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槍》影評-這世界對他開了九槍,我對這社會只開一槍怎麼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阮國非,一個曾經佔據新聞版面的「外籍移工」之一,在台灣人心中他就只是其中一個講的不同語言並且被我們視為非我族類的一群移工中的一人。圖片擷取自九槍臉書

阮國非,一個曾經佔據新聞版面的「外籍移工」之一,在台灣人心中他就只是其中一個講的不同語言並且被我們視為非我族類的一群移工中的一人。圖片擷取自九槍臉書

電影簡介:

2017年8月31日,失聯越南籍移民工阮國非遭警方連開九槍致命。舉國譁然下,輿論向兩邊傾倒,其中一邊,讚賞警方制服有暴力行為的逃逸外勞,但當時的阮國非是手無寸鐵,警方扣下的九槍,有其必要?記錄事發真相的密錄器,警政署以「偵查不公開」為由,不予以透露。《九槍》完整呈現密錄器裡,阮國非中槍後到救護車到場救護的半小時,第一台救護車先護送受傷民防,無所作為的圍觀民眾直盯著阮國非在地哀嚎、匍匐,直到斷氣。也許,問題該這麼問,殺死阮國非的,是那九槍嗎?(此段文字擷取自報導)

電影分析:

紀錄片的介紹方式我就不從劇中片段去切入了,片中的畫面、言語以及動作其實很明白地展現出導演的意圖,將蒐集而來的素材,選擇置放或是不置放這個片段;置放多久後上配樂或是交疊其他畫面;影像的切角,不論是拍攝時光線或是鏡頭語言的切角,片中沒有伏筆沒有相互戶應,沒有燒腦以及隱喻,雖然在編排上可能有些許意識流帶點文藝感,但這些素材都是觀眾需要知道或導演希望觀眾會需要知道的。

導演將一些真實發生的事情用小小的方框,碰碰碰碰碰碰碰碰碰,無聲的重擊在銀幕上,再緩緩地拼成一個議題。這些不同的素材讓觀眾,可以在觀影中(後)不會因為主題以單一事件作為開展,而將這個案件(只)作為這部片最主要環繞的討論的議題,並作出跟當初阮國非事件發生後社會群眾一樣的二元評價,遠洋漁工、長照移工、廠工,這些被遺忘的人群們才是導演想要紀錄並且希望蕩漾出更多討論的議題。

我特別被震撼到的是,這些劇中穿插的一些短對白,其實都是擷取自阮國非生前的臉書內容,當我還在為了密錄器畫面傷感(可能還有點不舒服,對於畫面本身的真實性或是影片中一舉一動的真實性),或是為了片中那些不同聲音在思考時,突然忘記這是一個「真實」事件,不是改編也不是什麼形而上的議題辯證。當我意識到這些對白是真實存在於歷史洪流時我心中漾起一陣酸楚,我,也是那種會記錄下心情片語的人,而倒臥在血泊中的阮國非也是,差別是他捱了九槍。

或許他有錯或許沒有錯,但他在異地捱了九槍後離開世界,而我聽到的碰碰碰碰碰碰碰碰卻是在影院中的喇叭所發出來的,我與他有什麼不同?我又為了這些一樣會記錄下心情的人們做了什麼努力,又該做什麼努力,才能夠讓這槍聲不要成為我們這片土地上烙印在異地的他(我)們的悲歌。

片末引用Robert Frost的詩"Stoppinf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片末引用Robert Frost的詩"Stoppinf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心得:

我發現我總是習慣在看完一件事情的始末後急著下定論、爭對錯,但誰對誰錯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就算你真的爭論贏了,但是另一方的疑問以及顧慮真的被弭平了嗎?有沒有後續的力量在協助他們持續發聲,這些聲音被淹沒在對錯中只會讓下一次的爭論後面的事件更加血淋淋。

就像密錄器中的畫面一樣,在映後座談時有觀眾舉手提問以阮國非事件作為影劇的題材會不會又掀起二元對抗,反而會失焦或是無助於導演想要的希望大家好好重視這些議題的初衷,但導演的回應是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好幾年了,判決也已經確定了,如果我們因為擔心這件事情會揭開被害者以及加害者家屬,又或是都是被害者的家屬的傷疤而避而不談這件事情,那麼什麼時候才可以開始討論?

