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AI 大混戰,先有 OpenAI 異軍突起,然後谷歌、Meta 也緊隨其後,連 Amazon 也不甘示弱也推出了自己的 Code 助手(比較低調),微軟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個產品線都進行 AI 化操作(蘋果也在默默組建自己的團隊;前段時間有一波招聘潮),而特斯拉對外喊 OpenAI 無恥下流,和微軟蛇鼠一窩,說 AI 危機,自己內部卻加緊 AI 投入,不少動作。
創投圈的動作也非常多,個資本基金經理人四處奔波尋找合適的項目,民間也有不少借用 AI 之名賣課引流的,騷動不斷。
預計明年,個大機構可能基本就位,能拿到錢的應該都差不多都種子了(我看動態,幾個 OpenAI 的員工倒是都在各個領域拿到了一筆資金⋯ 我是不太敢隨便亂來,之前有 1-2 次的前車之鑑,種子輪的風險其實非常高,可能第二年,第三年就斷糧了⋯)
總的來說目前 AI 圈的格調大概是:
1. OpenAI/微軟 組,贏在起跑線上;不過因為 OpenAI 內部人才損失嚴重,OpenAI / 微軟也有一些競爭關係,這個小組未開發展如何,還不好說。
2. Meta/微軟 組,微軟除了投資 OpenAI 外,其實微軟 Bill Gate 還是 Mark 的導師,包括初期的投資等;雖然收購沒有成功,不過 微軟/Meta 依然保持不錯的關係。
3. 谷歌,谷歌很早就涉獵 AI 領域,打響 AI 第一槍的其實是谷歌 Brain(也就是 Andrew Ng 參與的項目),之後就是 Machine Learning 的寒武紀大爆發,各種模型、算法井噴出現,如果 2010 年的時候是 AI 的算法時代,那麼 2023 之後就是 AI 的模型時代,預計 2030 才可能真正出現一個強大的 AI 應用,目前只是各大機構的搶人/發展期而已。(Web 1.0 是連結,Web 2.0 是搜尋/社交,都離不開廣告,我個人覺得 AI 應用肯定也離不開廣告,目前竟然以付費方式出現?不過瀏覽器、地圖當年也是要付費的,其實只是階段性的現象而已。
4. 特斯拉/新創,特斯拉的關係比較複雜,明面上只有伊隆馬斯克,實際上還包括 PayPal、Square、YC、甲骨文這些關係(當然 YC 背後的客戶不僅僅只是馬斯克,也包括微軟,以及其他的投資機構),很多初創公司可能都無法擺脫馬斯克的圈子;只有看不上的,沒有不投/不收購的... 類似 Meta 微軟聯盟,其實馬斯克和甲骨文的埃里森的關係也不一般,也同樣有一些共同愛好...
5. 蘋果,蘋果近幾年一直都在吃喬布斯的紅利,庫克在供應鏈的強勢操作下,確實也讓蘋果得到了較好的續命,雖然鮮有創新,但是還是把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峰,比如 M 芯片、iWatch... 當然也有一些失敗的項目,比如蘋果汽車... 蘋果擁有 Siri 加持,已經完善的用戶基礎和體系... 其實也只是缺一個更好的模型/應用而已...
6. 亞馬遜/奈飛,亞馬遜作為基礎平臺肯定都看到了,只是沒有太多消費市場的一些投入而已... 其實亞馬遜的電商推薦,早就用上了 AI 了,類似的還有奈飛。
7. Uber/Lyft/Doordash 共享經濟體,和亞馬遜類似,共享經濟公司們也都有自己的 AI 應用,甚至激進的自動駕駛項目,不過由於業務上的抵觸/衝突,最終還是撤銷了這塊的研發投入,但是不等於說他們沒有在輔助駕駛和任務分配上進修一些 AI 計算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