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翻查許久之前寫的小說稿件。由於這些草稿或斷頭文已經是十幾......不,是幾十年前的稿件,裡面的內容早就忘得一乾二凈,很多都只記得開頭以及一些關鍵畫面。所以這次重新開啟塵封的檔案看稿,就好像打開一個古老時空膠囊,以一個新讀者的角度來看這些稿件。
以前在寫作時,因為一天會花上三四個小時沈浸在小說設定的世界裡面,許多情節對話與描述都深深刻印在腦中,所以很難從讀者的角度來評判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到底哪裡怪怪的,哪裡根本不真實,哪裡太矯情,哪裡毫無必要。
經過這麼多年的沈澱,重看自己的東西,赫然發現一件事,小說撰寫有一句諺語:「作者就是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但是,很多時候作者也應該要是作品的最後一個讀者。
在故事的解剖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很殘忍的數字,那就是電影編劇想出來的各種情節場景中,真正進入拍攝劇本的不到一半,在大師級的劇本中,陣亡率更高達95%,只有二十分之一的情節能真正變成大銀幕上觀眾看到的東西。
而小說撰寫中,被割捨的比例雖然沒這個誇張,但我相信一半寫出來的內容都有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在任何公眾平台上,很多是在撰寫時就捨棄掉,或者經過密友與編輯建議後捨棄,用重寫的內容補上。總之,許多劇情段落甚至是整個作品,最後的命運就是進入硬碟備份,沉入大海,而作者就是最後的讀者。
身為最後一個讀者,鑑賞自己的作品就如同觀看一幅失色的彩畫,儘管作品已經斑駁,儘管撰寫時鮮亮的色彩已經褪去,我們仍然能從裡面找尋到最初的顏色,還有一些依然讓我們驚豔的線條與色塊,這都是我們前往下一部作品不可缺少的動力。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當我打開舊作的第一頁時,我依然被第一頁的第一個場景吸引到,儘管人物對話非常幼稚,但是,但是那個場景的敘述,還有人物的描述,還是再一次成功緊緊抓住我的眼睛。儘管後面通篇一大堆不合理過於幼稚的劇情跟對話讓我越看越尷尬,但是我還是很滿意裡面許多場景的描述,我可以說馬上跌進去了那個不存在的奇幻世界,裡面有些描述景物的段落,換成現在的我可已經寫不出來了。
但是,對於過去作品的再檢視不只是要看這些表面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經過了這麼些時間,脫離了創作該作品的情緒,我能否用更客觀的方式,重新檢視這個作品裡面的劇情排列合不合理?當年這樣寫的東西,有多少需要修改,有多少需要刪除,更激進地說,還剩多少橋段是我看了會覺得津津有味,而其他的看的會讓我覺得無聊甚至想快轉跳過?
在我自己的審視下,最早的那一批作品,有趣段落的存活率只剩下約百分之十。也就是說,九成的東西都是「無聊」「沒意義」「昏昏欲睡」的橋段,這部分我們可以跟他們說bye bye,轉而專注倖存的百分之十,思考「為什麼過了幾十年,這些我年輕時寫的不成熟的段落,對於今日的我來說依然覺得很有趣?」
我自己列出了幾個點:
從上面的整理,我總結了自己舊作品的亮點,並以此當做我寫新作品時的指南。寫作就像在一片白霧瀰漫的淺海上航行,水面平靜無波,但身為船長的你知道下面處處都是礁石。因此,一個可靠的對策就是將自己駛過的航道裡拾起的珍珠組合成羅盤,儘管那些作品再也不會有人讀,但她依然燃燒自己最後的身影,化作燈塔,替你這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讀者指出希望,藉以在茫茫迷霧中航向那片美麗的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