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亞洲日舞影展短片競賽短評

更新於 2023/08/26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亞洲日舞影展首次在台灣舉辦,這次有去看了短片競賽跟《偶爾我會想到死亡》。跟這幾年來在台灣看過的影展感受很不一樣,像是金馬、北影、桃影、奇幻,日舞的觀眾有很多是外國臉孔,不知道是不是日舞團隊或影人們。總之是很有趣的體驗,希望明年還有機會在台灣舉辦。

這次短片競賽共有九部,《Afterlife》、《這間賓館有螞蟻》、《我們沒有問題》、《燒》、《現在是不是時候該將你放下了呢?》、《陀陀》、《軌跡的拓片》、《半夜鬼上車》、《記憶列車》。


Afterlife
導演:薛若儀、黃聖鈞

導演:薛若儀、黃聖鈞

少見的照片處理,停格讓習慣一秒24格以上的我更有空間和餘韻看清影像(讓我想起羅卓瑤的《赤地》,但應該沒有人能像她那樣把照片運用到極致,靜態、停格卻讓動態自行在觀者心中成立,神乎其技。)尤其是最後父親由墓前走向鏡頭前,一張照片配上一個腳步聲,時間與空間透過停格還原。停格不知為何讓不少人詬病,但我真的很愛這個設計。起初一直期待會看見片段的動態影像,但看著看著就更喜歡營造出來的停頓感。

動畫和實景的結合並無特別出色之處,旁白先聲奪人,讓我對金太郎產生太多與本人相距甚遠的想像,不合適的聲音、有些生硬的口白讓畫面中(照片裡)的金太郎與我的距離感更遠。故事本體仍吸引人,一生的心願看似簡單卻因時下變遷而未能如願,泡在水中的墳、靈骨塔中的罈,入土為安成了一輩子造墓卻不得其所的父親最大的諷刺。在世看來,十足荒謬。


這間賓館有螞蟻 Ant Hotel 
導演:鄧又瑄

導演:鄧又瑄

沒有語言的對白確實為作品加了不少分,但看來也算是種取巧?不得而知。畢竟開頭的廣播電台、招牌字樣仍能建立台灣在地氛圍,儘管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劇情了無新意,唯表現手法透過螞蟻、密集恐懼(數不清的螞蟻)特別一些。隨著賓館的門一間一間開啟,類似的情節(螞蟻)也持續如輪播一樣重複上演,大概到了第二間就開始疲乏。每間房的節奏也有些拖沓,如果讓反應拍短一些,或透過更頻繁切換視角、想像與現實的畫面,會更有新意,觀賞上也不易失去興致。

因此,最後一間門打開,從結局的安排看來,應當是力道最重的故事,卻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於我,最有效的反而是第一組客人,親熱時光逐漸變成恐怖片,浴缸的那顆鏡頭想到《鬼店》裡滿身皺褶的裸身年老女子。而第二組客人的情節過輕,這休息拍真的休止了作品的節奏和調性。

 

我們沒有問題 Are We Good?
導演:許紘瑄

導演:許紘瑄

前半部分別透過男友、女友的視角窺見關係裡的問題,輪流口白的部分還算有趣,日常感也透過此與畫面上的家中景象逐漸建立。單一場景獨幕劇,起初也在我心裡先加滿印象分,畢竟這類型的作品必須靠著爐火純青的表演、絲絲入扣的劇本才撐得起來,否則就會迎來虎頭蛇尾的批判。然而,從大吵到和解,都還是過於平面,前面建立的日常感最後淪為常見的都會情侶輕喜劇。但我想這絕對能夠不止於此。

婚姻故事之所以深刻,除了堅強實力派的演技外(而此部作品也確實看出兩位演員表演上未能統合、平衡),其句句尖銳卻真實的對白也是絕妙,但絕妙之處更在劇本呈現了夫妻兩人在關係中的懦弱與醜惡,讓彼此都有機會為自己狡辯、朝對方扔出亂石。而此部作品卻用女友哭泣迎向結尾,雖是接著男友的口白,但如此看來男方視角幾乎被抹滅,也讓女友的角色趨向普遍的大眾想像,而非在關係中真實扮演的角色。