永遠都會有避而不談的聲音存在,但這些事情不會因為人們選擇視而不見就消失,還是真真切切的持續在我們這片深愛的土地上一再發生,就像最近的八尺門的辯護人一樣,身為法律人的我在看到這些議題持續發酵,卻不能去談論他,那麼我應該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

當選擇去直面這些問題時,並選擇以最能夠傳達這些議題的方式以及題材,不正是最好的處理手段嗎?掀起爭端挑起對立也好,之所以有爭端代表人們對於彼此的想法還不夠理解,又或許藉由爭端可以發現自己真正對於這些議題的想法,而不是讓這些隱藏在心中的想法持續在形塑著現在的社會,卻又沒有任何溝通的管道讓我們的想法交流並且讓社會往我們共同期望的方向前進。

這世界對他開了九槍,我只對這社會開了一槍
導演蔡崇隆,映後對談的神情以及談吐與他帶來的片不同,更多是理性以及訴諸解決的管道在與觀眾對談。畫面擷取自九槍臉書

導演蔡崇隆,映後對談的神情以及談吐與他帶來的片不同,更多是理性以及訴諸解決的管道在與觀眾對談。畫面擷取自九槍臉書


avatar-img
15會員
60內容數
分享書中所思所想,希望能夠帶給讀者不同角度的看書視角,書作為一個載體不應該是在閱覽後乘載著灰塵,更應該可以作為串連起讀者傳遞共鳴感的故事,期許能夠一起成長一起思考將所思所感落實在生活中,培養閱讀心態也打磨處事心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但丁快書漫想 的其他內容
可以想像你對面坐了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而你是一個記者,你可能有或可能沒有一個明確的問題意識,但相較於真實採訪而言,你沒有任何時間限制以及不用擔心自己的笨拙會讓場面尷尬,與大型語言模型對談時,你只要加一些提示就可以更加讓你的問題聚焦又或許你可以得到意料之外的答案。
對我來說這部片對我最深的影響除專業影評提到的之外,更是奧本海默內心的糾結,身為原子彈之父的名聲太重,重到不可承受,歷史上留名的人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因為他們身負許多糾結,並且因此做成了很多決定,當弱點可以一覽無遺時,人們更會傾向去接受他們的成就。
《怪物》(日語:怪物,かいぶつ)是一部2023年日本劇情片,由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坂元裕二編劇、安藤櫻、永山瑛太、黑川想矢、柊木陽太主演,著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為該片擔任配樂,因此該片為坂本龍一的遺作。該片在日本長野縣諏訪市拍攝,入選第76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並獲得最佳劇本獎、酷兒棕櫚獎[1]
每件事都可以有計畫,但這些計畫越侷限就越危險,計畫是一個開啟你重新思考的節點,一個節點代表一次轉彎,打轉的時間避不了,就像人生一樣,只要你在打轉後有一個新的方向,那麼就能持續拓展可能的思維以及人生落腳處。Try to expect nothing, but be open for anything.
在這個破敗又充滿毒害的未來世界,全球僅存的 1 萬人口為了生存被生活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下。在這個深入地下數百層樓的深淵社區「末日地堡」裡,試圖了解關於「末日地堡」的任何資訊被視為最大的禁忌,蕾貝卡弗格森飾演的工程師茱麗葉,在愛人被殺害後,悄悄調查謀殺案,卻也發現了這座「末日地堡」背後真正的秘密
作者:提亞戈·佛特 什麼是第二大腦,為什麼我們需要打造他? 我們投注不計其數的時間閱讀、觀看和傾聽他人談論我們應當怎麼做,該如何思考、過生活,但相對地,我們很少致力於實際應用這些知識,將其化為己有。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資訊囤積者,雖然儲存了數不勝數的立意良好的數位內容,最終卻只是徒增焦慮和煩惱。而第二大
可以想像你對面坐了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而你是一個記者,你可能有或可能沒有一個明確的問題意識,但相較於真實採訪而言,你沒有任何時間限制以及不用擔心自己的笨拙會讓場面尷尬,與大型語言模型對談時,你只要加一些提示就可以更加讓你的問題聚焦又或許你可以得到意料之外的答案。
