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誡:《奧本海默》的神話挪用

火誡:《奧本海默》的神話挪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觀察諾蘭過去的作品,不難發現他對物理學的興趣。從《全面啟動》將巴黎(空間)摺疊,到《星際效應》引入蟲洞、孿生子悖論等有關廣義/狹義相對論的思考,再到《天能》運用逆熵概念試圖展演時間倒轉的想像,諾蘭的這幾部作品不僅劇情複雜,且皆深具科學知識背景。而到了最新的《奧本海默》,更是一開場便有量子力學的現身。但這次,諾蘭似乎決定再面向觀眾多一點;少了艱澀生硬的物理學理論,多的是對於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個人生命的梳理與回顧。

圖片來源:《奧本海默》劇照

圖片來源:《奧本海默》劇照

​暫且懸擱奧本海默如何發明原子彈的過程,我特別想談的是,《奧本海默》在物理學之外,竟充斥濃重的「神話」色彩。《奧本海默》的神話挪用,大概與電影參考之原作脫不開干係。《奧本海默》改編自Kai Bird和Martin J. Sherwin合著之傳記作品《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書名開宗明義就以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向讀者介紹這位現代盜火人。

以下涉及劇透,請斟酌閱讀。


普羅米修斯

隸屬泰坦神族的普羅米修斯,

在盜取火種給予人類後受到宙斯的懲罰。

他被釘在高加索山上,長年受鷹啄肝的痛楚。

直至半神英雄海力克斯將鷹射死,方從苦難中解脫。

法國哲學家巴舍拉在其著作《火的精神分析》裡曾經宣稱:「普羅米修斯情結是精神生活的伊底帕斯情結。」人類對火的嚮往與敬重,來自於它對人類知識的啟蒙與靈魂的昇華。巴舍拉將普羅米修斯與伊底帕斯作為精神/現實中逾越犯忌的代表所試圖指認的是,人類仰望二者為勇敢反抗之象徵,是創建文明、索求智慧的典範。在積極意義上,作家朱嘉漢就以為,巴舍拉「對於火的嚮往,同時是對於父親——社會性的禁止的背叛,唯有這樣,我們才會前進。」​

奧本海默發明原子彈,正是人類史上一次瘋狂的超越。

​可我們在奧本海默的生命經驗中,卻不只看見科學智識的進步,更看見在那之後伴隨而來的死亡的、毀滅的悲劇。奧本海默在成功研發原子彈後,先是成為人類追捧的科學先鋒,再被編列進阻礙科學發展的罪犯行伍。他宛如普羅米修斯,而普羅米修斯,亦正是貫徹整部電影最重要的神話符號。如此想來,後面揭發史特勞斯因私怨而發起針對奧本海默的不實指控的技術員大衛・希爾和與之站在一起堅定支持奧本海默的科學家們,倒成為拯救普羅米修斯的海力克斯了。

圖片來源:《奧本海默》劇照

圖片來源:《奧本海默》劇照


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薄伽梵歌》出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內容描述的是阿朱納那與化身為車伕的黑天(毗濕奴的化身)在俱盧戰爭前的一段對話。奧本海默在談論他發明原子彈後的感受時,就曾經引用《薄伽梵歌》的經文:「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而這樁軼事和這部極具神話色彩的聖典,也被放進了電影裡。因為在阿朱納那與黑天的對話中,除了死亡與毀滅,還談到了「欲望」的捨棄:


了悟自性、控制心念,

且心中無有欲望與嗔怒,

如此之聖人無處不見永恆極樂。

這或許正是《薄伽梵歌》何以出現在電影裡的原因。因為欲望除了體現在奧本海默對於理性科學的追求之外,他對情欲的渴望也在電影裡盡覽無遺。片中一段奧本海默與瓊・塔特洛克的床戲,就朗讀了《薄伽梵歌》的經文。性愛與宗教的並置,讓欲望和禁欲相互碰撞,反而更顯情欲橫流。

圖片來源:《奧本海默》劇照

圖片來源:《奧本海默》劇照



火誡

欲火焚身,是奧本海默生命的主題。焚身的是火,是普羅米修斯偷取的象徵智慧與文明的火種,更是《薄伽梵歌》裡阿朱納必須棄絕的欲火。而與這些神話符號相似的概念,其實早在一開始就被悄悄置入電影之中。1920年代,當奧本海默還是一名學生時,在快速切換的畫面中閃現的是他正在讀T.S.艾略特的《荒原》。而《荒原》的第三章題名即為「火誡」,或稱「火的佈道」(The Fire Sermon)。

Burning burning burning burning ​

焚身焚身焚身焚身

O Lord Thou pluckest me out ​ ​ ​ ​

主喲,祢拯救我出來

O Lord Thou pluckest ​ ​ ​ ​ ​ ​ ​ ​ ​ ​

主喲,祢拯救

burn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焚身

《荒原》晦澀難讀且大量用典,但通篇長詩繞不開欲望和死亡的主題。「火誡」最後這段咒語般的文字,像是人性欲望的持續燃燒,即使知道結局將是徒勞,卻仍要身陷其中,欲望之火亦永不熄滅。T.S.艾略特在這裡借用了東西方兩位禁欲主義者,佛陀和聖奧古斯丁的話語作為收束,顯然寓意深遠。

若《荒原》並非電影裡單純展示無意義的物件,那麼它便是從電影之初,就留給觀者的重要符號想像,一則天啓,一則神話式的預言;暗示了奧本海默的開始和結局。而讀過《荒原》的奧本海默,卻仍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他朝著欲望的火裡走去,最終在火裡爆裂,也在火裡消亡。

