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消費

2023/08/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的每次消費,都在為我們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


消費是人類社會離不開的行為,但往往,我們消費了許多其實沒那麼必要的東西,如何能「機智地購物」變成生活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過量的行銷廣告,不斷地催生我們心中的慾望,促銷策略讓我們無意識的囤貨,甚至為了湊滿額禮購入了不需要的商品。

我們常常說我們沒有選擇,但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就是不斷地做出選擇。

生活中就是不斷地做出選擇

無數專家做過研究,證實拒絕「消費文化」將有益於人類福祉,但很少有人真能執行這件事。

我們每日透過媒體觸及的廣告和節目置入行銷加起來超過數千則,其中絕大多都在說服我們,擁有特定的產品和良好形象是通往幸福成功和自我實現的途徑,但實際上,這些問題並無法透過消費解決

在城市中,透過其他消費者的攀比與過量的廣告,更是讓我們感到對自我社會地位的恐慌感,手提精品與高價代步工具,乃至於生活小確幸無一不在揭示著,我們將口袋裡不甚多的銅板,花費在體驗更好的生活上,只為了讓我們並不關心的人留下生活幸福的印象,同時我們也在這種表象下,對於消費愈加渴切。正如社群媒體的使用一般,瀏覽的時間越多,我們的自我感覺越差。我們認為消費是一種獲得社會文化認可的應對策略,卻也加深其他人對文化認可所需付出的成本。

媒體暗示我們特定的產品和良好形象是通往幸福成功和自我實現的途徑

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汲汲營營地追求著GDP(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因為這代表著經濟的成長,但這樣的成長往往是從營銷非生活必需品下催生出來。透過明星將商品與理想生活綁定,暗示這些消費能替我們的生活困境解套,不論這些煩惱是戀愛煩惱、職場成就、親子關係和同儕社交壓力。

由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生產毛額自千囍年至今,已經成長了近五倍,期待這樣非自然的增長持續下去顯然是不實際。

此外,人民是否因為這些消費過得更加快樂,卻不在經濟學者的考量範圍中。消費文化僅有在購物的當下帶給我們純粹的幸福,這昭示著我們有足夠的財富跟上流行時尚,貼近我們對成功人士的想像,但過後的時間熱情會急速消退,因為我們很清楚擁有這些夢寐以求的產品,並無法使我們過上幸福生活。但消費主義很快推出的新的產品,重新編織另一個美夢,使我們再度相信這次的產品並不同,往復在不同的陷阱中無法逃脫。

疫情讓野生動物得到喘息

自疫情發生後,人們對於維持生活形象所需的成本大幅下降,美妝產品、高跟鞋、染髮和體毛修除,人們逐漸發現自己沒有必要如此頻繁的購物,甚至為了減少人群接觸,逛百貨和旅遊等支出也大幅下降。

乃至於企業也發現,即便沒有頻繁出差,也能進行遠端會議和達成商務合作。不少受雇勞工更是坦誠,即使薪資稍微下降,免去通勤的居家辦公仍是他們的首選,因為能更好地平衡生活與工作。人類移動的減少,也讓動物以空前絕後的方式走向繁榮。在是 Apple TV+ 原創節目《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The Year Earth Changed)中,人類不再餵食鹿仙貝後,奈良公園的小鹿,離開人類聚落重返古棲息地;母鯨沒有郵輪干擾,可以暫時離開幼鯨去獵食,體重大幅上升,研究人員也觀測未見過的交談方式。這也讓我們反思,即便人類自認已經盡可能的保育和減少干擾,仍對野生動物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The Year Earth Changed)


過去我們提倡綠色生活,回收、再利用,甚至購買對生態無害的產品,但是若能更清楚地意識到某些消費是不需要的,便能從源頭減少浪費,減少垃圾的製造。重點在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讓自己不再盲目焦慮,而是讓我們的明天、未來的世界變得更好。

拒絕消費主義,也不意味著不再消費,而是清楚自己內在的需求,學會拒絕外在不必要的誘惑。當我們辛苦工作了一天,或許確實需要一頓美食、一段放鬆的時光,如若沒有休息,人生也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叫人索然無味。

關鍵在於,我們該放棄透過他人得知的成功樣貌,放棄追尋僅有一種的成功樣貌,因為這些目標、框架,並非我們內心期待的樣貌與未來,再經過摸索與自我對話後,我們才能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優先地滿足自己內在的期盼。



對社會脈動、產業現況提出觀點與省思,找尋進步空間或接受現況、活在當下,並有足夠智慧區分其兩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