對我來說這部片對我最深的影響除專業影評提到的之外,更是奧本海默內心的糾結,身為原子彈之父的名聲太重,重到不可承受,歷史上留名的人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因為他們身負許多糾結,並且因此做成了很多決定,當弱點可以一覽無遺時,人們更會傾向去接受他們的成就。
《怪物》(日語:怪物,かいぶつ)是一部2023年日本劇情片,由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坂元裕二編劇、安藤櫻、永山瑛太、黑川想矢、柊木陽太主演,著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為該片擔任配樂,因此該片為坂本龍一的遺作。該片在日本長野縣諏訪市拍攝,入選第76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並獲得最佳劇本獎、酷兒棕櫚獎[1]
每件事都可以有計畫,但這些計畫越侷限就越危險,計畫是一個開啟你重新思考的節點,一個節點代表一次轉彎,打轉的時間避不了,就像人生一樣,只要你在打轉後有一個新的方向,那麼就能持續拓展可能的思維以及人生落腳處。Try to expect nothing, but be open for anything.
在這個破敗又充滿毒害的未來世界,全球僅存的 1 萬人口為了生存被生活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下。在這個深入地下數百層樓的深淵社區「末日地堡」裡,試圖了解關於「末日地堡」的任何資訊被視為最大的禁忌,蕾貝卡弗格森飾演的工程師茱麗葉,在愛人被殺害後,悄悄調查謀殺案,卻也發現了這座「末日地堡」背後真正的秘密
作者:提亞戈·佛特 什麼是第二大腦,為什麼我們需要打造他? 我們投注不計其數的時間閱讀、觀看和傾聽他人談論我們應當怎麼做,該如何思考、過生活,但相對地,我們很少致力於實際應用這些知識,將其化為己有。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資訊囤積者,雖然儲存了數不勝數的立意良好的數位內容,最終卻只是徒增焦慮和煩惱。而第二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第一次來到台灣,我才發現自己是個奴隸。」——身中九槍而亡的移工 看完紀錄片《九槍》彷彿身為台灣人的優越感被搧了一記耳光,疼得腦海嗡嗡作響。 台灣近代人口結構與就業市場逐漸轉變,面對勞動人口不足的便捷方案便是引進大量移工,也就是過去俗稱的外勞。 若說舊金山鐵路是清末民初華人鋪的、蘇花公路是
Thumbnail
現在年輕一輩網民大概不知道以前的逃犯有多可怕,當然當時的監視器並不普及,所以逃犯常常逃逸無蹤,根本沒辦法追蹤,最可歌可泣的就屬陳進興、高天民和林春生三人了,看看當時五常街槍戰戰死幾個警察,最後林春生身中六槍,死在巷尾,不久後,高天民在舊公寓房間內挾持護膚小姐自戕,在這之後有線報說僅存的陳進興逃往陽明
阮國非 阮國非,來自越南中北部乂安省,享年27歲。 十年前他為了負擔家計來到台灣工作,七年前他為了更高的報酬而違約離職,成為大家口中的「逃跑外勞」,當時的他大概不會想到半年過後他會在異鄉斷魂。 阮國非的最後一天 2017年,8月的最後一天,越南籍失聯移工阮國非赤裸出現在新竹縣鳳山溪畔。吸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鄭保瑞繼《智齒》之後,再次讓我這名觀眾死個痛快。何以致死?《九龍城寨之圍城》講述兩代黑社會之間無法斬斷的仇恨鎖鏈,他們試圖打破「天注定」的命運,甘願為城寨、為所愛而亡。全片重現經典港片的熱血激情,如同端上招牌叉燒飯能夠一再品嚐其滋味,城寨美學更是讓我看得目不轉睛,美術總監麥國強創造出一場真正的奇觀,
Thumbnail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Thumbnail
<一切未曾遠去>的作者阮越清是一位越南裔的美國人,夾在美國與越南之間,對於越戰甚或戰爭有不同於我們以往的理解。或者說,即便我們可以理解勝利者所寫的歷史一定有其偏頗之處,諸如解放自由之類的冠冕堂皇理由…但是在細節上往往無法更進一步探究。而作者透過本書,以越戰甚或其他美國所發動的戰爭,是如何在媒