圖片來源:《奧本海默》劇照

圖片來源:《奧本海默》劇照


火,是《奧本海默》裡反覆操作的「能指」(Signifier),而其「所指」(Signified)所指向的意義複雜紛呈。理性與感性、現實與思想、欲望與道德都在火裡蔓延、開展。而諾蘭能將神話、史詩巧妙地挪用進奧本海默的人生故事中,以為呼應和驗證,更足見其對各種學科領域廣泛兼而細緻的接受。

諾蘭也確實又交出了一部堪稱偉大的傑作,無庸置疑。

avatar-img
映画案內所 Arstin的沙龍
205會員
241內容數
本專題以分享「NFT」和區塊鏈相關之觀察筆記與創作心得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對兒子疼愛有加的單親媽媽早織(安藤櫻 飾);和母親相依為命的湊(黑川想矢 飾);總是天真樂觀的依里(柊木陽太 飾);為學生著想的保利老師(永山瑛太 飾);還有新喪孫子的小學校長(田中裕子 飾),所有人都在平靜的小鎮裡過著看似安穩的日子。最近,學校卻傳出霸凌事件,牽涉其中的所有當事者卻各執一詞。社會與
洪常秀的電影早就是一種影像美學典範。近幾年,繼《引言》和《小說家電影》後,洪常秀又再次以黑白畫面展示他對「關係」的觀察和思考。透過一幢四層公寓,他以擅長的節制簡約的敘事風格、大量的對話堆疊、限縮的空間場景,彰顯了人在關係(尤其是男女關係)裡的各種交流和應對。《四層公寓》是一部充滿哲思的作品。
關注《成功補習班》的朋友,大概都知道藍正龍的拍攝初衷,重要的同志紀錄片導演陳俊志,曾是他國中時期的補習班老師,兩人也從那時起,培養出深厚的感情。正因為《成功補習班》的故事有所本,而顯得更加真誠、動人。
六月,在等待博士論文審查意見回覆的期間,暫時緩了口氣,看片量也隨之提高。這個月因為看了《藍色巨星》,再次被爵士樂感動到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鄭保瑞編導的新作《命案》,精彩絕倫。當然,陳芯宜導演的VR電影,更是我觀賞的首部VR作品,同時是身為臺灣人,必看的優秀作品。趕緊一起來看看所長的六月觀影回顧吧!
在收到「21世紀百大電影」的活動邀約後,一開始覺得要選出21世紀的10部提名電影,對我來說是相當困難的。畢竟21世紀已過20多年,期間上映的電影數量之龐大,豈是10部電影可以一併概括?收到邀約當下已是深夜,我索性走到家裡後陽台吹風,決定當下腦海閃過的前十部電影,就作為我提名的參考依據。
走過十幾年的人生,國瑄總算把他的一切準備好彙整成書,向我們一一公布。《黑霧微光》對我來說,就是一本傳記散文。讀國瑄如此開誠布公的文字,更讓我想起胡適對張愛玲《秧歌》的評價:「平淡而近自然。」《黑霧微光》就是國瑄生命裡細碎繁瑣的各種日常片段,在經過時間的洗滌後,化成平淡自然的語言,娓娓道來。荒涼中有溫
對兒子疼愛有加的單親媽媽早織(安藤櫻 飾);和母親相依為命的湊(黑川想矢 飾);總是天真樂觀的依里(柊木陽太 飾);為學生著想的保利老師(永山瑛太 飾);還有新喪孫子的小學校長(田中裕子 飾),所有人都在平靜的小鎮裡過著看似安穩的日子。最近,學校卻傳出霸凌事件,牽涉其中的所有當事者卻各執一詞。社會與
洪常秀的電影早就是一種影像美學典範。近幾年,繼《引言》和《小說家電影》後,洪常秀又再次以黑白畫面展示他對「關係」的觀察和思考。透過一幢四層公寓,他以擅長的節制簡約的敘事風格、大量的對話堆疊、限縮的空間場景,彰顯了人在關係(尤其是男女關係)裡的各種交流和應對。《四層公寓》是一部充滿哲思的作品。
關注《成功補習班》的朋友,大概都知道藍正龍的拍攝初衷,重要的同志紀錄片導演陳俊志,曾是他國中時期的補習班老師,兩人也從那時起,培養出深厚的感情。正因為《成功補習班》的故事有所本,而顯得更加真誠、動人。
六月,在等待博士論文審查意見回覆的期間,暫時緩了口氣,看片量也隨之提高。這個月因為看了《藍色巨星》,再次被爵士樂感動到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鄭保瑞編導的新作《命案》,精彩絕倫。當然,陳芯宜導演的VR電影,更是我觀賞的首部VR作品,同時是身為臺灣人,必看的優秀作品。趕緊一起來看看所長的六月觀影回顧吧!
在收到「21世紀百大電影」的活動邀約後,一開始覺得要選出21世紀的10部提名電影,對我來說是相當困難的。畢竟21世紀已過20多年,期間上映的電影數量之龐大,豈是10部電影可以一併概括?收到邀約當下已是深夜,我索性走到家裡後陽台吹風,決定當下腦海閃過的前十部電影,就作為我提名的參考依據。
走過十幾年的人生,國瑄總算把他的一切準備好彙整成書,向我們一一公布。《黑霧微光》對我來說,就是一本傳記散文。讀國瑄如此開誠布公的文字,更讓我想起胡適對張愛玲《秧歌》的評價:「平淡而近自然。」《黑霧微光》就是國瑄生命裡細碎繁瑣的各種日常片段,在經過時間的洗滌後,化成平淡自然的語言,娓娓道來。荒涼中有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