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又到了每年回顧書籍的時間了,每年在整理今年度閱讀的書的時候也同時在盤點自己這一年度的心理狀態,蠻有趣的,也因為自己持續需要產出書評所以會讓自己持續在吸收跟產出的狀態之中切換,有時候整理書評真的會很糾結,不知道應該保留哪些段落給未來的自己。
而簡評則是給我一段時間給一個分數跟下一個短評,跟去年一樣因為數量有點多,所以區分為文學以及商管篇,分篇章的方式分享我2023年閱讀過書的簡評,後面星星數也是我的推薦指數 (★為一分、☆為半分,滿分五分),有些有上傳過閱讀筆記,會再附連結,若有興趣歡迎點進去看~也歡迎大家跟我交流不同想法
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好像稍微停下來就會被這個時代給狠狠拋在後面,身為一個資訊焦慮嚴重的人來說,每天短暫的閱讀時間就是一個靜下來的時間,將自己的頭腦以及焦慮重啟一下,反覆問著自己定位以及目標的問題,讓自己可以好好盤點自己這段時間汲汲營營了些什麼,是窮忙還是有在往目標的方向前進。
從小到大我們要被要求要熟讀經典,銘刻在底心,甚至做為人生的座右銘,但這些經典往往被一定程度的潤飾過,而我們將這些不準確或是帶有更多時代背景下價值觀灌輸的「經典」成為自己的信條,變成一個捍衛者或是攻擊者,迴避去思考這些經典後面代表的意涵以及是否合時宜,就如作者說的,重新思考才是真理,連這個都不是真理的話,那只好重新思考。所以「努力就能成功」這種鐵則可能也已經鏽蝕,該怎麼努力,選擇是一種努力、不選擇也是一種努力。
我們常常在許多時候用經驗決定我們的決策,但卻忘記這個經驗到底是不是這些決策之間共通的邏輯,這樣即將所有結果訴諸於機率,偶爾的有效會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的經驗,直到跌了一大跤。對於自己跟他人做事的底層邏輯動機有所洞察,才能更加安穩的在這個詭譎的世界中生存,累積更多可以犯錯之資本,因為在永遠不可能有100%成功。
所有的書寫最終都是要寫給未來的自己看,不管讀者多少,只有自己可以再寫出專屬於自己的文字,而所有汲取的資源包含以前的文字都將會是養分。擷取曾經強調片段讓自己可以著力在現階段新的靈感,藉由外包的筆記結果創造出自由思考及創意空間,再繼續將這些作為封包,循環著汲取整理產出,像一個習慣,外包知識的習慣。
作者把讀者當成書中故事公司當時的處境,建議我們可以好好地審度自己的定位,我們可能也常常犯了這些公司的錯誤,並且持續在錯誤中,但就像書中許多的公司一樣,思量好市場中的缺口,將要爬升地位中的旁人或是長官當成消費者,以他們的角度將自己重新定位,放棄一些無謂的堅持,一刀斃命,不是第一個這個稱謂的人又如何,現在還挺立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許多無意間的聯想或是觸動,常常都是在無意間的,而這個電光石火的觸動就是闡述者想要勾起的情緒或波動,在看完這本書後我會試著去抓住這瞬間,反向去理解或是去思考為什麼這個行銷手法或是這個語境會讓我受到感觸,並且去嘗試修正如果是這個語境或是場景轉換成另一個樣態時,我是否還是會被觸動,或是它變成面向不同族群,讓自己的美學想法一點一點被勾勒出來,並且反思自己還有哪裡是無感的,就像喝很多咖啡後對於味道的細微變化會更加有感觸一樣,我想美感亦然。
擴張應該考量的點不再只是外在的組織人才等,而是思維的開闊,正因為曾在勢頭上風口下的浪尖,以及現身處陷處低谷的低潮,更能汰選市場中的企業,在汰弱留強下使決策者知道各種決策的真實後果與成果,而就個人來說這種擴張思維也應深植在心中,而能在下一波機會來臨時抓緊再度攻城掠地而又能建築起高高的護城河。
也許永遠會有許多人生難題一而再再而在地出現在你我的面前,例如抱怨現在工作很爛時該不該換下一份、如果要換是不是要等到領到年終後、還是乾脆把所有老本豪賭去創業、如果創業是不是該用加盟的方式、那要不要找一起抱怨的同事或朋友們?就好像倉鼠跑的滾輪一樣,每一階輪梯好似會循環,但自己好像還是在這裡,這個時候或許就是該停下來,從滾輪中下來,好好檢視這個把自己囚禁的牢籠是不是只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型中的bug。
這本書是與「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一起買的,之所以沒有分享這一本是因為這本書主要是在講要如何打造一個團隊,裡面鉅細靡遺的寫應該如何進行及如何優化,我會推薦給想要打造一個讀書會或是一個互相檢討團隊的人買這本書,但因為我比較沒時間去組建這一個團隊,但裡面分享彼此的角色定位及工作也讓我對於自己能夠可以在別人詢問相關問題時可以怎麼回應有所幫助。
這是一本谷阿莫說電影的書籍版,這類書籍我通常比較少買,因為總是希望自己有時間將正式的歷史相關文獻給好好讀過後再去翻翻這類書別人的想法,但因為自身對於明治維新時期的文學一直以來都很喜歡,也想快速地知道他們寫作的背景是什麼,或許可以推知他們筆後的思維以及當時代的背景因素,這本書選的時間點也是許多關鍵時間點,當作一個快速的理解當時後日本發生的事我覺得是一本不錯的休閒書籍。
號稱可以在每天上廁所時間就學會大眾心理學的書籍,原本我以為就是那種語錄式或是很簡短摘錄生平以及主張的書籍,但卻出乎意料的是一本有趣的書籍,讓我在上廁所外會願意再去更深入挖掘不同心理學者的見解的啟蒙書籍。
這是一本從韓國第一位犯罪側寫師角度出發就重大連續殺人案去剖析各個犯人成為怪物時點的書,一般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成為這種怪物,就像我國的鄭捷案一樣,我們總急著去就這些人的生長歷程中找尋一些節點去貼標籤,阿他就是喜歡暴力電玩、從小內向等等,好像我們貼上去後這個怪物就像被貼滿符咒而就會消滅了,以後也不會再出現,我想這本書用來對照去年台灣發生的事也很有啟示意義。
因為對於Joe的好印象所以買了這本書,但是這本書其實沒有很打中我,可能切入點來說我覺得稍微淺了一點,或許我不是這本書的受眾,所以對於裡面一些概念其實沒有那麼認同,但大體上是一個抽離愛情濾鏡,用更遠觀市場分析的角度在分析的一本有趣書籍。
為什麼要睡覺、底層邏輯、逆思維、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定位、偽魚販指南、女二、海風酒店、流俗地、人慈
去年讀書的數量比起2022年少,主要是因為工作增加和專業寫作、投稿期刊以及學習第二外語占用了更多時間。一開始覺得自己似乎懈怠了,但在整理去年的回顧時發現,其實是時間被更多元地分配,整體感覺比2022年更充實。去年更深深感受到撰寫書評可以帶給我許多想法,更與當時的心理狀態互相印證,就讀書這塊我給自己打個8分,期望在2024年繼續保持這樣的節奏。至於讀書的期許,希望我不要當一個喜新厭舊的書籍渣男,先完成之前想讀完的書,再開始閱讀新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