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運輸指標設計

2023/04/2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眾運輸的指標系統作為設施與使用者溝通的媒介,設計上必須清楚、易懂,才能將適當的資訊在適當的地點透過適當的方式傳達給使用者。
鐵路地下化讓車站變得缺乏空間方位參考、捷運高鐵車站連通讓進出車站與轉乘的動線變得錯綜複雜、車站多目標使用讓設施功能從單純轉趨多樣化,這些改變讓車站指標系統變得越來越重要。
早期台灣還不是很重視這塊領域,使得傳統的指標讓使用者詬病多時,後來經過多次的更新,台灣的指標系統才慢慢地更友善使用者。有在台北車站進出的朋友們,應該對指標系統的成熟變化感受很深刻。
在這邊就分享我在德國上課時學到的一些指標設計的概念,以及實際考察的紀錄。
1. 指標的位置與類型
德國車站的指標總共有以下幾種類型,他們的設置位置如下圖所示:
1. 遠端車站指標(位於車站外的道路上),在道路空間指示車站位置與名稱
2. 入口指標,設置於車站出入口正上方,指示車站出入口位置
3. 車站營運資訊 ,設置於出入口附近,指示營運路線、時刻表、路線停靠站
4. 車站周邊平面圖,設置於出入口附近及車站月台上,標示出入口位置與鄰近道路、公共設施
5. 售票機、驗票機、大資訊看板,設置於車站付費區入口(封閉式票證系統)或月台上(開放式票證系統),提供票價、時刻表、車站安全規定等資訊
6. 營運路網圖,設置於資訊看板與車站月台牆面上,標示營運路網
7. 列車行駛資訊,設置於月台兩側,指示列車行車方向與預計到達時間
8. 「i」標誌,設置於資訊看板或緊急通話按鈕前方
9. 時鐘,設置於月台上,指示現在時間
10. 車站站名,設置於月台牆上與月台中央,標示車站名稱
11. 各式動線指標,設置於行走動線的起迄點與分叉點

2. 指標的設計

柏林由於區域與通勤鐵路車站及捷運車站分屬不同營運單位管理,因此採用之指標設計系統亦不相同。

A. 德國國鐵公司

負責區域與通勤鐵路車站之德國國鐵公司(DB Station)將指標分成兩類:
- 與交通相關設施有關的指標,如月台、出口、路線、轉乘運具等,指標板底色為藍色,搭配白色字體與彩色圖示;
- 與車站服務設施有關的指標,如廁所、置物櫃、旅客中心等,以黃底黑色字體顯示,如下圖所示。
指標板再依設施類型、動線方向的不同,將文字與圖示區分成若干區塊如下圖所示。
- 紅色方框將指標板分為交通與車站服務設施兩大區塊;例如指標板右上角的電話屬於車站服務設施,採用黃底黑色圖示,其餘區域用於顯示交通設施,採用藍底白字及彩色圖示
- 交通設施再依直走、左轉、右轉分成白色方框三個區塊;右轉方向的指示安排在指標板的右下角,直走方向的指示安排在指標板的左下角,左轉方向的指示安排在指標板的左上角
- 每區塊依據箭頭、文字、圖示再區分為綠色方框區塊;以直走方向為例,區分成最左邊的直行箭頭,中間的文字說明,以及右邊的圖示說明
- 圖示區塊再依轉乘與無障礙設施分成黃色方框區塊;直走方向的圖示說明,把轉乘的圖示(U-Bahn, Bus)和無障礙的圖示(輪椅、電梯)上下分開

B. 柏林交通公司

管理捷運車站之柏林交通公司(BVG)由於車站內較少生活服務設施,因此指標內容以交通設施為主。
指標設計上一律採白底黑字搭配彩色圖示,出口特別以黃底黑字顯示,並搭配無障礙設施之圖示,如下圖所示。
這個指標位於月台中軸線上,是月台上的旅客看到最明顯的指標,主要用來指引出站與轉乘方向。指標板以白色方框分成三大區塊:
- 中央區塊標示站名(Alexanderplatz)、路線名稱(U5)與列車行駛方向(to Hönow),左邊區塊標示向左之動線,右邊區塊標示向右動線。
- 左右動線區塊再以綠色方框分成出站與轉乘兩大綠色方框區塊,出站資訊位於外側,轉乘資訊位於較內側。
- 出站資訊以德文之出口「Ausgang」為抬頭,配合向外之箭頭圖示,區塊抬頭特別以黃底黑字顯示,字體後方為無障礙設施圖示;抬頭下方條列出口銜接道路,以白底黑字顯示。
- 轉乘資訊則由箭頭與轉乘圖示組成,對於轉乘其他捷運路線之旅客,轉乘圖示顯示捷運路線編號(U8、U2);對於轉乘如通勤鐵路、輕軌之旅客,僅顯示系統圖示(DB、S、BUS、M),路線編號不予列出,以凸顯不同的系統位階。
這兩套指標系統實際上的配置情況,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

3. 德國與台灣差異

德國大眾運輸車站之行人指標系統與台灣地區相較,有以下幾項特性:
1. 大眾運輸路線透過編號,並依系統類型於編號前方加縮寫英文字母,如RE3、S7、U2、M5分別代表區域鐵路3號線、通勤鐵路7號線、捷運2號線與輕軌5號線。此外路線圖示配合路網圖給予特定顏色,如U5為咖啡色,U8為深藍色,方便旅客識別。
2. 指標板原則上均設置於視線上方範圍,並與動線方向垂直,使旅客能以一致的資訊接收方式,連續獲得動線引導資訊。
3. 除出口、道路名稱、公共機構、行駛方向等地名類資訊須透過文字呈現外,其餘資訊多採圖示,減少語言隔閡影響資訊傳遞。
4. 動線之引導主要係透過指標沿行走動線連續指示,車站平面或剖面圖僅為輔助性質,僅於重要資訊點與出入口設置。
5. 指標板依據設施類型、動線方向、文字與圖示群組之不同,劃分成不同顏色與區塊。指示目標再依據系統類型劃分群組,並依所在位階與距離遠近顯示不同詳細程度資訊。
6. 使用無障礙設施如電扶梯、電梯之行走方向,搭配圖示特別標示,使行動不便人士有更明確的使用設施引導資訊。
7. 指標之規劃原則與思維邏輯不因車站營運管理單位不同而有差異,單一營運管理單位權責空間內之指標,均採用之相同字體、顏色與圖示,使提供之資訊能有一致性。

4. 個人感想

有關車站周邊及車站內的指標類型與數量,這點台灣做得非常完善(甚至過於完善,趨近資訊氾濫),不過月台中軸線與下車動線垂直方向,少了一個資訊經過整合的「車站站名」指標。
這個指標是乘客下車後的第一個資訊來源,應該能夠讓旅客迅速的確認:
1. 下車的車站是否正確
2. 出口或轉乘應該往月台的哪一側走
台灣的捷運系統是透過「4.5.6.綜合資訊板」的方式,一次給予大量的資訊,這樣的資訊介面我覺得對使用者來說不是很容易在第一時間找到想要的資訊。
如果台灣的捷運系統能在月台的中軸線每隔一段距離上設置上述BVG的指示牌,我覺得對於使用者而言會更友善一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胤宏
林胤宏
鐵路與航空愛好者。德國工程博士。台灣捷運專案工程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