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多存股法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投資方法?
我在"散戶進化入門"這本書中,有一個章節對於我上一本書"傻多存股法"進行討論與檢討。既然能夠改善,表示傻多存股法比較差,現在的投資方法比較好,是這樣的概念嗎?
在"散戶進化入門"這本書中,有提到典範不可共量的概念與原因。所以今天我想用這篇文章來闡述這件事情。
首先我們拿大家觀念上都認同的指數投資,來審視傻多存股法。
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指數投資首先會先拿台股大盤指數來和傻多存股法進行比較,就是0050績效和傻多存股法比較。傻多存股法的回測結果輸0050,答案就是傻多存股法忙了半天,其實只要買0050就可以達到無腦輾壓的績效。
投資就是為了賺錢,傻多存股法績效比0050差,接下來的ETF優點譬如分散投資降低持有個股風險,更換成分股的原則等等就更別談了。
指數投資認為的穩健,在於指數BETA值。越偏離BETA就代表風險越高,越靠近BETA值就是穩健。傻存股法股票的集合體雖然降低了持股風險,但是投資績效劣於0050。
可是我們就這樣否定了傻多存股法嗎?接下來看看價值投資怎麼看待傻多存股法。
巴菲特說過,如果你的假說正確,你的推理正確,你的證據正確,經過數次的操作結果也正確,那你的方式就是穩健的。所以我們拿價值投資的角度來審視傻多存股法,我們可以這樣來解讀:
傻多存股法的假說: 買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成為股東,長期持有,分享公司的獲利,長期下來的收益會比定存來的好。
傻多存股法的推理:
1.資本主義必然伴隨通貨膨脹,而股票的股價會伴隨通貨膨脹而上漲,所以股票是抗通膨的工具。
舉例,一家牛肉麵一開始賣50元,成本25元,獲利25元。該牛肉麵店股份一股,EPS25,本益比10倍,該公司股價為250元。
經過通貨膨脹之後,牛肉麵變成一碗100元,成本一樣50%變成50,獲利變成50元,EPS50,股價變成500。
該公司什麼事情也沒變,一樣賣一碗牛肉麵,成本結構也沒變一樣是50%的成本,也沒賣更多一樣賣一碗,市場的本益比也沒變,可是這時候股價卻變成500。
2.長期持有該公司股票,必然可以抗通膨
3.通膨利率贏定存利率
4.存股贏定存
傻多存股法的證據:
我使用兩個證券戶頭,一個戶頭進行價差操作,一個戶頭進行存股。將兩個戶頭進行實驗比較,證據顯示存股績效優於作價差(這實驗只表示我個人沒有作價差的天份,不代表價差交易劣於存股)。
有這樣的前提之後,我進行了長達12年的操作,結果也順利達成我的目標,所以我能說,以價值投資對於穩健的定義,傻多存股法是穩健的。
傻多存股法的假說,一開始就只是追求比定存還要好的投資績效。然後試圖找出以長期持有公司來降低股市波動造成的損失風險。所以儘管投資績效比0050差,可是傻多存股法的假說並不是設定投資績效優於大盤,而是設定了"比定存好的績效",所以傻多存股法是成功的,反觀巴菲特他自己宣稱是以大盤作為標準,所以自然每個人都以"波克夏是否績效優於大盤"做為波克夏績效是否優劣的標準。
而巴菲特不認同指數投資對於穩健的定義(巴菲特說的不是我說的,不要戰我)。巴菲特認為,指數投資首先定義了風險為BETA值。任何偏離BETA值的公司都是具有風險的公司。所以越靠近BETA,風險越低。意即如果你認為蘋果是好公司,可是你為了降低風險,你必須要買其他你認為沒有那麼好的公司,就為了降低BETA值。買入不必要的公司,這怎麼會是好的投資策略呢?價值投資甚至揶揄指數投資應該都是諾亞學派的,他們都學諾亞當初建方舟,每種動物都要來兩隻的哲學,所以任何股票種類或是產業都要買兩種以上,什麼都要來兩隻。
巴菲特也認為,指數投資派認為,打贏大盤的主動投資優勝者,就像是擲銅板大賽的冠軍。這個冠軍宣稱的任何方法都是可笑的,擲銅板靠的是運氣,哪來的技術可言呢?可是巴菲特認為,如果是運氣,那為什麼這些冠軍都是出自於某種學說或是理論,而不是平均分散於各種投資學說中呢?