攝影特別框架住兩個角色,吵完架後再讓兩人同框,也是十分婚姻故事。這次金馬經典影展,少數清醒看完的《擺盪的愛情》,雖不像婚姻故事節奏明確,但同樣彰顯雙方在關係裡的偏執,一樣是獨幕劇,非常舞台劇的電影,非常推薦。我愛奇士勞斯基。


燒 Burning
導演:唐豪

導演:唐豪

金穗線上看過,日舞看大螢幕有比較喜歡一點。

第二次看,特別明顯的感受即是每個畫面真的都美得出奇、靈氣四溢,獨立欣賞都屬佳作,但組合起來就有種說不出的詭譎。低角度的取景、在田間如蛇般橫行、屋裡女人洗澡,呈現了謎一般的視角與運鏡,不知用意何在。

這次看時也再次思考角色、情節、感覺,當然不是非得要追求三位一體,但情節無法有效說服,也無法跟角色本身強力連結,那感覺就變得虛無;而這依然是我兩次看燒都有的體驗。儘管抽菸、偷看洗澡、放煙火都還可以接受,但抽去對白以後,兩個演員間只能感受到些微的躁動,情緒的流露跟著語言一起被隱藏了。最後突如其來的一聲「成就達成」,可真是又為兩個角色及本片增添更多難以理解的、無法言喻的弔詭。

並沒有要大肆批判,我也並非討厭這部作品,在畫面、聲音的處理都是一大饗宴,因此沒在大螢幕上看確實等於看了個寂寞。火燒的畫面也有韻味,但問題相同,綜觀看來感受不到什麼;大概是我還無法參透那燒的劈啪響的玉米田吧。

但導演本人的訪談滿精彩,推薦大家聆聽狗聊電影


現在是不是時候該將你放下了呢? Is This Now The Time I Should Let You Go?
導演:蔡易錦

導演:蔡易錦

不同媒材的結合是日記電影很常使用的手法,也很常拿來講述自身家庭故事;本部作品也不例外,一開始看時以為是跟前陣子在giloo fest影展看的《鄉愁/餘像》類似,懷念家人的同時也帶出家的哀愁。然而,本片都是對於父親的思念,以及導演本身如何面對失去父親的痛苦。

家庭錄影帶、底片,再與動畫結合,除了常見的拼貼,也加入塗鴉的方式讓畫面更為豐富。但必須誠實的說,我不太能感受到情緒的流動、轉變。影像本身的敘事流暢,我也理解作者所想呈現的心理狀態。不知道到底該如何評斷,或該如何感受私電影、日記電影,在沒有類似的家庭、成長經驗下,我認為是很難理解作品的中心情感。正如同我特別愛(簡直愛死)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有些朋友看完覺得並不深刻,也很難理解導演和家人所面臨的困境;後來想想,沒辦法理解這些情緒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扯太遠了。總之,此部影像敘事的多元不在話下,我很難評論其餘的部分,因為並無所感,不想硬寫。如果私電影能夠讓私人與公眾更有連結,如首段提及的《鄉愁/餘像》,雙線書寫家庭樣貌、辯證回憶與影像,是不是能離自溺更遠一些,也更能被討論、被臧否呢?不得而知。

(導演曾以《當一個人》獲得金馬最佳動畫短片,看了被深深打動,大家可以去看看)


陀陀 Tuo Tuo
導演:朱建安

導演:朱建安

不知不覺看了很多次,一年來各個影展都出現一次。

非常愛選角,阿海從外表到整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太棒了,不管是把耳機塞入耳裡阻擋談話、下雨騎著檔車、沈默不語看著陀陀離去的背影,這些細微的動作都好好表露情緒,不需言語就能把狀態完整傳達。然而,個人認為對話部分正顯示了語言的困窘。比較明顯的是阿海與父親的談話,雖然不多,但短短幾句中卻能感覺表演的力道明顯減弱,差一點落入尷尬裡;與他人的談話倒沒那麼明顯。再繼續延伸與父親的關聯,這塊有稍加琢磨但也是點到即止,滿輕巧的做法,像是父親告知陀陀被送走後叫阿海去割草,還以為阿海會抗拒或來個戲劇性的爭執,但下一個畫面就可以看到他一人在田間揮刀。這互動真是絕妙。而那顆割草的鏡頭美的動人,在鹿場的畫面也顯示出空間的侷限性。

