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應用程式效能監控(APM)的演變

2023/08/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Credit: dynatrace

Credit: dynatrace

應用程式效能監控(APM)的歷史

Gen1-APM隨著JAVA興起日漸重要

應用程式效能監控市場的發展歷程可追溯至1990s末期,當時Wily Technology(後來被CA收購)和Precise Software處於領先地位。

第一代的應用程式效能管理(APM)解決方案因應Java的快速興起及對效能管理的需求而應運而生。

但當時的基礎架構在很大程度上是靜態的,而當時使用Java建構的應用程式也相較簡單。

Gen2-基於SOA架構APM再次進化

2000 初期,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 (SOA)架構的興起,帶來了提高靈活性和敏捷性的需求。然而,伴隨這些改革而來的是應用程序複雜性的增加,而產生了需要新一代監控的需求。

這個新一代產品由最初的“dynaTrace ”( AppMon)以及 CA Wily 的幾個分支(即 AppDynamics 和 New Relic)處於領先地位。

dynaTrace引入了 PurePath(dynamic tracing of a single transaction) 的概念來應對SOA架構伴隨而來的複雜性。

Gen3-數位轉型下的全新工具

現今,雲是新的企業計算資源平台,帶來超大規模應用程式的構建方式-微服務,也帶來了如multi-cloud, serverless computing, container orchestration, DevOps, IoT and edge computing,等一套全新的技術和概念。

透過將整體應用程式分解為小的、經常變化的組件-容器,這也進一步增加了應用程序的複雜性。

舊的監控方法在這些雲原生環境中已不再適用

重要的是,底層基礎設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靜態變為高度動態

Gen3監控工具有哪一些特點

自動化

基於高度動態的基礎設施和極其複雜的應用程序,Gen3的監控方法必須從部署agent、問題識別、根本原因查找、觸發修復皆達到完全的自動化。

以AI為核心

人工智能必須成為Gen3監控的核心。透過從agent收集的各種大量數據(log, metrics, metadata, trace, context, timeseries data...),訓練出告警的模型,透過模型減少管理者對潛在大量告警的工作量。

多合一

傳統監控工具的各自為政(不同技術-不同agent)是一個過去的大問題,組織內擁有多個孤立的監控工具無助於複雜的動態環境內解決問題。Gen3監控提供多種技術合一的監控agent,並達到簡單建置、全棧(full-stack)、一體化的解決方法。

總結

下篇可能著重比較一下Gen2 vs Gen3,祝大家閱讀愉快!~




17會員
32內容數
歡迎來到「Marcos的方格子」!目前在「Marcos談科技」撰寫在職涯上學習到的知識,在「Marcos談書」分享我在日常的閱讀和心得,歡迎您的到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