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16個房間,最符合的人格類型,只是你最喜歡的房間,不代表你永遠只能待在那裏。」這是對近年很流行的 #MBTI 的最佳詮釋。
MBTI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用4個光譜的傾向組成16種人格類型,E/I是指專注的焦點,是「向外探求」或「向內聚焦」;S/N是指獲取訊息靠「感官細節」或「推理全局」;T/F是指做決定時,偏向「理性思考」或「情感同理」;J/P則是執行決定時喜歡「按部就班」或「隨機應變」。
也就是從哪裡獲得能量?如何接收資訊?如何做決定與執行?了解自己在每個向度的傾向後,就可以把這四個字母拼起來,那就是最傾向個人的人格類型。
是「傾向」而不是「等於」,因為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學習到最適合的生存方式,除了的人格類型外,也有其他類型跟自己相似的地方。
有位好友說,他「測」出來的型每次都一樣,ENTJ用中文簡體版的說法是「指揮官」,其實如果沒有正確理解 MBTI,只是給一個定義的名稱,或當作是做坊間的心理測驗的話,信度與效度都會受影響,測出來的結果也容易被誤解。
測出來的只是「慣用思考模式」,就像《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的作者是「雪力」所提「找到貼近真實自我的解答」。
她是熱門 YouTube 頻道「雪力的心理學筆記」的創立者,也是一位 MBTI 國際認證講師。我覺得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幫助讀者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而不會被誤認是人格測驗。
MBTI 不應被用來做任何的「預測」,因為每個人的行為和反應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先天性格、成長環境、當下的狀態等。它或許是一種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特質,但不能因此給人貼上標籤或帶著偏見。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這個世界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沒有所謂好壞優劣,當然也不可能粗分成16類。不需要所有人都很務實,這會阻礙創新;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是領導者,因為每個角色都非常重要,都有獨特性。
我們要放被社會框住的價值觀,覺察及真實地面對自己,只有找到自己的優勢,才能發揮潛能;只有發現自己的盲點,才能突破 #自我侷限;只有理解及 #自我接納,才能認可 #自我價值。
運用這個工具,可以有效了解「我」這個產品如何使用,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和升級,不用跟他人比較,就像是對自己的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沒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可以由自己定義及詮釋。
不要執著在「我到底是哪一型」,我們每個人都有這16 個人格類型的部分特性與潛能,所以多專注在覺得對自己有建設性的建議上,透過這本書的協助,找到自己的內在力量,開啟新的蛻變,好好鬆口氣,重點是「不當完美的自己,成為最舒服的自己」。
MBTI的結果其實只是告訴我們是哪一種種子,有的人或許是像花兒的種子,有些人可能是蔬果,也有人其他植物的,就算是同類型的種子,放在不同的土壤、溫濕度,長出來的樣貌是不一樣的。
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生長,會影響我們的成長狀態,但我們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可以跟著因應及調整,因為內在特質是穩定的。
找到並接受自我壓抑的那一面,我們可以努力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成熟的人,並從多元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人都不需要完美,但要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多元性,並不帶批判的眼光看待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