有趣的是,以為是鹿被侷限,但其實是阿海被困在鹿籠之中。鹿的未知,對比阿海的已知(對於鹿命運的理解),阿海反而才是顯得更煎熬的角色。當他站在陀陀的籠子裡,身旁是一排剛割完鹿角的鹿,一陣冷顫。片頭割鹿角、削片的畫面看幾次都怵目驚心,難能可貴的題材與拍攝。結尾的離家,也不過是暫時性的逃跑,終究還是困在籠中。

看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到底要怎麼把回憶做好。中間有出現童年畫面再連接至現況,但童年的重新演繹不管在什麼作品來看,總會讓我突然出戲。不知道是因為已知那是回憶、再製才會有這種感受,還是還沒看到足夠說服我的作品?如果大家有覺得讚的請推薦我。

 

軌跡的拓片 The Rubbings of Trajectories
導演:鍾承旭

導演:鍾承旭

把動畫中基本的「變形」運用得活靈活現,用非寫實、鮮豔色彩、抽象怪奇的手法呈現不同城市的面貌,但又能透過角色的行為或空間的特色看出所描繪的地點,真是神奇。看的時候一直想起我很愛的《午夜福音》,同樣用各式各樣詭譎多變的形體、生物來建構空間,色彩的選擇也同樣大膽明亮;但在這部作品裡,建構的是人們熟知的城市風景,在奇異的變形中能發現陌生與熟稔之處,能夠不斷玩味。

看到最後才知道是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有關的創作,完全超乎想像。還以為是很私人化的東西。但看到是以不同駐村藝術家的駐村回饋作為背景,私電影的感覺也合理了。突如其來的時空轉換、奇形怪狀,精準展現動畫的流動與無邊無際的想像空間。非常喜歡。


半夜鬼上車 Unexpected Passenger
導演:夏睿謙

導演:夏睿謙

一開始刻意營造恐怖片的氛圍算是成功,讓謎底揭曉的時候還算驚喜。很喜歡開頭那顆顛倒、大部分是水面倒影的鏡頭,讓調性成功定在驚悚片,以致想像能被拉到最飽滿的程度。

一些小設定還算有趣,像是女兒想吃冰淇淋,在車外燒完,上車後女兒就舔著甜筒;或是裝神弄鬼(雖然真的是鬼)就是為了拿零用錢,爸爸早有預備的拿起一袋金紙。讓鬼女兒嚇爸爸以獲得投胎的資格,起初就思考到若自己是爸爸的角色,對於女兒投胎與否都是相當痛苦的抉擇,失去才是成全;因此當爸爸還是答應裝作被女兒嚇時,對這部分的父親情感滿期待會如何處理。而結尾確實有解答到我的疑惑,但用的手法是最普通、大眾,嚴格說甚至是俗爛的方式收尾。雖然游安順的演技依然水準之上,仍救不了芭樂的情緒反應、鏡頭設計。每次營造好了不錯的氛圍時,一些爛大街的設計又跑出來;看到最後,真是可惜,前功盡棄。導演前作《逃出棺材板》就做得不錯,推薦大家。


記憶列車 The Train of Memories
導演:陳志明

導演:陳志明

用底片作為列車,讓影像在一條小小的,甚至稱得上是狹窄的影格裡快速流動,名副其實的列車。也用鏡像映射影像,讓整個畫面充滿拼貼,凌亂感滿滿。喜歡這樣的處理方式,有時講述家庭故事,有時只是單純讓影像飛舞,速度之快甚至根本看不清楚內容,只能隱約看見模糊的臉孔。儘管旁白以及其他的動態影像說了不少故事,但更多的故事呢?更多來自導演眼裡的故事呢?其實不得而知,但從他沈默的回應和急速奔馳的影像,早已把他的心聲說了一半。

看到有人把《當我望向你的時候》拿來與此部作品比較,敘事主旨相似,但兩者表現風格和力道差距不小。個人認為本部作品更抽離也更不煽情,在看《當我》時常常會有明顯被觸動的時刻,但那些刻鑿的痕跡於我有點明顯,可能這算是對於真實的認定有歧異之下的結果吧。《當我》採用全膠捲拍攝,但《記憶列車》結合不同媒材,拼貼的方式我也很愛,只是感覺可以再說多一點。與家人的對話事實上很簡短,情緒表現很淡然,但那其實就是漠然。

avatar-img
1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