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建構與認識自我:解嚴世代建築師的青春時光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篇關於忠泰美術館主辦「《1963─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前導活動── 「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第一場的心得。先來轉載一下活動頁面(連結)的介紹:

七零年代的臺灣戒嚴社會,平靜的表面下隱藏著躁動不安,此時正值青春求學時期的解嚴世代,在緊繃與壓抑中學習,累積出反動的推力,同步也正探索著建築與社會的關係。建築專業養成隨著教學體制發展,不僅是教授工程技術服務,更轉為重視文化創作,不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教育養分,都紛紛成為解嚴世代的啟蒙與覺醒。
時間:2023年8月5日(六)14:00~17:30
地點:忠泰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7F)
主持: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講者:郭文亮/建築學者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建築評論家
與談:林曼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名譽教授
   曾成德/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沒有帶筆電所以完全沒辦法針對每一段做摘要,以下都是我自己的心得,不代表講者講了什麼或沒講什麼)

1. 「解嚴世代」臺灣建築系列演講,是忠泰美術館「1963—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前導活動的第一場演講,主要涵蓋的範圍是解嚴後投入建築界的一代,他們在投入業界之前,是在怎樣的臺灣社會下成長,在大學又是受到哪樣的建築教育。這對一個建築界門外漢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好的入門理解。

2. 臺灣建築界有一個很好的比喻,當其他學界都在暴風圈的時候,卻只有建築界像在颱風眼一樣平靜。對我來說,一個比較明顯的指標就是臺灣1989年還在蓋中式大屋頂的台北車站(我對沈祖海、陳其寬還有郭茂林建築師的作品都很喜歡,但我獨獨不解分別設計出台大總圖、東海大學、新光摩天大樓的他們,為何聯手搞了一個大屋頂)。但你聽那些在解嚴後從學校畢業的建築師與學者分享,你會知道他們的成長過程跟其他人沒有兩樣:閱讀甚至翻譯大量的外國思潮、聽盜版音樂念盜版書、珍藏外國來的雜誌與書籍、中國來的那一代老師已經無法回應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新回來的老師嘗試更新穎的教學方式,並且更注重實作與踏查等等。所以這讓人更不禁懷疑解嚴後第一個十年台灣建築界在幹嘛?不過這是第二場的主題就是。

3. 七、八零年代對很多人來說都是走出「現代中國」辯論的時期,台灣人不再辯論怎樣才是現代中國、怎樣鎔鑄中國傳統於現代主義當中,在建築就是中正紀念堂、中山樓被蓋出來,然後王大閎的故宮博物院案被打槍、國父紀念館案被業主抱怨到大改。但七零年代成長的人們從美軍、國際貿易當中接受到更多新知識,從模仿當中逐漸長出自我意識以及對於所處環境的關懷。例如出現重視學習與經驗結合的實例報告,建築系學生被要求對實際的臺灣建築測繪出軸測圖與拆解圖,除了用手理解建築的構造之外,也將建築結構抽象畫,演繹建築之所以如此設計的理路。對於傳統建築的調查,也與後來古蹟保存乃至社區營造的發展息息相關。人們開始面對真實的建築,而不是從雜誌或理論裡認識建築。

「當學生有了測繪的經驗,這個老房子就是他們之後發展的魚骨頭」(喻肇青)

然後李乾朗老師畫的圖真的超讚。

4. 而在這時候的業界,可以觀察的一個重點是建築師對「機能」與「形式」之間的辯證。郭茂林認為應當先滿足機能需求,形式則是其次。在這個理念下可以生出相當簡練又實用的現代主義建築。但當我們對建築構造進行拆解,將會發現有更多不影響機能而讓形式介入的空間。但台灣房地產的興起,激烈的商業競爭反而讓形式與風格成為設計的重要課題,但更細緻的安排卻被忽略了。

啊,我終於知道那些醜建案是怎樣蓋出來的了。

5. 大家都愛蔣勳。

6. 然後我要謝謝Edward T White,謝謝你把建築理論通俗化,變成一般人在誠品翻過會想買回去的東西。直接念Five Books of Architecture我一定會崩潰。

7. 展覽標題的「1963」其實是一個回推的概念,回推一個解嚴世代出生的年代,他們出入社會遇到解嚴,執業一段時間後遇到九二一大地震,然後他們變成這幾年建築競圖裡面我們會看到的建築師獲評審。隨著年紀漸長,我們逐漸看到生活變成歷史,上一代的生活經驗開始被整理,不能算是一種歷史敘事,但卻也已經是一種需要好好爬梳、避免遺忘的一個世代了。