以下是我個人目前對於投資的理解和發想:
指數投資定義和建立了一個不容易被反駁的理論。我歸納以下幾點:
1.指數投資為買進一個市場,得到這個市場的平均報酬。
2.指數投資不宣稱投資某個市場一定賺錢。如果你投資一個平均向下的市場,那你的報酬就會是向下的趨勢。你如果投資全世界的市場,而全世界的市場平均報酬是負的,那你的投資績效就會是負的。
當這兩點成立之後,在哲學家眼中,這樣的說法就變成堅不可摧的偽科學。以波普的反證論來說,指數投資就像說明了明天的天氣不是晴天就是下雨,你投資的市場長期趨勢不是往上就是往下,這有說等於沒有說。為了突破這樣的哲學困境,所以有的指述投資人開始找證據來解釋與說明,全球市場必定長期往上的趨勢,而不再堅持可能往上或是往下。
哲學家認為的科學精神,應該是越大膽的假設越好。譬如氣象科學,能夠在今天明確的指出明天下午兩點,天氣必定會下雨。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等時間到的時候來檢驗這個預測是否準確。如果準確,那我們就可以繼續支持這個理論,如果失敗,我們可以來檢討如何改進。這樣的過程在哲學家眼中,才是好的科學精神。指數投資那種得到市場平均報酬,不是長期往上就是往下不保證一定獲利的論點,在哲學家眼裡是偽科學。
當指數投資被稱為偽科學的時候,指數投資人就會出來反駁,並將指數投資原則加上一些條件,來證明指數投資並非偽科學。譬如:
1.全球市場是效率市場,長期必定賺錢。
2.在長期趨勢向上的市場,如果你出場賣出的時間點錯誤,可能還是會造成賠錢的狀況。
3.其他我沒有想到,我也不知道的各種理論,來證明指數投資理論還是可以被否證的狀況。
我認為這都是替理論附加一些條件,這都是哲學家眼中的袒護理論。就像我們看新聞媒體報導某個人家的小孩犯罪,然後那個小孩的爺爺奶奶就會說,我家小孩很乖,都是被朋友帶壞的。企圖找理由替小孩解釋小孩犯錯的行為。理論錯就是錯,理論犯錯就該被檢討,該改進,而不是加上一些特例來企圖解釋,替理論自圓其說。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也認為投資應該像波普一樣,使用反證法去審視投資理論讓投資理論越來越好,逼近真理。
可是科學研究和知識的累積,並不是不斷地變換理論而進步的。孔恩歸納過去的人類歷史,找出了人類如何研究一門學問,如何讓近代人類社會的科學突飛猛進。
孔恩認為,知識的累積,必須要一套理論下不斷研究,才能持續地累積知識。不斷的否定理論,不斷的更換理論,所有知識必須重新學習這樣的過程無助於累積知識。人類科學近代的發展,從亞里斯多德的古典物理學,到牛頓的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人類在某個階段,必定是遵從某種理論而進行研究的。當一種理論出現問題,人類的歷史顯示,科學家並不會像波普一樣地拋棄理論,反而是用一種近乎荒謬的方式來企圖替理論圓謊、開脫、袒護、解釋。
舉個例子,孔恩翻閱並研究亞里士多德的學說發現,其理論闡述了各種物質的本性,氣體是輕的會往高處飄,石頭是重的所以放開手,石頭往下掉。這都是物體回歸於其"本性"。可是這套理論被質疑,那為什麼石頭拋出去,會往前拋物線前進一陣子,而沒有像放開手一樣馬上垂直往下掉呢?這時候亞力士多德的理論就解釋,因為石頭前進的時候,石頭的後方產生的真空,然後周圍的空氣遞補了這個空間之後,幫助石頭往前進。孔恩就認為,偉大智慧如亞里士多德,怎麼會想出這麼荒謬的解釋方法?
這件事情就解釋了,科學家是如何替理論辯解和解釋,而不輕易拋棄理論的態度。歷史上真正的科學家,遇到事實和理論不同的時候,會想辦法增加一些"特例"去體理論解釋。這就像當指數投資被指為偽科學的時候,指數投資人會替理論增加特例,來解釋理論。
而指數投資人的特例--巴菲特的主動投資長期都能戰勝大盤,也是抱持著"巴菲特過世之後這樣的績效還能持續嗎?"的心態去看待價值投資,認為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是指數投資的異例,指數投資還是正確的。
所以指數投資和價值投資看似針鋒相對,其實這兩者都是像孔恩的那套科學架構一樣,認為自己理論正確,然後盡力為維護自己理論。
有人看了我的一些文章,認為投資是一門哲學,無法像科學一樣進行研究。這科學不是指我用某一套數學工具或是投資策略,就能找到完美投資聖杯,這科學不是那樣的科學。
所以我想透過這篇文章來說明,這所謂的科學和哲學,是指對於理論的看待方法。我們可以把哲學投資方法當作波普的否證論,不斷地更換理論,新的理論改善舊的理論缺點,視為哲學的投資方法。而認同某一套理論而死守到底,就可以稱為科學的研究方法。
所以我想強調的是科學"精神"(看待理論的態度),而不是科學"方法"(歸納、統計、演繹等等數學或是策略)。當然,每個人可選擇要用哲學或是科學的精神來研究投資,而我只是提供一種如果你要以孔恩的科學架構來研究投資,應該如何開始和入門。如果你認為投資是一種像波普那樣的個人哲學,那你就可以去看苑舉正教授對於投資哲學的理論,學習以哲學來進行投資的方法。去硬要分辨或是找出誰對誰錯,沒有意義。
恭喜各位讀完本篇文章,如果你看不完這篇文,那也是很正常的。因為現在抖音或是各種媒體充斥,超過三行字或是八秒鐘的影片都無法讓人靜下心看完。如果你可以看完並理解,那你真的很適合追求知識和研究學問 XD。
散戶進化入門相關資訊:
試閱: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