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天氣晴,月亮斜斜掛在天邊,點綴幾顆忽明忽暗的星星,在最近的梅雨季算是一個難得適合騎腳踏車的日子。
邊騎邊胡思亂想,思緒飄到現在的政局,台灣朝野的混亂局勢應該超過20年了,社會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兩岸關係前景不明。就想著會不會出現一個像諸葛亮的人物,能洞悉天下局勢又能提出宏觀戰略,並像引領陷入窮途末路的劉備,走出泥沼、展翅高飛一樣,也能帶領台灣走出眼前的困境,開創一條嶄新的道路。
但看看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似乎沒有一個像的。
但想想這也合理,中國歷史幾千年也只出了一個諸葛亮,綜觀古今,能與之比肩者也寥寥可數,從統計的角度看,能遇上是萬幸,遇不上也是情理之中。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雖然現在沒有諸葛亮,但總是可以緬懷一番。況且,未來還沒有到,說不定哪一天就出現了。
上網查查圖書館的館藏有沒有介紹諸葛亮的書,跳出一大堆有的沒的,慢慢滑過,有新有舊,有繁有簡,有褒有貶,總之就是各出奇招,以諸葛亮之名傳遞自己的觀點,很多都是在講管理的、講領導的、講識人的,但這是諸葛亮追求的嗎?最後停留在這一本《諸葛孔明》,是本翻譯書,日本的台灣作家陳舜臣的作品,儘管沒有看過他的著作,但大名鼎鼎早就有所耳聞,那就借回來看吧!
在日本人的筆下,諸葛亮會是怎麼樣的形象呢?滿讓人好奇的。
要先說的是,讀這本書的時候,需要花點時間適應,可能是因為翻譯的關係吧!書中的用字遣詞的方式跟一般中文不太一樣,感覺像是日文的文法?(我不懂日文,純粹猜測)花了一小段時間,讀了100多頁才慢慢適應,但還是很容易出戲,老是覺得這樣表達方式好奇怪。
另外,覺得講三國,講古代的事件,應該比較文言一點,或是文白夾雜,但也可能因為翻譯的關係,整本書很白話,不像是要把讀者帶進三國的世界中,反倒是把三國的場景帶到現在,就像在看現代小說,少了那種身處三國的沉浸感,喜不喜歡就見仁見智。
發完牢騷,進入正題,本書敘事上特別的地方,就是以歷史情勢發展為主軸。
所以,這本書的主角雖說是諸葛亮,但閱讀的過程中,不太覺得有哪一個人是主角,一樁樁歷史事件才是主角。
歷史走到哪裡,事件中的人就會因之做出反應,然後,不同時期的孔明又會怎麼看待、觀察這些事件,又做出什麼評價或行動。
就像在歷史的河流中,每個人或乘船或游泳,或逆流而上或順流而下,也有些在河岸觀看,等著什麼時候下水。
所以,書名如果改成「西元181~208年的華夏政治軍事發展」,也是挺貼切的,但沒有這麼學術就是了。
除了特別的敘事角度之外,書中的某些觀點也滿特別的,分享三個。
第一個特別的地方,我們在讀三國的時候,主角就是曹操、劉備、孫權,再來是袁紹、袁術、呂布,再來才會提到劉表,反正就是個陪襯,成為焦點的時候,也只是因為曹操、劉備、孫權準備要在他的地盤大戰一場,而且他還已經死了。
但書中的描述可不是如此,在荊州士人的眼中,當今天下的英雄,除了在黃河南北對峙的袁紹與曹操,能相提並論的就只有劉表了,劉備只是派守新野的客將,孫權也只是憑著父兄餘蔭的小夥子,都比不上他們三個,其餘例如劉璋、張魯等,就更不用說了。
說也是,劉表領荊州十多年,治下文風鼎盛、民生富足安定,更有甲兵數十萬,北方亂成一團的時候,荊州成了避難天堂,當然得上稱雄一方,只是從事後歷史發展來看,才會覺得他沒什麼積極作為,也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第二個有趣的觀點是,劉備常被打得四處逃竄,好幾次妻兒都失散了,書中說他拋妻棄子是故意的。因為當敵方俘獲對方妻兒時,會覺得如果連親人都保不住,一定已經被徹底打敗,就不會繼續拼命追擊。
此外,事後為了接回親人一定會來談條件,雙方會產生一種特別的連結,減少敵意。
就連在新野帶著百姓撤退時,也是故意的,是刻意鼓動百姓跟他們一起走。並不是百姓自發跟隨,也不是劉備捨不得百姓,主要目的是讓軍隊混雜在百姓中,追擊的敵軍因為不容易分辨,就能夠順利撤退,以保全兵力。
但書中並不以此認為劉備是假仁假義,反而藉由孔明之口予以正面肯定。看似心機重的表行徑,卻是減少死傷的好方法,不管對百姓或對軍隊都好。
再來談談第三個特別觀點,就是主公與臣下特殊的主從關係,以作者的觀點,與其說是主從關係,倒不如說是依附關係。
書中,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勢力,有大有小、有強有弱。
大的接納小的,充實羽翼、爭雄天下,小的依附大的,一求自保、一圖發展。所以,雖然是同一個主公,但麾下各個將領與軍隊仍然都有一定的自主性,不像上下的絕對服從關係,所有的軍隊都是老闆的,戰時授予兵權,戰後就收回。
就像劉表與劉備的關係,表面上,劉備是劉表的客人,也從屬於劉表勢力,但實際上劉備有自己的軍隊,也歸自己調度,想跑的時候,就跑了。
日本的戰國時代各大名之間的關係是這樣沒錯,但中國的三國時代也是這樣嗎?好像也不太一定。
以上鋪承這麼多,也該來談談孔明了。
這本書從西元181年孔明出生開始,講到208年孔明28歲,赤壁之戰結束,差不多是孔明的前半生。
這時候的孔明就像不世出的天才,橫空降臨。僅是手中羽扇隨意揮灑,天下大勢卻已被他掌握在股掌之間,舉止投足盡是飄逸瀟灑。
但孔明的下半生可就不是如此,要開始辛苦了,尤其在劉備死後,孔明扛起千難萬難的重擔,好像有點笑不出來了,出場畫面也變成事必躬親,宵衣旰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年輕時瀟灑風姿已不復見,但也因此綻放出足以照亮歷史夜空的光芒。
書名:諸葛孔明‧壹 飛龍在天之卷
作者:陳舜臣
譯者:東正德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