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相信大家都有看到這個新聞,有鑑於相關資訊太多、網路上(如Dcard等)看到有人亂傳不實謠言,因此我將盡我所能蒐集並整理成QA集給大家~~也歡迎留言補充。
先說明本篇立場為相信日本有確實按照其對外宣稱的做法進行核廢水的處理。
這就要說到2011年3月11日發生了規模9.0的大地震,在日本東北方太平洋海域,同時引發巨大海嘯,除了多數死傷之外,電力供應被海嘯切斷造成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洩漏。當時日本政府處理的方式是將救災時使用的水、流經核電廠遭受污染的水暫存於巨型水塔,至今十幾年來不斷存積的地下水與雨水去稀釋放射性物質,如今承載量高達萬噸。日本鑒於儲槽容量會有不夠的一天,希望能排入大海,在提交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審查通過後,將從今(2023)年起,每年逐步排放。
所以日本排放的準確上來說是稀釋過的且符合放射性物質安全容許殘留量標準的核廢水!!
日本聲稱有使用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去稀釋核廢水中除了「氚」其他的放射性物質,並透過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的標準檢驗方法,確認濃度低於規定後,再稀釋100倍才排入海裡。
氚(讀音同川)是氫的同位素之一,所以兩者性質相似。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結合而成、難以分離,因此核廢水排入海中,氚也一樣會和氧結合,以水的形式存在於環境中。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網站中有提到,氚廣泛存在人類生活的環境中,包含食物鏈,因此人類多少有攝取到,不過氚可透過尿液排出。從台灣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也能了解,氚不會累積在任何人體器官組織中,國際上也沒有任何氚致癌的相關研究。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也有聲明,海域定點有設監控系統,只要氚濃度超標立刻停止排放。
反核的相關團體認為某些放射性物質會累積於食物鏈,如碳-14,經由人類攝取食物後長期聚積恐損害人體遺傳物質。日本的海產業者也擔心排放核廢水會降地水產品的購買力。針對輻射的風險評估專家也認為排放核廢水的體積和其中放射性物質濃度尤為重要,但爭議點就是無法稀釋到完全沒有放射性物質,風險不能準確為0。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提出核廢水的可行處理方式大致有兩種,分別是稀釋後排入海洋和蒸發後排入空氣。日本政府也一再強調,排放之核廢水是經過稀釋處理的,其排放量和放射性物質濃度遠低於國際標準,而且並非一次性排放,會以數十年分批排放,海域都有架設監測系統,隨時接收濃度資訊,一旦超標會停止排放,水產品也是通過檢測才上市的。國外的專家也指出,氚和碳-14會被海洋稀釋,不會累積於人體。
國人食用鹽由台灣苗栗縣通霄精鹽廠引海水透過陰陽離子交換電透析膜精製而成,產量很大足以供應國人需求,工業用、特殊口味餐廳等才會進口國外的鹽。為避免民眾人心惶惶,台鹽會將鹽原料定期送驗原能會確保國人使用安全無虞,另外日本排放的核廢水有經過稀釋,其放射性物質濃度遠低於國際規範,再加上海洋的洋流作用,幾年後才到台灣,隨時也有國際研究單位監督把關。前面有提到氚也一樣會和氧結合,以水的形式存在,而海鹽在精製的過程中會把水去除,製成的食鹽氚濃度極低,而且沒有人一天吃那麼多鹽,正常攝取就不會有疑慮。
行政院原能會已與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的取樣檢測,至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台灣仍將持續密切注意排放作業,以確保安全,漁業署官網「輻射專區」每季也會公告檢測結果。食藥署宣布暫時不會改變日本食品邊境管制措施,也會加強抽驗水產品,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若檢驗後發現異常情況,會立即啟動下一步應變措施。
參考資料:
日本排放「含氚核廢水」 海鮮還能吃嗎?13水產品加強檢測!5大問題一次看 (yahoo.com)
福島核廢水今排海 一文了解對台及海洋影響 | 公視新聞網 PNN (pts.org.tw)
鹽之亂QA》台灣食鹽哪裡來?日本核廢水是否將污染台灣鹽?四個關鍵一文釋疑 | 上下游 (newsmark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