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能力大解密,它如何工作?又該如何訓練

2023/08/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先前整理了一篇《邏輯好與不好差在那裡?增強邏輯表現的12種方式》,發現「分析能力」很難用短短的幾行字讓人深入理解,因此興起了撰寫本篇文章的念頭。本文試著用更淺顯的方式,說明分析能力如何運作,期望讀者在深入瞭解之後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增強自我的分析能力。

首先想問大家,對於「分析」的想像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我們會覺得某個人在做分析呢?我們可能會先蒐集整理資料,接著觀察看看有什麼端倪…這當然也是分析,但可能屬於比較淺層的分析。根據ChatGPT的說法,分析是透過觀察、蒐集、整理和評估訊息,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推理和判斷。這聽起來每個人都能做到。然而事實上展現出來的分析能力,人人卻是天差地遠,這個差別到底在哪裡呢?

分析的準備

先從行為的角度來看,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會做那些事。

觀察與搜集資料

分析必須基於事實或證據,沒有任何根據則叫猜測,因此理所當然這是一開始基本的工作。然而蒐集資料的廣度與深度,通常會影響我們的判斷,也就是分析的結果。可是無止盡的蒐集資料也是不切實際的行為,因此該如何蒐集資料、蒐集到什麼程度的資料等等,本身就是一種需要先判斷與分析的行為。

整理資料:對資料貼標籤,進行分類

當我們在判斷:「這是什麼資料」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做貼標的動作,這是我們大腦本能的行為。一旦貼過標籤,下一次在判讀上的速度就會變快,是一種節省大腦資源消耗的重要機制。在大部份的情況下,標籤的內容不會影響分析的品質,可是在模糊程度非常高的場景裡,標籤與分析的關連性就會被突顯出來。事實上它會影響我們最終整理資料的品質。

拆解資料

當資料被分類之後,就能將不同類型的資料作拆解,成為分類底下一個個的項目。拆解會有「細度」的問題,能拆多細通常與專業知識有關。例如對於一項工作要如何運行,執行者通常能拆得比管理者細。因此拆解資料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拆到多細,則要視場景需求而定。

重組資料

拆解就是為了重組,但是重組的內容並不限於眼前的資料。例如我們拿到一間公司的財務數字,這時候我們經常把今年的營收拆出來,和前幾年的營收作比較;或是將同產業競爭對手的數據放在一起作比較。這就是一種重組的概念。事實上數據分析師的工作很多時候是要透過不同角度將資料重組,來觀察不同數據之間的差異與變化。可以用什麼樣的資料進行重組,很大的程度會影響分析結果。

分析的執行

根據分析目的不同,常見的分析動作又可分成二種。第一種是分析過去的事物,想要透過手邊的證據來暸解事實的真相,最終產出個人的觀點或是對未來的推測。這類型的分析通常會以量化分析的方式來執行。第二種分析是根據需求規劃出未來發展的方向,最終產出的是可執行方案。此類則會以質性的方式進行分析。

影響分析結果的關鍵因素

在拆解分析過程中需要執行的動作後,接著我們就要問:要執行好這些動作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加強?

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將決定我們能分析的範圍與程度

人對於完全未知的內容是無法分析、解讀出任何東西的。想像一下,如果今天收到一個禮物,要猜猜裡面裝了什麼,你會怎麼做?我們通常會先看一下它的大小形狀,搖一搖看有沒有聲音,評估一下外包裝盒與內容的大小……等等。我相信大家都一樣,會試圖從眼前的這個禮物中取得更多的資訊。接著我們會依自己過去的經驗來思考,有什麼東西符合它的大小形狀,可製造的聲音也相同……等等。我們一定會選一個和眼前這些證據看起來最相近的結果,作為我們的答案。我們幾乎不可能猜出一個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既然如此,更別提要將這些內容拿來使用。

如果想要體驗一下〝知識邊界〞是什麼,可以玩玩《瞎掰王》這款遊戲(無業配)。裡面會出現很多我們從來沒聽過的東西要去瞎掰。玩遊戲只是爆笑好玩,但其實要掰得好也是不容易。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要把事物分析好,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的不是多麼聰明伶俐,更多的是資訊與知識的累積。分析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技巧,因為它完全是大腦中運行的活動,我們通常只能看到結果的好壞,無從得知他們是如何辦到的。希望本文可以協助大家一窺分析的秘密,提供給想增進分析能力的人一些執行的方向。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用邏輯改變世界 了解最新動態!
13會員
27內容數
誰說數學差就不能學邏輯?誰說感性與理性一定互相排斥?這裡你可以學到理性的邏輯思維,不用任何基礎,沒有口號、沒有術語。並且透過人性問題的正面討論,幫我們更好地解決人生問題。 邏輯思考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學問,也是每個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識工具,因此這裡提供免費的內容做推廣。當你遇到「為什麼」與「如何」的問題時,就能利用它來解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