Thumbnail
因為最近討論度太強了,只有打開臉書就會看有人在討論。於昨天晚上,開了網飛看了一回。 就是以台灣社會為背景的香港黑道槍戰電影,而且和周潤發等級的片子相比還弱了點。評價應該是:還好還好。 大家也都會帶一下:為什麼中國會放行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同時造成票房大買呢?大部分的評論是說:中國吸引以此片來形塑
Thumbnail
13歲來台的越南移民羅漪文,在食物味道的記憶裡尋找家族的根,在鄉親互動認識當年未曾長大的故鄉事。本來為了拍紀錄片下鄉田調後,發現影視拍攝的困難點,過程中拿到司法通譯證書的她,開始為越南同胞進行溝通翻譯的工作,藉此反思社會問題與新聞時事。讓我聯想起 2023年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臨時通譯莉娜的劇情。
Thumbnail
阮文凱以為在工廠上班就是按前輩們教的做,來臺灣幾乎沒有休假,捲入活活攪死同事的冤屈裡,一個被告「業務過失致死」的工廠移工,疑似誤觸機械按鈕攪死還在機器裡頭清理的同事,一條人命。
Thumbnail
「第一次來到台灣,我才發現自己是個奴隸。」——身中九槍而亡的移工 看完紀錄片《九槍》彷彿身為台灣人的優越感被搧了一記耳光,疼得腦海嗡嗡作響。 台灣近代人口結構與就業市場逐漸轉變,面對勞動人口不足的便捷方案便是引進大量移工,也就是過去俗稱的外勞。 若說舊金山鐵路是清末民初華人鋪的、蘇花公路是
Thumbnail
現在年輕一輩網民大概不知道以前的逃犯有多可怕,當然當時的監視器並不普及,所以逃犯常常逃逸無蹤,根本沒辦法追蹤,最可歌可泣的就屬陳進興、高天民和林春生三人了,看看當時五常街槍戰戰死幾個警察,最後林春生身中六槍,死在巷尾,不久後,高天民在舊公寓房間內挾持護膚小姐自戕,在這之後有線報說僅存的陳進興逃往陽明
阮國非 阮國非,來自越南中北部乂安省,享年27歲。 十年前他為了負擔家計來到台灣工作,七年前他為了更高的報酬而違約離職,成為大家口中的「逃跑外勞」,當時的他大概不會想到半年過後他會在異鄉斷魂。 阮國非的最後一天 2017年,8月的最後一天,越南籍失聯移工阮國非赤裸出現在新竹縣鳳山溪畔。吸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鄭保瑞繼《智齒》之後,再次讓我這名觀眾死個痛快。何以致死?《九龍城寨之圍城》講述兩代黑社會之間無法斬斷的仇恨鎖鏈,他們試圖打破「天注定」的命運,甘願為城寨、為所愛而亡。全片重現經典港片的熱血激情,如同端上招牌叉燒飯能夠一再品嚐其滋味,城寨美學更是讓我看得目不轉睛,美術總監麥國強創造出一場真正的奇觀,
Thumbnail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Thumbnail
<一切未曾遠去>的作者阮越清是一位越南裔的美國人,夾在美國與越南之間,對於越戰甚或戰爭有不同於我們以往的理解。或者說,即便我們可以理解勝利者所寫的歷史一定有其偏頗之處,諸如解放自由之類的冠冕堂皇理由…但是在細節上往往無法更進一步探究。而作者透過本書,以越戰甚或其他美國所發動的戰爭,是如何在媒
Thumbnail
因為最近討論度太強了,只有打開臉書就會看有人在討論。於昨天晚上,開了網飛看了一回。 就是以台灣社會為背景的香港黑道槍戰電影,而且和周潤發等級的片子相比還弱了點。評價應該是:還好還好。 大家也都會帶一下:為什麼中國會放行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同時造成票房大買呢?大部分的評論是說:中國吸引以此片來形塑
Thumbnail
13歲來台的越南移民羅漪文,在食物味道的記憶裡尋找家族的根,在鄉親互動認識當年未曾長大的故鄉事。本來為了拍紀錄片下鄉田調後,發現影視拍攝的困難點,過程中拿到司法通譯證書的她,開始為越南同胞進行溝通翻譯的工作,藉此反思社會問題與新聞時事。讓我聯想起 2023年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臨時通譯莉娜的劇情。
Thumbnail
阮文凱以為在工廠上班就是按前輩們教的做,來臺灣幾乎沒有休假,捲入活活攪死同事的冤屈裡,一個被告「業務過失致死」的工廠移工,疑似誤觸機械按鈕攪死還在機器裡頭清理的同事,一條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