avatar-img
12會員
31內容數
喜歡看建築、研究都市計畫,一份業餘人士的筆記集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亞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許多後衝突時期的國家,創造和平跟創造憲法是一個相接續的進程。衝突方簽訂和平協定,並且對於後續憲政安排做出約定。但實際制憲的行為者跟和平協定不一定相同,各方對於協定的觀點也不同,這也使得這些後衝突地區的憲法轉型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從香港的現狀來看,可以說香港符合殖民地的定義,只是世界各國並沒有把這點說破而已。香港人民理應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各種可能都不應該被排除,不論是成為中國的一個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中國的聯繫國、或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一個不用煩心司法行政事務的憲法法院,應該更有餘裕去好好擔任憲法的守護者吧。
英國有個很弔詭的問題:蘇格蘭國會議員可以決定英格蘭內政,因為這部分是英國國會的權限;但英格蘭國會議員原則上不會決定蘇格蘭內政,因為這部分的權限已經下放給蘇格蘭議會了。這個問題也被稱為「西洛錫安問題」,究竟英國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對台灣會有什麼啟示嗎?
有些人主張金門馬祖跟台灣澎湖主權歸屬不一樣,所以台澎與金馬不能建立同一個國家,否則就是拼裝車。但事實上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拼裝車。世界上都有海峽群島這種「是英國國王的領土但不是英國的領土」的神奇安排了,台澎金馬這種已經共同組織國家的例子並不是甚麼天理不容的異例。
漢志王國哈希姆家Hussein bin Ali與他兒子們的奇幻旅程
在許多後衝突時期的國家,創造和平跟創造憲法是一個相接續的進程。衝突方簽訂和平協定,並且對於後續憲政安排做出約定。但實際制憲的行為者跟和平協定不一定相同,各方對於協定的觀點也不同,這也使得這些後衝突地區的憲法轉型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從香港的現狀來看,可以說香港符合殖民地的定義,只是世界各國並沒有把這點說破而已。香港人民理應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各種可能都不應該被排除,不論是成為中國的一個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中國的聯繫國、或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一個不用煩心司法行政事務的憲法法院,應該更有餘裕去好好擔任憲法的守護者吧。
英國有個很弔詭的問題:蘇格蘭國會議員可以決定英格蘭內政,因為這部分是英國國會的權限;但英格蘭國會議員原則上不會決定蘇格蘭內政,因為這部分的權限已經下放給蘇格蘭議會了。這個問題也被稱為「西洛錫安問題」,究竟英國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對台灣會有什麼啟示嗎?
有些人主張金門馬祖跟台灣澎湖主權歸屬不一樣,所以台澎與金馬不能建立同一個國家,否則就是拼裝車。但事實上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拼裝車。世界上都有海峽群島這種「是英國國王的領土但不是英國的領土」的神奇安排了,台澎金馬這種已經共同組織國家的例子並不是甚麼天理不容的異例。
漢志王國哈希姆家Hussein bin Ali與他兒子們的奇幻旅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忠泰美術館的展覽「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臺灣於1987年7月15日正式「解嚴」,成為民主社會發展上重要的里程碑,此展著重於臺灣建築於1980至2010、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
Thumbnail
  筆者出生於解嚴後的1988年,看完展後,覺得有許多未盡之處,主要部分有三,分別為: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以建築師中心思考臺灣建築的問題、及建築自我批判傳統式微的問題。 第一、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   序言中說道:「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1963年前後數年出生於臺灣,並於19
Thumbnail
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中,發現獨特的建築之美。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是臺灣戰後建築史上的重要作品,呈現理性、創新和現代性。這篇文章探討波浪大樓的功能、美感以及施工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並介紹設計師陳仁和的背景與貢獻。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去年6月間有機會審閲譚嘉明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九龍城華人社區與「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頗感興味,也對於香港史的研究議題,增長不少知識。譚嘉明先生這篇文章有兩個重點 ,一是〔九龍城華人社區的發展簡史〕;另一個重點是〔「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忠泰美術館的展覽「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臺灣於1987年7月15日正式「解嚴」,成為民主社會發展上重要的里程碑,此展著重於臺灣建築於1980至2010、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
Thumbnail
  筆者出生於解嚴後的1988年,看完展後,覺得有許多未盡之處,主要部分有三,分別為: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以建築師中心思考臺灣建築的問題、及建築自我批判傳統式微的問題。 第一、以世代定義建築師的問題   序言中說道:「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1963年前後數年出生於臺灣,並於19
Thumbnail
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中,發現獨特的建築之美。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是臺灣戰後建築史上的重要作品,呈現理性、創新和現代性。這篇文章探討波浪大樓的功能、美感以及施工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並介紹設計師陳仁和的背景與貢獻。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筆者看完展後的主要問題有三:分別為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現代性定義模糊的問題、及內容矛盾的問題。 第一,斷代史去脈絡的問題   為何時間軸是1949—1983?與1948—1984有何差異?從展覽中可知,始於1945年的原因在於,該年底南京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帶來一批中國的菁英及大陸
Thumbnail
去年6月間有機會審閲譚嘉明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九龍城華人社區與「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頗感興味,也對於香港史的研究議題,增長不少知識。譚嘉明先生這篇文章有兩個重點 ,一是〔九龍城華人社區的發展簡史〕;另一個重點是〔「樂善堂」的建立與發展〕。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