鎮波卡拉的日子,依著湖也是分成兩區,我們稱 damside 和 lakeside,有段時間就是每天和朋友租船划出去,不為什麼,
Thumbnail
2025/01/28
買了裝備後,朋友驚訝問道: 「你真的買了一堆?」 「對啊。」 「有這麼愛?」 「我對那個有鄉愁。」 「鯉魚潭?」 「不,是費娃湖 (Phewa Lake)。」 住在尼泊爾小鎮波卡拉的日子,依著湖也是分成兩區,我們稱 damside 和 lakeside,有段時間就是每天和朋友租船划出去,不為什麼,
Thumbnail
2024/10/03
就在陳澄波作品完成的前十年,1920年。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 8 的地震,創下台灣史上地震矩最大規模。我好奇這場強震為當時的東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蘇花前身的東台灣臨海道路坍了嗎?(顯然沒有,因為臨海道路的前身「東海徒步道」,1916年著手開鑿,1923年完工,1925年工程繼續將路幅拓寬至可行車。)
Thumbnail
2024/10/03
就在陳澄波作品完成的前十年,1920年。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 8 的地震,創下台灣史上地震矩最大規模。我好奇這場強震為當時的東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蘇花前身的東台灣臨海道路坍了嗎?(顯然沒有,因為臨海道路的前身「東海徒步道」,1916年著手開鑿,1923年完工,1925年工程繼續將路幅拓寬至可行車。)
Thumbnail
2023/08/06
花東有大量就業人口分布在農業與觀光業,這兩個產業都有著明顯淡旺季,休假概念難與城市裡藍白領的見紅就休同步。有時旺季忙起來可以連週不休,等到小月時就又可以放空好幾日。農忙農閒也是如此,人對安逸的渴望和植物對生長的思慕,是這兩個產業的永動來源。於是月曆的輪轉只要軋上假期與日光,從業者就得轆轆前進。
Thumbnail
2023/08/06
花東有大量就業人口分布在農業與觀光業,這兩個產業都有著明顯淡旺季,休假概念難與城市裡藍白領的見紅就休同步。有時旺季忙起來可以連週不休,等到小月時就又可以放空好幾日。農忙農閒也是如此,人對安逸的渴望和植物對生長的思慕,是這兩個產業的永動來源。於是月曆的輪轉只要軋上假期與日光,從業者就得轆轆前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今天行程參訪「噶瑪蘭族語推組織營隊」活動,參與的學生大約有20位。活動在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舉行,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新社部落。除了美麗的海景,這裡還以香蕉絲工藝而聞名。開場的祭祖儀式pasepaw非常盛重,由當地耆老帶領,我也感受到了祝福的氛圍。預祝接下來兩天營隊順利完成! 趕上了火車對號末班車,到了
Thumbnail
今天行程參訪「噶瑪蘭族語推組織營隊」活動,參與的學生大約有20位。活動在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舉行,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新社部落。除了美麗的海景,這裡還以香蕉絲工藝而聞名。開場的祭祖儀式pasepaw非常盛重,由當地耆老帶領,我也感受到了祝福的氛圍。預祝接下來兩天營隊順利完成! 趕上了火車對號末班車,到了
Thumbnail
在台灣,媽祖遶境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文化盛事。在台灣,最知名的兩大媽祖遶境活動分別是白沙屯媽祖和大甲鎮瀾宮媽祖。讓我們來探討媽祖遶境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在台灣,媽祖遶境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文化盛事。在台灣,最知名的兩大媽祖遶境活動分別是白沙屯媽祖和大甲鎮瀾宮媽祖。讓我們來探討媽祖遶境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九族文化村﹞(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位於南投魚池鄉,是中部著名的主題公園,1986年的7月開幕,至今已設園37年。我們在2016到2020年這幾年間,經常去〔九族文化村〕賞花或是賞玩風景。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就沒再去過。 以民俗文化
Thumbnail
﹝九族文化村﹞(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位於南投魚池鄉,是中部著名的主題公園,1986年的7月開幕,至今已設園37年。我們在2016到2020年這幾年間,經常去〔九族文化村〕賞花或是賞玩風景。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就沒再去過。 以民俗文化
Thumbnail
我們的堂號雖是穎川堂,但這裡居住的15戶大家族,都是以穎川為群望姓氏的賴姓族人;而這個廳堂就是大家共同的祭祀廳堂。
Thumbnail
我們的堂號雖是穎川堂,但這裡居住的15戶大家族,都是以穎川為群望姓氏的賴姓族人;而這個廳堂就是大家共同的祭祀廳堂。
Thumbnail
在傍晚魔幻光線的浸潤中,這座橋就是人與靈溝通的界。連日祭典來到高潮,而人生的高潮也是如此,當你仍有一個舞圈能夠進入,能有一個階級牽手,有一座依山面海的橋作為語言和祖靈們說再見。文化怎麼能夠不叫人依戀,不叫人堅強。
Thumbnail
在傍晚魔幻光線的浸潤中,這座橋就是人與靈溝通的界。連日祭典來到高潮,而人生的高潮也是如此,當你仍有一個舞圈能夠進入,能有一個階級牽手,有一座依山面海的橋作為語言和祖靈們說再見。文化怎麼能夠不叫人依戀,不叫人堅強。
Thumbnail
坐落於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一處神社遺址靜靜的依偎山林。 寒溪祠的特殊之處在於,將原先屬於日本文化的神社,轉化為當地泰雅族部落「自己的」神社,也因此寒溪祠中除了祭祀印象中的日本神明外,更融合了泰雅族的Gaga,作為祭拜祖靈與日本神祇的神社。
Thumbnail
坐落於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一處神社遺址靜靜的依偎山林。 寒溪祠的特殊之處在於,將原先屬於日本文化的神社,轉化為當地泰雅族部落「自己的」神社,也因此寒溪祠中除了祭祀印象中的日本神明外,更融合了泰雅族的Gaga,作為祭拜祖靈與日本神祇的神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